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解放学生的天性,运用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见,引导学生写作叙事清楚、条理清晰、言之有物。本文结合相关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提高小学中段学生作文水平的相关理论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素质教育
一、让学生在日常观察中积累写作素材
处于中段写作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写作水平,但是缺乏表达的欲望和写作素材,使小学生无法提起写作兴趣。因此,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们从身边的事物入手,通过细致的观察来获得写作灵感。例如,文章《火烧云》就是从生活中的场景入手,来描绘天上的火烧云,当学生对文章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对火烧云的形状和色彩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文章学习之后,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模拟写作,仿照文章的格式和写作手法,对清晨的阳光、夜晚的云彩、晚上的星空等进行写作,让学生对这些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描绘,写成小作文,教师再适当对小学生的表达手法和文章结构进行指导,就能够帮助小学生写出生动的生活作文。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就是生活,作文写作就是对自然的观察、对生活的认识、对社会的感悟、对人生的体味,生活就是语文的全部。生活就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业就失去的根源,也是没有了表达的价值,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很多学生不喜欢作文的根本原因是作文脱离了生活,让学生感到无法可说,写出的问题没有生活的味道,找到写作的感觉。不知该写什么,没有真情实感,成了应付差事。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全无,渐渐不知如何去写,进而又产生畏惧心理。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关注生活,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悟,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识,让学生感到有话快说,帮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用自己的眼睛关照生活,用自己的笔墨论释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感知生活的道理,学会过有品味的生活。
例如,在写作之前,开展一次踢毽子游戏活动,这是很多学生比较喜欢的游戏活动,很多学生平时经常参与这种活动。回到教室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表达自己的对踢毽子的感受和感悟,对集体合作比赛的热身,对技术要领的体悟,游戏活动价值的看法。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口头陈述。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观察、认识、感悟以书面表达的形式写出来,就是一篇较好的作文。此前,很多学生感到作文无话可说,没有素材;现在学生畅所欲言,感受很强烈,感悟很深刻,写作的文章有实感,有真情,而且感到作文很容易。
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小学生的日常阅读面比较窄,除了教材之外,便是电视节目、儿童杂志等等,涉及到的内容较少。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内与课外活动,降低学生在语文基础教学中的沉重负担,用轻松的阅读课程来缓解学生的压力,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自发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阅读训练,以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大量的阅读中增强语文基础知识,激发文学创造力与想象力,探索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并与教师和同学交流阅读体验,并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电子书等多种形式实现阅读量的提升,为语文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础。同时,教师应拓宽小学生接触文学的渠道,为小学生设立阅读角,并且每周至少安排一次阅读课,让小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广泛阅读,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并激发小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在小学生眼里,家长是较为严厉的,他们对长者存在畏惧心理,许多小学生抗拒和教师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而在同龄学生间则没有这种顾虑,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小老师”,对自己的习作内容进行评价和修改,这种做法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鉴定审美能力。
四、立足于实际,使作文“言之有物”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中年级的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身边的环境、发生的事件,运用文字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记录下来;要求学生用于习作,敢于大声朗读个人作品;要求学生的习作内容基本能达到“言之有物,言而有序”。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读书、多记录,形成良好的写习作习惯想要达到“言之有物,言而有序”的习作境界,可以从这几点引导学生进行练习:首先是从做到说,从说到写,任何习作的素材都不是依靠天马行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比如说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春游等活动时,教师就应该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春游活动中的景物、活動和事件,在活动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讲述春游活动中发生的趣事或印象深刻的事,做到时间、地点、人物、时间的清晰明了,然后再进行习作练习,使习作内容真实丰富,贴近生活,言之有物,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次可以加强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良好的洞察力能够为学生在习作时提供更多的素材。
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学生观察力进行培养
引导学生积极观察、仔细观察、动脑观察,并要求学生将观察的结果有条理地写出来,借此来训练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最后注意学生写作技巧的培养,在拥有了习作素材和语言逻辑后,如何使习作内容结构合理,谴词造句优美,就需要注重对学生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的训练。可以通过对文章中的某句话、某个段落进行模仿习作来达到语言技巧的训练效果,比如说在学习课文《石榴》时,可以结合文章内容让学生进行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训练,写一篇景物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还能提到学生语言技巧的熟练掌握程度。
在对小学中年级学生进行习作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的学习方式,立足于实际生活,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开拓习作思维,训练写作技巧,使每个学生的习作内容都能达到“言之有物,言而有序”,“写真事,叙真情”,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发挥习作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广玲玲.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J].渤海大学,2013.
[2]陈晓欢.小学语文写作指导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2015,02:182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素质教育
一、让学生在日常观察中积累写作素材
处于中段写作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写作水平,但是缺乏表达的欲望和写作素材,使小学生无法提起写作兴趣。因此,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们从身边的事物入手,通过细致的观察来获得写作灵感。例如,文章《火烧云》就是从生活中的场景入手,来描绘天上的火烧云,当学生对文章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对火烧云的形状和色彩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文章学习之后,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模拟写作,仿照文章的格式和写作手法,对清晨的阳光、夜晚的云彩、晚上的星空等进行写作,让学生对这些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描绘,写成小作文,教师再适当对小学生的表达手法和文章结构进行指导,就能够帮助小学生写出生动的生活作文。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就是生活,作文写作就是对自然的观察、对生活的认识、对社会的感悟、对人生的体味,生活就是语文的全部。生活就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业就失去的根源,也是没有了表达的价值,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很多学生不喜欢作文的根本原因是作文脱离了生活,让学生感到无法可说,写出的问题没有生活的味道,找到写作的感觉。不知该写什么,没有真情实感,成了应付差事。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全无,渐渐不知如何去写,进而又产生畏惧心理。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关注生活,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悟,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识,让学生感到有话快说,帮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用自己的眼睛关照生活,用自己的笔墨论释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感知生活的道理,学会过有品味的生活。
例如,在写作之前,开展一次踢毽子游戏活动,这是很多学生比较喜欢的游戏活动,很多学生平时经常参与这种活动。回到教室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表达自己的对踢毽子的感受和感悟,对集体合作比赛的热身,对技术要领的体悟,游戏活动价值的看法。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口头陈述。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观察、认识、感悟以书面表达的形式写出来,就是一篇较好的作文。此前,很多学生感到作文无话可说,没有素材;现在学生畅所欲言,感受很强烈,感悟很深刻,写作的文章有实感,有真情,而且感到作文很容易。
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小学生的日常阅读面比较窄,除了教材之外,便是电视节目、儿童杂志等等,涉及到的内容较少。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内与课外活动,降低学生在语文基础教学中的沉重负担,用轻松的阅读课程来缓解学生的压力,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自发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阅读训练,以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大量的阅读中增强语文基础知识,激发文学创造力与想象力,探索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并与教师和同学交流阅读体验,并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电子书等多种形式实现阅读量的提升,为语文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础。同时,教师应拓宽小学生接触文学的渠道,为小学生设立阅读角,并且每周至少安排一次阅读课,让小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广泛阅读,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并激发小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在小学生眼里,家长是较为严厉的,他们对长者存在畏惧心理,许多小学生抗拒和教师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而在同龄学生间则没有这种顾虑,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小老师”,对自己的习作内容进行评价和修改,这种做法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鉴定审美能力。
四、立足于实际,使作文“言之有物”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中年级的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身边的环境、发生的事件,运用文字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记录下来;要求学生用于习作,敢于大声朗读个人作品;要求学生的习作内容基本能达到“言之有物,言而有序”。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读书、多记录,形成良好的写习作习惯想要达到“言之有物,言而有序”的习作境界,可以从这几点引导学生进行练习:首先是从做到说,从说到写,任何习作的素材都不是依靠天马行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比如说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春游等活动时,教师就应该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春游活动中的景物、活動和事件,在活动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讲述春游活动中发生的趣事或印象深刻的事,做到时间、地点、人物、时间的清晰明了,然后再进行习作练习,使习作内容真实丰富,贴近生活,言之有物,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次可以加强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良好的洞察力能够为学生在习作时提供更多的素材。
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学生观察力进行培养
引导学生积极观察、仔细观察、动脑观察,并要求学生将观察的结果有条理地写出来,借此来训练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最后注意学生写作技巧的培养,在拥有了习作素材和语言逻辑后,如何使习作内容结构合理,谴词造句优美,就需要注重对学生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的训练。可以通过对文章中的某句话、某个段落进行模仿习作来达到语言技巧的训练效果,比如说在学习课文《石榴》时,可以结合文章内容让学生进行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训练,写一篇景物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还能提到学生语言技巧的熟练掌握程度。
在对小学中年级学生进行习作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的学习方式,立足于实际生活,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开拓习作思维,训练写作技巧,使每个学生的习作内容都能达到“言之有物,言而有序”,“写真事,叙真情”,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发挥习作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广玲玲.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J].渤海大学,2013.
[2]陈晓欢.小学语文写作指导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2015,0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