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逃课以及网上淘课已是校园里的普遍现象,其背后是对现实教育状况的不认同。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的盛行提示我国的教育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正视差距,树立“免费共享”的教育理念,并积极投身网络公开课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逃课 网上淘课 差距 教改
逃课在大学校园里已经是普遍的事实,它已不再是过去的“于心不忍”或“羞答答”,似乎已是家常便饭,并渐成为一种“潮流”,于是产生了为数不少的“逃课族”。这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与专业知识的学习。逃课的普遍性反映出当前高校教学问题的共存性与严重性[1]。与此相反,从2010年初开始,网易推出的名校公开课如从天而降的知识盛宴,在白领和大学生中间掀起一股“淘课”热潮。“淘课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迅速增长,“今天,你淘课了吗?”也成为著名的网络流行语[2]。
这两种现象的频繁上演,不得不引起教师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者的深思。本文经过网络调查并结合现实,从一个教师的角度对这两种现象背后的启示做了剖析。
一、“逃课”与“淘课”是对现实教育的无声抗击
体验名校公开课过的“淘课族”用“醍醐灌顶、大开眼界”等词汇毫不吝啬地表达出他们对名师的赞美和对美国式授课方式的喜爱。名师传授的不单是哲学知识,还有道德、审美、智慧与伦理,让他们突然发现了传说中的“人文精神”。
桑德尔的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每学期都吸引近千人选课,在我国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学校往往限制选课人数。桑德尔教授的教学极其严谨,特别注重事物的来龙去脉,所开出的阅读书单也多得惊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现实生活的横截面入手,把深邃的哲学问题娓娓道来,讲得妙趣横生,并善于采用启发式教学,利用一些情境让学生参加讨论,训练思维,启发心智[3]。这看似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这无疑得益于巧妙地铺陈以及峰回路转的授课艺术,而不会出现国内上政治课、哲学课一听就睡着或“逃课”现象。
卡根教授主讲的《哲学:死亡》是耶鲁大学本科生的公选课,同样也是每学期都有上千学生选课。卡根总是穿着便装,盘腿坐在讲桌上,从头到尾侃侃而谈,说起话来双手飞舞,时而挪动肢体以寻找舒适的姿势,时而跳下讲桌,时而又一屁股坐回去。单是这种别开生面的授课场面,就已经给中国学生以很强的冲击感[3]。另外,网络课堂自由思辨的气息使“淘课族”们意识到,政治哲学并不是一门老套枯燥的课程,它充满乐趣,且随处可用;对社会体制中公正、平等、民主、公民权利议题的思考和讨论也不应只出现在报纸的社论版面和社会精英的沙龙中,它应当成为一种生命的基本需求,一种智识的习惯[4]。
二、高校应树立“免费共享”的教育理念
目前这股“淘课”热潮的背后,则是一场在国际上已有10年发展,并几成燎原之势的国际教育资源免费开放与共享运动。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了网络课件开放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把该校几乎全部的、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总共2000多门课程的资料制作成网络课件,分批放在互联网上,供全球任何地方的任何学习者免费使用。运动的发起者们坚信,分享知识是大学的首要使命,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高等教育将为更广泛的人群服务,而不是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5]。随后,美国20多所大学先后加入这个行列,包括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等;欧洲以及日本等一些著名大学也相继推出了开放式课程。到2008年,开放课程联盟的机构会员超过250所大学或机构,运行了100余个项目网站,共享超过6200门课程资源,并有400门课程被翻译为10种以上语言的本土化课程,这些网站每月的点击访问量平均达250万次[6]。这些公开课让每个角落的求知者领略了大师的风采,同时也实现了知识分享、服务社会的理念。无需注册、登记,不收费,上网下载去看即可,坐在沙发上就能享受到耶鲁、哈佛等名校的教育,它满足了对知识有渴求和兴趣的人群,而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真正实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就提倡的“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精神。
然而,推出这些课程本身是要花钱的。一些热门视频,如《死亡》、《公平和正义》等制作精良的公开课,让观众如临其境,一般需要3到4万美金的制作费。在过去十年里,公开教育的投入资金大约1.5亿美金,大多数来自社会上的基金会[5]。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语言障碍,这些精品课程在中国乏人问津。而2010年初的突然流行,则是源于国内一些爱好者的志愿免费翻译,破除了语言藩篱的网络公开课才正式席卷中国,受到白领和学生们的热捧。在这支志愿者团队里不乏名校研究生和行业资深人士,他们散布在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课程的翻译与发布。而这一切没有任何收入,完全是因为对知识、对翻译的热爱,提倡的是一种网络共享精神,推动知识的传播与分享[6]。
对国人而言,开放课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国内教育与世界高水平教育的距离,还会让国人对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产生新的认知。其背后倡导的“免费共享”的理念无疑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远程教育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当“资源”和“服务”不再和学历文凭捆绑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来说服社会公众花钱来学习我们的课程?同时,我们的教学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要做出怎样的改革才能迎合他们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期望?抛开目前热火朝天的办学体制构建上的探讨与纠结,有学者认为,开放大学的建设,应该回归大学的本位,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同时还必须有大学的气象和胸怀:以人为本,服务社会[7]。
三、转变观念,正视差距
“淘课热”充分证明网络开公开课涉及范围广,参与人数多。这充分说明网络公开课为高校实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能提供了重要途径。类似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在我国也不是新鲜事物,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评选并推出了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同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也在网上推出了“公开课”。截至2011年7月10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已收集各级各类精品课程24745门,其中用于本科生的国家精品课程已上网2583门,不过遗憾的是,很多精品课程只提供了部分章节的视频讲座,视频效果也显得呆板单调,而且还有一部分视频不能播放,多年运行下来,显然没有出现类似“论正义”或“说死亡”的盛况。这提示国内高校的教学工作以及课程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笔者认为,在网络世界选择公开不仅是一种胸怀和姿态,也是实力的展示,同时还是“科学无国界”的最佳诠释,人们对其的喜恶取舍由受众自己去选择,这本身还真实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工作,向本科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一向是名校的“拳头产品”。而还国内高校名师、院士给本科生上课竟算作美谈!相当一部分教授都忙着开会或者“跑部钱进”去了,给学生认真上课的老师越来越少,以至于教育部于2001年出台新规要求教授、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以及职务评聘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这里不谈其落实情况。所以,转变观念,回归教育教学本位才是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和广大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认真体验过网络名校课堂的教师或者学生,都会不同程度地被其灵动的授课方式而震撼,尽管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但是教授能把艰深的问题,在特定场景内还原到理论的出发点而侃侃而谈,这让广大教师深切地感受到了差距。沪上某高校的一位教授观看麻省理工学院推出的电子电路学专业课后,由衷地佩服洋教授的上课能耐,并因此而觉得国内大学在教学上与国外名校的差距,远比科研上的要大得多。事实上,国内不少教师还患有PPT等多媒体依赖症,或者讲故事而不着边际,学生逃课也就有了充分的理由。2011年7月,北京三名文科状元,均弃北大而选择港大,理由是“选择港大,是想尝试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这不再是“逃课”,而是“淘学”,这背后显然是不太认同国内的高等教育现状。
网络公开课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教育教学改进提高的范本和机会。“逃课”与“淘课”现象足以提醒一些教师,如果没有进驻网络,没有吸引到“看不见的学生”,就存在“下岗”的可能性。所以,对于网络课堂,我们面临的已经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样做实做大的问题。如果我们的课程内容是自己经营多年形成的知识成果或经验智慧,经得起推敲和验证,他就敢于网上公开或者像易中天教授那样借助央视《百家讲坛》,如果很受欢迎,那么他的智慧就和其名字一起传播了。由此看来,网络课程对广大教师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四、正确认识网络公开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面对名校网络公开课,教育部做出了相应的部署和规划:从2011年开始将以985高校为主体,完成首批有一定影响力、受众面广的视频公开课建设,逐步实现对所有学科门类的全覆盖。笔者认为如果是学校和教师自发的投入公开课建设,其效果可能更好,并有希望换回部分教师对于教学的兴趣,进而促使我国高校呈现出一派新气象。另外,在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公开课的灵魂是课程内容和授课艺术,而不是多媒体技术。“淘课族”发现,名校公开课很少使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由此可见,精彩堂课的关键在于其传达的内容和思想,而不在于使用什么新技术。历史上那些精彩绝伦、让人回味的经典演讲,主要是演讲者个人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来实现的,而不是依靠辅助技术,这与其内容和思想的精辟息息相关[8]。因此,在制作网络公开课时要把精力放在课程本身以及授课艺术上,增加必要的互动,重要的是启发自由的理性思考,培养质疑和创新精神。另外,要选择那些已有基础、条件比较成熟的课,这样才能避免因制作视频课程而反复“演课”的现象。
其次,网络公开课是教学的辅助而不是全部。网络课程毕竟不是全部的教学过程,更多的学习过程是通过充分的研讨和扎实的课外阅读或训练来完成的。网络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自主性,不少人只图一时新鲜,“轻松获取而随意丢弃”而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其思维总是跟着媒体跑,缺乏自主思考,简单地把信息当学问而浮于表面。
最后,以网络公开课建设为契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例如,目前南方科技大学以改革排头兵的形象站在公众面前,其目标令人振奋。然而当理想触摸现实,一张盘根错节的教育体制之网,让它每一步都迈得异常艰难[9]。所以,目前的课程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配合,更需要全社会为改革而采取的各种配套措施,同时还要深思多年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前车之鉴。否则,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起来的课程仍难以实现设计发起者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洪名勇,周薇.大学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教育文化论坛,2010,4:28-34.
[2]陈薇.淘课热:一个人的大师课.中国新闻周刊,2010,12:27-29.
[3]梁嘉.基于世界名校公开课“淘课”热的调查与分析.教育技术, 2011,4:68-69.
[4]听一堂哈佛最火公开课.21世纪商业评论,2011,3:118-120.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15/5NMDAwMDIzMjc5Ng.html
[5]李茗怡.你“淘课”了吗?网络风靡世界名校公开课.上海企业,2011,2:91-92.
[6]胡佳渝.外国名校网络公开课网上风行的传播学思考.青年记者,2011,4:21-22.
[7]李令群.网易公开课:猛虎来袭?中国远程教育,2011,1:73-74.
[8]梁嘉.基于世界名校公开课“淘课”热的调查与分析.教育技术,2011, 4:68-69.
[9]陈方.什么样学生可践行“南科之梦”.华西都市报,2010.12.20[16].
(作者单位:1.扬州大学兽医学院 江苏扬州,2.威克生物有限公司 江苏扬州)
[关键词]逃课 网上淘课 差距 教改
逃课在大学校园里已经是普遍的事实,它已不再是过去的“于心不忍”或“羞答答”,似乎已是家常便饭,并渐成为一种“潮流”,于是产生了为数不少的“逃课族”。这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与专业知识的学习。逃课的普遍性反映出当前高校教学问题的共存性与严重性[1]。与此相反,从2010年初开始,网易推出的名校公开课如从天而降的知识盛宴,在白领和大学生中间掀起一股“淘课”热潮。“淘课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迅速增长,“今天,你淘课了吗?”也成为著名的网络流行语[2]。
这两种现象的频繁上演,不得不引起教师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者的深思。本文经过网络调查并结合现实,从一个教师的角度对这两种现象背后的启示做了剖析。
一、“逃课”与“淘课”是对现实教育的无声抗击
体验名校公开课过的“淘课族”用“醍醐灌顶、大开眼界”等词汇毫不吝啬地表达出他们对名师的赞美和对美国式授课方式的喜爱。名师传授的不单是哲学知识,还有道德、审美、智慧与伦理,让他们突然发现了传说中的“人文精神”。
桑德尔的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每学期都吸引近千人选课,在我国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学校往往限制选课人数。桑德尔教授的教学极其严谨,特别注重事物的来龙去脉,所开出的阅读书单也多得惊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现实生活的横截面入手,把深邃的哲学问题娓娓道来,讲得妙趣横生,并善于采用启发式教学,利用一些情境让学生参加讨论,训练思维,启发心智[3]。这看似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这无疑得益于巧妙地铺陈以及峰回路转的授课艺术,而不会出现国内上政治课、哲学课一听就睡着或“逃课”现象。
卡根教授主讲的《哲学:死亡》是耶鲁大学本科生的公选课,同样也是每学期都有上千学生选课。卡根总是穿着便装,盘腿坐在讲桌上,从头到尾侃侃而谈,说起话来双手飞舞,时而挪动肢体以寻找舒适的姿势,时而跳下讲桌,时而又一屁股坐回去。单是这种别开生面的授课场面,就已经给中国学生以很强的冲击感[3]。另外,网络课堂自由思辨的气息使“淘课族”们意识到,政治哲学并不是一门老套枯燥的课程,它充满乐趣,且随处可用;对社会体制中公正、平等、民主、公民权利议题的思考和讨论也不应只出现在报纸的社论版面和社会精英的沙龙中,它应当成为一种生命的基本需求,一种智识的习惯[4]。
二、高校应树立“免费共享”的教育理念
目前这股“淘课”热潮的背后,则是一场在国际上已有10年发展,并几成燎原之势的国际教育资源免费开放与共享运动。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了网络课件开放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把该校几乎全部的、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总共2000多门课程的资料制作成网络课件,分批放在互联网上,供全球任何地方的任何学习者免费使用。运动的发起者们坚信,分享知识是大学的首要使命,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高等教育将为更广泛的人群服务,而不是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5]。随后,美国20多所大学先后加入这个行列,包括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等;欧洲以及日本等一些著名大学也相继推出了开放式课程。到2008年,开放课程联盟的机构会员超过250所大学或机构,运行了100余个项目网站,共享超过6200门课程资源,并有400门课程被翻译为10种以上语言的本土化课程,这些网站每月的点击访问量平均达250万次[6]。这些公开课让每个角落的求知者领略了大师的风采,同时也实现了知识分享、服务社会的理念。无需注册、登记,不收费,上网下载去看即可,坐在沙发上就能享受到耶鲁、哈佛等名校的教育,它满足了对知识有渴求和兴趣的人群,而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真正实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就提倡的“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精神。
然而,推出这些课程本身是要花钱的。一些热门视频,如《死亡》、《公平和正义》等制作精良的公开课,让观众如临其境,一般需要3到4万美金的制作费。在过去十年里,公开教育的投入资金大约1.5亿美金,大多数来自社会上的基金会[5]。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语言障碍,这些精品课程在中国乏人问津。而2010年初的突然流行,则是源于国内一些爱好者的志愿免费翻译,破除了语言藩篱的网络公开课才正式席卷中国,受到白领和学生们的热捧。在这支志愿者团队里不乏名校研究生和行业资深人士,他们散布在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课程的翻译与发布。而这一切没有任何收入,完全是因为对知识、对翻译的热爱,提倡的是一种网络共享精神,推动知识的传播与分享[6]。
对国人而言,开放课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国内教育与世界高水平教育的距离,还会让国人对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产生新的认知。其背后倡导的“免费共享”的理念无疑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远程教育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当“资源”和“服务”不再和学历文凭捆绑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来说服社会公众花钱来学习我们的课程?同时,我们的教学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要做出怎样的改革才能迎合他们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期望?抛开目前热火朝天的办学体制构建上的探讨与纠结,有学者认为,开放大学的建设,应该回归大学的本位,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同时还必须有大学的气象和胸怀:以人为本,服务社会[7]。
三、转变观念,正视差距
“淘课热”充分证明网络开公开课涉及范围广,参与人数多。这充分说明网络公开课为高校实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能提供了重要途径。类似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在我国也不是新鲜事物,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评选并推出了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同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也在网上推出了“公开课”。截至2011年7月10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已收集各级各类精品课程24745门,其中用于本科生的国家精品课程已上网2583门,不过遗憾的是,很多精品课程只提供了部分章节的视频讲座,视频效果也显得呆板单调,而且还有一部分视频不能播放,多年运行下来,显然没有出现类似“论正义”或“说死亡”的盛况。这提示国内高校的教学工作以及课程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笔者认为,在网络世界选择公开不仅是一种胸怀和姿态,也是实力的展示,同时还是“科学无国界”的最佳诠释,人们对其的喜恶取舍由受众自己去选择,这本身还真实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工作,向本科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一向是名校的“拳头产品”。而还国内高校名师、院士给本科生上课竟算作美谈!相当一部分教授都忙着开会或者“跑部钱进”去了,给学生认真上课的老师越来越少,以至于教育部于2001年出台新规要求教授、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以及职务评聘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这里不谈其落实情况。所以,转变观念,回归教育教学本位才是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和广大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认真体验过网络名校课堂的教师或者学生,都会不同程度地被其灵动的授课方式而震撼,尽管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但是教授能把艰深的问题,在特定场景内还原到理论的出发点而侃侃而谈,这让广大教师深切地感受到了差距。沪上某高校的一位教授观看麻省理工学院推出的电子电路学专业课后,由衷地佩服洋教授的上课能耐,并因此而觉得国内大学在教学上与国外名校的差距,远比科研上的要大得多。事实上,国内不少教师还患有PPT等多媒体依赖症,或者讲故事而不着边际,学生逃课也就有了充分的理由。2011年7月,北京三名文科状元,均弃北大而选择港大,理由是“选择港大,是想尝试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这不再是“逃课”,而是“淘学”,这背后显然是不太认同国内的高等教育现状。
网络公开课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教育教学改进提高的范本和机会。“逃课”与“淘课”现象足以提醒一些教师,如果没有进驻网络,没有吸引到“看不见的学生”,就存在“下岗”的可能性。所以,对于网络课堂,我们面临的已经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样做实做大的问题。如果我们的课程内容是自己经营多年形成的知识成果或经验智慧,经得起推敲和验证,他就敢于网上公开或者像易中天教授那样借助央视《百家讲坛》,如果很受欢迎,那么他的智慧就和其名字一起传播了。由此看来,网络课程对广大教师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四、正确认识网络公开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面对名校网络公开课,教育部做出了相应的部署和规划:从2011年开始将以985高校为主体,完成首批有一定影响力、受众面广的视频公开课建设,逐步实现对所有学科门类的全覆盖。笔者认为如果是学校和教师自发的投入公开课建设,其效果可能更好,并有希望换回部分教师对于教学的兴趣,进而促使我国高校呈现出一派新气象。另外,在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公开课的灵魂是课程内容和授课艺术,而不是多媒体技术。“淘课族”发现,名校公开课很少使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由此可见,精彩堂课的关键在于其传达的内容和思想,而不在于使用什么新技术。历史上那些精彩绝伦、让人回味的经典演讲,主要是演讲者个人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来实现的,而不是依靠辅助技术,这与其内容和思想的精辟息息相关[8]。因此,在制作网络公开课时要把精力放在课程本身以及授课艺术上,增加必要的互动,重要的是启发自由的理性思考,培养质疑和创新精神。另外,要选择那些已有基础、条件比较成熟的课,这样才能避免因制作视频课程而反复“演课”的现象。
其次,网络公开课是教学的辅助而不是全部。网络课程毕竟不是全部的教学过程,更多的学习过程是通过充分的研讨和扎实的课外阅读或训练来完成的。网络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自主性,不少人只图一时新鲜,“轻松获取而随意丢弃”而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其思维总是跟着媒体跑,缺乏自主思考,简单地把信息当学问而浮于表面。
最后,以网络公开课建设为契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例如,目前南方科技大学以改革排头兵的形象站在公众面前,其目标令人振奋。然而当理想触摸现实,一张盘根错节的教育体制之网,让它每一步都迈得异常艰难[9]。所以,目前的课程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配合,更需要全社会为改革而采取的各种配套措施,同时还要深思多年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前车之鉴。否则,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起来的课程仍难以实现设计发起者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洪名勇,周薇.大学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教育文化论坛,2010,4:28-34.
[2]陈薇.淘课热:一个人的大师课.中国新闻周刊,2010,12:27-29.
[3]梁嘉.基于世界名校公开课“淘课”热的调查与分析.教育技术, 2011,4:68-69.
[4]听一堂哈佛最火公开课.21世纪商业评论,2011,3:118-120.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15/5NMDAwMDIzMjc5Ng.html
[5]李茗怡.你“淘课”了吗?网络风靡世界名校公开课.上海企业,2011,2:91-92.
[6]胡佳渝.外国名校网络公开课网上风行的传播学思考.青年记者,2011,4:21-22.
[7]李令群.网易公开课:猛虎来袭?中国远程教育,2011,1:73-74.
[8]梁嘉.基于世界名校公开课“淘课”热的调查与分析.教育技术,2011, 4:68-69.
[9]陈方.什么样学生可践行“南科之梦”.华西都市报,2010.12.20[16].
(作者单位:1.扬州大学兽医学院 江苏扬州,2.威克生物有限公司 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