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充分认识“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这组概念的前提下,以城市化为切入口探讨城市发展与人类生存间的博弈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建筑垂直绿化为落脚点,阐释垂直绿化在城市化背景下的重要意义。以期通过本文梳理出城市化、垂直绿化以及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人化自然;自在自然;城市化;垂直绿化;博弈
1城市化一人化自然的主要表达方式
所谓人化自然是指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也相当于人类社会。相对的,自在自然指的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自然界或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人化自然强调人化,主体是人,而自在自然则强调自然的力量,主体为自然,没有人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化自然”近似于“人类现实世界”而“自在自然”与“自在社会”所表达的意思更为接近。
随着社会经济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数量急剧上升人。土地不再能够提供更多的人就业。因此,离开农村,到城市讨生活就成为必然的选择。虽然信息化的趋势会导致人们生存地的选择在未来可能较为多样化,但大多数人居住在城镇中仍然是一个不可更改的趋势。
城市化的加剧直接导致了人化自然规模前所未有的扩张,并成为人化自然最显著的表达方式。城市化的内涵丰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我国,还包括就业、住房、户籍制度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但本文只涉及城市形态与生态这两个问题。由于城市的容纳力和宽容度,孕育出了城市特有的文化体系,如芒福德所说“城市是自语言之后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但与此同时,城市化对原有的人类生存模式产生了最为巨大的冲击,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
2垂直绿化与城市化
2.1人类与自在自然的关系
人类这个物种有约400万年的历史。人类与动物生存方式的改变始于一万年前人类的农业革命,而如果把这400万年比作一天,那么农业革命以后的历史相当于24小时中的最后4分钟。此前的23小时56分钟,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动物几乎一样,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
农业出现后,人类开始定居、储存,于是有了财产,开始了分工,并且人和人之间形成了不同的阶层阶级,人类逐渐由简单社会走向复杂社会。
我们的祖先从部落时代走过来的,因此相比较于城市生活,我们的基因本能的更适应在自在自然中的生活。
2.2一对零和博弈关系及其回应
至此,一对零和博弈关系便显现出来:一方面人类不得不进行城市化,另一方面人类又本能的更愿意与大自然亲近。
反观当代各学科的设计实践,从中都不难发现设计理念中浓重的“在自然中的城市中找寻城市中的自然”的倾向。这是设计行业回应现实问题的必然结果。从方法上来看,除了模拟和保留自在自然的形态之美外,对自在自然生态品质的模仿也正成为设计行业讨论的核心话题之一。近些年最具代表性的“海绵城市”的理念便是在硬化了的城市中模仿自在自然的探索,因此,人类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渴求也愈加强烈。
2.3垂直绿化一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机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地关系紧张的程度逐渐加深,以至于城市中常规的公共空间都在被逐步地挤压。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例如日本、中国香港等地区的城市公共空间甚至成为了公共稀缺资源。
但如果我们愿意切换视角,会看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机遇:虽然一栋建筑拔地而起时会侵占一个平面,但与此同时也会生成四个新的立面。这就为垂直绿化的运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在这个背景下,常规的对于垂直绿化的定义因局限于植物本身而略显单薄,难以跳脱简单维度的束缚。笔者尝试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垂直绿化进行定义:垂直绿化是利用植物纵向空间发展的可能性,以构筑物立面为载体,缓解城市化与自在自然间的零和博弈关系,增加城市居民在自然中的城市中更多的遇见城市中的自然的绿化模式。
作为绿化形式的一种,垂直绿化自然具有一般绿化所具有的功效,而且由于其独特的绿化形式,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特殊的作用。首先,垂直绿化的应用范围很广,能弥补其他乔灌木对墙面、棚架、阳台、窗台以及水体驳岸绿化的不足,而且还可以缓解绿化用地的緊张,见缝插绿,迅速达到绿化效果,提高绿化覆盖率。其次,利用垂直绿化可以遮挡构筑物及山石等的丑陋之处,柔化构筑物外表的硬质景观,赋予枯燥、呆板的物体以生机,从而起到美化的作用。还能通过降低风速、抵御风吹雨打来减轻建构筑物防水层的老化和表面的风化,防止建构筑物表面产生裂缝,延长外墙的使用寿命。此外,垂直绿化还可以形成独立的景观,可以是成片的墙面绿化,也可以是休闲绿地中的棚架、花架,甚至可以对公园的一些孤立大枯树辅植以攀援植物,使其独立成景,给人以枯木逢春的感觉。同时由于垂直绿化易取得明显的竖向景观效果,因此能进一步增加城市绿化的层次,丰富城市绿化的景观效果。
2.4垂直绿化与建筑
建筑垂直绿化是在上述背景下垂直绿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指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筑物立面攀扶、固定、贴植、垂吊形成垂直面的绿化。通过建筑垂直绿化,向建筑立面索取空间,可以增加有效绿量,在不增加用地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扩大城市绿化范围,提高绿化覆盖率。建筑立面形式简单,通过垂直绿化,可以丰富建筑立面景观效果,拓展建筑的外观形式。
过去的绿化设计一般是在建筑物建成后再对其立面进行绿化设计,因此与建筑设计的相关性很小。新型垂直绿化系统使植物不仅仅是附加物,还是一种自然有机的建筑表皮材料,它更新了建筑绿化的概念,带来了新的设计手法。
垂直绿化新系统有承担荷载的功能,骨架和模块的外加荷载计算和连接构造的设计是要考虑的问题。支撑骨架可通过挑梁的形式脱离建筑墙体,与墙面保持20mm以上的距离以保证植物墙与建筑墙体之间空气的流通,防止建筑墙面受潮,从多个角度展现绿化植物。高层建筑垂直绿化与风、阳光、周围温度与微气候的相互影响比一般垂直绿化更大。应根据建筑所处环境、气候、自身使用功能的不同、有无窗户和阳台、墙体的表皮、材料和结构的不同来进行设计和选择不同的垂直绿化方法。 在进行墙体绿化设计时,应该考虑建筑立面风格,尽量做到模块类型和植物的种类与建筑搭配协调。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墙体结构、不同风格的建筑墙面、建筑拐角等特殊要求,可以设计出相应的植物盒结构及尺寸。还可以在植物墙中添加一层隔音或隔热材料,使植物墙达到更好的隔音隔热效果。
3垂直绿化的发展
3.1发展概况
近几十年来,全球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垂直绿化发展更为迅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现了全球化、多样化、规模化、迅速化和法制化的趋势。
五十年前,波兰政府将华沙建成绿色城市纳入议事日程,目前华沙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均绿地面积最多的首都。德国推行”绿屋工程”,其围墙堆砌所需的构件均已商品化,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美国在屋顶上发展温室大棚无土栽培生产蔬菜,在增加绿量的同时获得丰盈的经济效益。在美国一些别墅里还用植物墙把房间隔开。英国发展校园绿化,采用墙面贴植技术使墙面犹如覆盖了一层绿色壁毯。在巴西有一种“绿草墙”,它是采用空心砖砌成的,砖里面填了土壤和草籽,草长起来就成为了绿色的墙壁,不但美化环境,还能起到减少噪声、净化空气和隔热降温等作用。
3.2典型地区分析
以人地关系紧張程度作为划分依据,目前人类生存空间的状态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人地关系较为紧张的地区,如日本和新加坡。另一类地区人地关系相对缓和,如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垂直绿化在这两类地区所呈现出的发展与运用的状态也有所差异。
日本东京率先开展屋顶绿化运动,其它各大城市也紧随其后开始了兴建高档天台的空中花园活动。另外,栽植了草坪、花卉或灌木等的装置系统被安装在了围墙、护栏、坡壁、垂直的各种广告支架等上面,使混凝土变成了绿色森林;还有一种观赏墙壁上面的园林植物、栽培基质和固定装置形成一个完整的板块,这种绿色墙既可用于室外又可用于室内。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展示的长达150米、高12米以上的“生命之墙”汇集了最新的垂直绿化技术于一堂,其美丽的景观令人赏心悦目。
被世人称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绿色将所有建筑物淹没,街道两侧、阳台和墙面到处是绿色和鲜花。但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导致新加坡的垂直绿化发展呈现出畸形的一面。例如政府为了追求立面的整洁美观,要求窗户的防盗窗必须装在室内,这就导致了不良的居住体验。
以新西兰为典型代表的人地关系不紧张的地区,垂直绿化与私有产权之间产生了微妙地联系。一方面,法律对于私有产权的重视程度很高,间接地强化了公民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整体的治安环境较好,因此又不太需要通过钢筋混凝土这种笨重的形式来对私有财产进行保护,因此垂直绿化就成为了很好的选择。
4结语
在社会学的语境下,“垂直绿化”这一微观的课题与人类正在经历的“城市化”以及“私有财产”等问题产生了强烈地内生联系。这就为垂直绿化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但与此同时,垂直绿化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列的问题,如成本过高、存活率低、艺术性缺失和售后维护等痛点需要相关研究持续地关注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关键词:人化自然;自在自然;城市化;垂直绿化;博弈
1城市化一人化自然的主要表达方式
所谓人化自然是指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也相当于人类社会。相对的,自在自然指的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自然界或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人化自然强调人化,主体是人,而自在自然则强调自然的力量,主体为自然,没有人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化自然”近似于“人类现实世界”而“自在自然”与“自在社会”所表达的意思更为接近。
随着社会经济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数量急剧上升人。土地不再能够提供更多的人就业。因此,离开农村,到城市讨生活就成为必然的选择。虽然信息化的趋势会导致人们生存地的选择在未来可能较为多样化,但大多数人居住在城镇中仍然是一个不可更改的趋势。
城市化的加剧直接导致了人化自然规模前所未有的扩张,并成为人化自然最显著的表达方式。城市化的内涵丰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我国,还包括就业、住房、户籍制度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但本文只涉及城市形态与生态这两个问题。由于城市的容纳力和宽容度,孕育出了城市特有的文化体系,如芒福德所说“城市是自语言之后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但与此同时,城市化对原有的人类生存模式产生了最为巨大的冲击,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
2垂直绿化与城市化
2.1人类与自在自然的关系
人类这个物种有约400万年的历史。人类与动物生存方式的改变始于一万年前人类的农业革命,而如果把这400万年比作一天,那么农业革命以后的历史相当于24小时中的最后4分钟。此前的23小时56分钟,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动物几乎一样,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
农业出现后,人类开始定居、储存,于是有了财产,开始了分工,并且人和人之间形成了不同的阶层阶级,人类逐渐由简单社会走向复杂社会。
我们的祖先从部落时代走过来的,因此相比较于城市生活,我们的基因本能的更适应在自在自然中的生活。
2.2一对零和博弈关系及其回应
至此,一对零和博弈关系便显现出来:一方面人类不得不进行城市化,另一方面人类又本能的更愿意与大自然亲近。
反观当代各学科的设计实践,从中都不难发现设计理念中浓重的“在自然中的城市中找寻城市中的自然”的倾向。这是设计行业回应现实问题的必然结果。从方法上来看,除了模拟和保留自在自然的形态之美外,对自在自然生态品质的模仿也正成为设计行业讨论的核心话题之一。近些年最具代表性的“海绵城市”的理念便是在硬化了的城市中模仿自在自然的探索,因此,人类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渴求也愈加强烈。
2.3垂直绿化一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机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地关系紧张的程度逐渐加深,以至于城市中常规的公共空间都在被逐步地挤压。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例如日本、中国香港等地区的城市公共空间甚至成为了公共稀缺资源。
但如果我们愿意切换视角,会看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机遇:虽然一栋建筑拔地而起时会侵占一个平面,但与此同时也会生成四个新的立面。这就为垂直绿化的运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在这个背景下,常规的对于垂直绿化的定义因局限于植物本身而略显单薄,难以跳脱简单维度的束缚。笔者尝试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垂直绿化进行定义:垂直绿化是利用植物纵向空间发展的可能性,以构筑物立面为载体,缓解城市化与自在自然间的零和博弈关系,增加城市居民在自然中的城市中更多的遇见城市中的自然的绿化模式。
作为绿化形式的一种,垂直绿化自然具有一般绿化所具有的功效,而且由于其独特的绿化形式,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特殊的作用。首先,垂直绿化的应用范围很广,能弥补其他乔灌木对墙面、棚架、阳台、窗台以及水体驳岸绿化的不足,而且还可以缓解绿化用地的緊张,见缝插绿,迅速达到绿化效果,提高绿化覆盖率。其次,利用垂直绿化可以遮挡构筑物及山石等的丑陋之处,柔化构筑物外表的硬质景观,赋予枯燥、呆板的物体以生机,从而起到美化的作用。还能通过降低风速、抵御风吹雨打来减轻建构筑物防水层的老化和表面的风化,防止建构筑物表面产生裂缝,延长外墙的使用寿命。此外,垂直绿化还可以形成独立的景观,可以是成片的墙面绿化,也可以是休闲绿地中的棚架、花架,甚至可以对公园的一些孤立大枯树辅植以攀援植物,使其独立成景,给人以枯木逢春的感觉。同时由于垂直绿化易取得明显的竖向景观效果,因此能进一步增加城市绿化的层次,丰富城市绿化的景观效果。
2.4垂直绿化与建筑
建筑垂直绿化是在上述背景下垂直绿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指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筑物立面攀扶、固定、贴植、垂吊形成垂直面的绿化。通过建筑垂直绿化,向建筑立面索取空间,可以增加有效绿量,在不增加用地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扩大城市绿化范围,提高绿化覆盖率。建筑立面形式简单,通过垂直绿化,可以丰富建筑立面景观效果,拓展建筑的外观形式。
过去的绿化设计一般是在建筑物建成后再对其立面进行绿化设计,因此与建筑设计的相关性很小。新型垂直绿化系统使植物不仅仅是附加物,还是一种自然有机的建筑表皮材料,它更新了建筑绿化的概念,带来了新的设计手法。
垂直绿化新系统有承担荷载的功能,骨架和模块的外加荷载计算和连接构造的设计是要考虑的问题。支撑骨架可通过挑梁的形式脱离建筑墙体,与墙面保持20mm以上的距离以保证植物墙与建筑墙体之间空气的流通,防止建筑墙面受潮,从多个角度展现绿化植物。高层建筑垂直绿化与风、阳光、周围温度与微气候的相互影响比一般垂直绿化更大。应根据建筑所处环境、气候、自身使用功能的不同、有无窗户和阳台、墙体的表皮、材料和结构的不同来进行设计和选择不同的垂直绿化方法。 在进行墙体绿化设计时,应该考虑建筑立面风格,尽量做到模块类型和植物的种类与建筑搭配协调。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墙体结构、不同风格的建筑墙面、建筑拐角等特殊要求,可以设计出相应的植物盒结构及尺寸。还可以在植物墙中添加一层隔音或隔热材料,使植物墙达到更好的隔音隔热效果。
3垂直绿化的发展
3.1发展概况
近几十年来,全球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垂直绿化发展更为迅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现了全球化、多样化、规模化、迅速化和法制化的趋势。
五十年前,波兰政府将华沙建成绿色城市纳入议事日程,目前华沙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均绿地面积最多的首都。德国推行”绿屋工程”,其围墙堆砌所需的构件均已商品化,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美国在屋顶上发展温室大棚无土栽培生产蔬菜,在增加绿量的同时获得丰盈的经济效益。在美国一些别墅里还用植物墙把房间隔开。英国发展校园绿化,采用墙面贴植技术使墙面犹如覆盖了一层绿色壁毯。在巴西有一种“绿草墙”,它是采用空心砖砌成的,砖里面填了土壤和草籽,草长起来就成为了绿色的墙壁,不但美化环境,还能起到减少噪声、净化空气和隔热降温等作用。
3.2典型地区分析
以人地关系紧張程度作为划分依据,目前人类生存空间的状态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人地关系较为紧张的地区,如日本和新加坡。另一类地区人地关系相对缓和,如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垂直绿化在这两类地区所呈现出的发展与运用的状态也有所差异。
日本东京率先开展屋顶绿化运动,其它各大城市也紧随其后开始了兴建高档天台的空中花园活动。另外,栽植了草坪、花卉或灌木等的装置系统被安装在了围墙、护栏、坡壁、垂直的各种广告支架等上面,使混凝土变成了绿色森林;还有一种观赏墙壁上面的园林植物、栽培基质和固定装置形成一个完整的板块,这种绿色墙既可用于室外又可用于室内。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展示的长达150米、高12米以上的“生命之墙”汇集了最新的垂直绿化技术于一堂,其美丽的景观令人赏心悦目。
被世人称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绿色将所有建筑物淹没,街道两侧、阳台和墙面到处是绿色和鲜花。但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导致新加坡的垂直绿化发展呈现出畸形的一面。例如政府为了追求立面的整洁美观,要求窗户的防盗窗必须装在室内,这就导致了不良的居住体验。
以新西兰为典型代表的人地关系不紧张的地区,垂直绿化与私有产权之间产生了微妙地联系。一方面,法律对于私有产权的重视程度很高,间接地强化了公民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整体的治安环境较好,因此又不太需要通过钢筋混凝土这种笨重的形式来对私有财产进行保护,因此垂直绿化就成为了很好的选择。
4结语
在社会学的语境下,“垂直绿化”这一微观的课题与人类正在经历的“城市化”以及“私有财产”等问题产生了强烈地内生联系。这就为垂直绿化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但与此同时,垂直绿化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列的问题,如成本过高、存活率低、艺术性缺失和售后维护等痛点需要相关研究持续地关注才能逐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