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恐惧心理是抢险救灾行动中救援官兵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正确认识恐惧心理的表现及产生原因,及时进行有效的疏导干预,对预防救援官兵出现心理危机、保证其心理健康,圆满完成抢险救灾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抢险救灾行动;恐惧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 B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1-0234-02
在抢险救灾行动中,繁重、复杂、艰巨的任务,惨烈、悲壮、震惊的情景,在严重透支参战官兵体力的同时,也极大地挑战着他们的心理极限,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恐惧心理是抢险救灾行动中救援官兵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了解恐惧心理的表现及产生原因,采取及时有效的疏导和干预措施,对预防和应对救援官兵的心理危机、保证部队高效完成抢险救灾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恐惧心理的表现危害
恐惧是人在某种客观条件的强烈刺激或主观臆想中的威胁下而产生的胆怯、畏惧、惊慌、回避等消极情绪状态。恐惧心理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状态,在生理、心理、行为方面都有其表现。生理上表现为失眠、做噩梦、厌食、疲劳、无力、心跳加快、心慌、面色苍白、冷汗淋漓、体力精力明显下降等,严重的可造成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紊乱,导致生理失常。心理上表现为异常紧张、敏感,对完成任务悲观失望,缺乏信心。行为上表现为自我控制力下降,遇到险情惊慌失措,消极退缩,不敢靠近险情,在险情来临时逃跑或退却,极力回避引起恐惧的事物或情境,甚至出现自伤行为。
恐惧感是人体一种保护性的正常心理反应。一般来说,适度的恐惧可提高遂行任务的警觉性和主动性,但过度的恐惧或持续的恐惧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身体健康和实践活动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此外,恐惧情绪具有传染性,救援官兵个体的恐惧会通过表情、语言、动作无意识地迅速传递给四周的战友,进而影响到整个抢险救灾部队,导致士气低落和战斗力的下降,给整个部队带来巨大的隐患。
2 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2.1 受领任务突然,思想准备不足
多数灾害的发生,事先没有明显的征兆可寻和端倪可察,即使是有一定预警期的灾害,也很难准确预测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由于灾害的突发性,部队受领任务往往显得非常突然。官兵思想准备不足,加上灾害导致灾区交通、通信等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官兵短时难以掌握有效信息,灾情不明朗,事发地域环境大多生疏,易导致官兵精神持久而高度地紧张,产生恐惧心理。
2.2 救援环境危险,安全受到威胁
在抢险救灾行动中,官兵时常会面对险象环生的特殊情境,加上灾情本身难以控制,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危险可能随时降临,次生灾害也可能随时发生,随时随地会对官兵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使得救援官兵不得不为自身安全而担忧,很容易产生心理紧张,并最终演变成恐惧心理。尤其对新战士来说,第一次参加抢险救灾行动更是一场心理考验。
2.3 救援场面惨烈,心理冲击力大
从古至今,灾害留下的场面从来都是惨烈无比的。灾情造成瓦砾遍地,断壁残垣的视觉刺激;遇难群众的凄惨场面和痛苦姿态;空气中弥漫的尸臭气味;接觸遗体或重伤员时带来的强烈体验等都会直接对官兵视觉、听觉等感知器官产生冲击,很容易使救援官兵产生各种联想,从而引起心理上的恐惧。
2.4 兵员成分变化,心理承受力差
在抢险救灾行动中,许多官兵都是“80后”、“90后”,且独生子女占有相当比例。他们阅历浅,独立性差,较少经受挫折,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且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下,缺乏相应的实战锻炼和应对经验,心理承受能力、自控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弱。另外,从青年官兵个体心理来看,少数人缺乏正确的生死观,自我保全心理过重,把个人安危看得重于一切。因而,在抢险救灾行动中,一些心理稳定性不强,军政素质较差者,就会不知所措,或不顾一切地回避危险,临阵退缩。
3 恐惧心理的疏导方法
3.1 信念激励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 信念对于主体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它构成激励人们前进的精神支柱。在抢险救灾行动中, 没有坚定的信念支撑是不可能坚强的完成任务的。因此,要充分利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来教育和激励官兵, 通过行动前教育,行动中激励,使其克服恐惧、战胜困难, 通过信念的升华。同时, 也可以通过重温军人誓词、入党宣誓、正面宣讲、即兴演讲、喊口号、组织编写抢险救灾精神短信等形式, 来激发大家甘愿为祖国和人民利益流血牺牲的豪情壮志, 增强官兵的责任感、荣誉感,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去压倒恐惧, 积极主动的战胜困难、完成任务。
3.2 行为示范法
俗话说“将是兵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指挥员的实质是一种影响力,是一种影响部属心理和行为的力量。抢险救灾行动中,当面临危险性大的应急任务时,指挥员要主动请缨,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当救援行动受阻甚至失利时,指挥员要坚定信心,沉着冷静,以顽强的战斗精神带领部队扭转局面。总之,通过指挥员遂行任务中的各种积极行为示范,不仅可以增强官兵的心理认同感,而且可以化解少数官兵出现的恐慌和畏难心理,稳定官兵心理。
3.3 情绪脱敏法
情绪过敏是救援官兵心理承受能力弱的一个突出表现。有人一听到紧急情况就惊慌失措,一见到鲜血和遇难者遗体就浑身发抖,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情绪过敏引起的。因此,对救援官兵进行情绪脱敏是克服恐惧情绪的有效手段。在抢险救灾行动中,可以用图片—负性情绪粘合打包处理法进行情绪脱敏。具体做法如下:
(1)图片—负性情绪联结。即让被干预官兵想象其经历的各种创伤场景,以图片的方式进行描述,然后准确体验每个图片背后的情绪,逐个将图片和情绪一一对应联结。
(2)功能分析。对大脑中的图片进行功能分析,找到被干预官兵反复闯入的刺激性的、有强烈处理意愿的负性图片。
(3)图片—负性情绪打包。让被干预官兵把注意力集中在大脑中出现频率最高、能引起强烈痛苦体验的刺激画面上,通过表达或体验与之相联的负性情绪,从而完成负性情绪与图片的粘合打包过程。
(4)快速眼动技术。利用快速眼动技术,修通受损的大脑神经通路,阻断创伤记忆与痛苦情感之间的联系。
(5)温暖画面与正性理念的植入。利用其自身资源,让被干预官兵找到一个替代性的温暖画面,并进行正性理念的引导、植入。
3.4 社会支持法
抢险救灾行动中,救援官兵表现出的勇气和力量,往往来自于其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和帮助。社会支持系统一般由官兵的家人、亲属、战友、同学、朋友以及专业心理工作者构成。因此,在救援行动中,要注重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帮助救援官兵在与社会支持系统积极接触过程中,获得广泛而多样的支持,补充心理能量,减轻恐惧心理的影响。
【关键词】 抢险救灾行动;恐惧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 B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1-0234-02
在抢险救灾行动中,繁重、复杂、艰巨的任务,惨烈、悲壮、震惊的情景,在严重透支参战官兵体力的同时,也极大地挑战着他们的心理极限,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恐惧心理是抢险救灾行动中救援官兵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了解恐惧心理的表现及产生原因,采取及时有效的疏导和干预措施,对预防和应对救援官兵的心理危机、保证部队高效完成抢险救灾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恐惧心理的表现危害
恐惧是人在某种客观条件的强烈刺激或主观臆想中的威胁下而产生的胆怯、畏惧、惊慌、回避等消极情绪状态。恐惧心理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状态,在生理、心理、行为方面都有其表现。生理上表现为失眠、做噩梦、厌食、疲劳、无力、心跳加快、心慌、面色苍白、冷汗淋漓、体力精力明显下降等,严重的可造成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紊乱,导致生理失常。心理上表现为异常紧张、敏感,对完成任务悲观失望,缺乏信心。行为上表现为自我控制力下降,遇到险情惊慌失措,消极退缩,不敢靠近险情,在险情来临时逃跑或退却,极力回避引起恐惧的事物或情境,甚至出现自伤行为。
恐惧感是人体一种保护性的正常心理反应。一般来说,适度的恐惧可提高遂行任务的警觉性和主动性,但过度的恐惧或持续的恐惧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身体健康和实践活动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此外,恐惧情绪具有传染性,救援官兵个体的恐惧会通过表情、语言、动作无意识地迅速传递给四周的战友,进而影响到整个抢险救灾部队,导致士气低落和战斗力的下降,给整个部队带来巨大的隐患。
2 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2.1 受领任务突然,思想准备不足
多数灾害的发生,事先没有明显的征兆可寻和端倪可察,即使是有一定预警期的灾害,也很难准确预测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由于灾害的突发性,部队受领任务往往显得非常突然。官兵思想准备不足,加上灾害导致灾区交通、通信等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官兵短时难以掌握有效信息,灾情不明朗,事发地域环境大多生疏,易导致官兵精神持久而高度地紧张,产生恐惧心理。
2.2 救援环境危险,安全受到威胁
在抢险救灾行动中,官兵时常会面对险象环生的特殊情境,加上灾情本身难以控制,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危险可能随时降临,次生灾害也可能随时发生,随时随地会对官兵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使得救援官兵不得不为自身安全而担忧,很容易产生心理紧张,并最终演变成恐惧心理。尤其对新战士来说,第一次参加抢险救灾行动更是一场心理考验。
2.3 救援场面惨烈,心理冲击力大
从古至今,灾害留下的场面从来都是惨烈无比的。灾情造成瓦砾遍地,断壁残垣的视觉刺激;遇难群众的凄惨场面和痛苦姿态;空气中弥漫的尸臭气味;接觸遗体或重伤员时带来的强烈体验等都会直接对官兵视觉、听觉等感知器官产生冲击,很容易使救援官兵产生各种联想,从而引起心理上的恐惧。
2.4 兵员成分变化,心理承受力差
在抢险救灾行动中,许多官兵都是“80后”、“90后”,且独生子女占有相当比例。他们阅历浅,独立性差,较少经受挫折,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且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下,缺乏相应的实战锻炼和应对经验,心理承受能力、自控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弱。另外,从青年官兵个体心理来看,少数人缺乏正确的生死观,自我保全心理过重,把个人安危看得重于一切。因而,在抢险救灾行动中,一些心理稳定性不强,军政素质较差者,就会不知所措,或不顾一切地回避危险,临阵退缩。
3 恐惧心理的疏导方法
3.1 信念激励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 信念对于主体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它构成激励人们前进的精神支柱。在抢险救灾行动中, 没有坚定的信念支撑是不可能坚强的完成任务的。因此,要充分利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来教育和激励官兵, 通过行动前教育,行动中激励,使其克服恐惧、战胜困难, 通过信念的升华。同时, 也可以通过重温军人誓词、入党宣誓、正面宣讲、即兴演讲、喊口号、组织编写抢险救灾精神短信等形式, 来激发大家甘愿为祖国和人民利益流血牺牲的豪情壮志, 增强官兵的责任感、荣誉感,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去压倒恐惧, 积极主动的战胜困难、完成任务。
3.2 行为示范法
俗话说“将是兵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指挥员的实质是一种影响力,是一种影响部属心理和行为的力量。抢险救灾行动中,当面临危险性大的应急任务时,指挥员要主动请缨,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当救援行动受阻甚至失利时,指挥员要坚定信心,沉着冷静,以顽强的战斗精神带领部队扭转局面。总之,通过指挥员遂行任务中的各种积极行为示范,不仅可以增强官兵的心理认同感,而且可以化解少数官兵出现的恐慌和畏难心理,稳定官兵心理。
3.3 情绪脱敏法
情绪过敏是救援官兵心理承受能力弱的一个突出表现。有人一听到紧急情况就惊慌失措,一见到鲜血和遇难者遗体就浑身发抖,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情绪过敏引起的。因此,对救援官兵进行情绪脱敏是克服恐惧情绪的有效手段。在抢险救灾行动中,可以用图片—负性情绪粘合打包处理法进行情绪脱敏。具体做法如下:
(1)图片—负性情绪联结。即让被干预官兵想象其经历的各种创伤场景,以图片的方式进行描述,然后准确体验每个图片背后的情绪,逐个将图片和情绪一一对应联结。
(2)功能分析。对大脑中的图片进行功能分析,找到被干预官兵反复闯入的刺激性的、有强烈处理意愿的负性图片。
(3)图片—负性情绪打包。让被干预官兵把注意力集中在大脑中出现频率最高、能引起强烈痛苦体验的刺激画面上,通过表达或体验与之相联的负性情绪,从而完成负性情绪与图片的粘合打包过程。
(4)快速眼动技术。利用快速眼动技术,修通受损的大脑神经通路,阻断创伤记忆与痛苦情感之间的联系。
(5)温暖画面与正性理念的植入。利用其自身资源,让被干预官兵找到一个替代性的温暖画面,并进行正性理念的引导、植入。
3.4 社会支持法
抢险救灾行动中,救援官兵表现出的勇气和力量,往往来自于其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和帮助。社会支持系统一般由官兵的家人、亲属、战友、同学、朋友以及专业心理工作者构成。因此,在救援行动中,要注重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帮助救援官兵在与社会支持系统积极接触过程中,获得广泛而多样的支持,补充心理能量,减轻恐惧心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