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笔者就如何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了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的思维才会有活力。在设计教学方法上,教师应选择符合学生认识水平、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使语文教学在学生兴致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中进行。如在教学《白杨》时,笔者播放投影片断,再配上精心设计的导语:“一位旅客正坐在行驶于茫茫大戈壁的列车上,他望着窗口那飞快闪过的高大、挺秀的身影出神。这高大挺秀的身影是什么?这里面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学生被笔者创设的问题情境深深吸引住了,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揣摩句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中,解读关键词句可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有些课文的关键句在文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思考,从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进而发展创新思维。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的最后一句是“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笔者引导学生比较这一句话中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把幻想和现实进行对比,来说明小女孩尽管有着美妙的幻想,但结局却是悲惨的,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把他们的思维引入深处。
三、练习造句,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在进行造句训练时,教师必须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力度,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教师可从造句中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是从句子成分着手。用“顽强不屈”造句,它可以做主语,如“顽强不屈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可以做谓语,如“方志敏在敌人面前顽强不屈”;它可以做定语,如“先烈们顽强不屈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二是从句子内容着手。如笔者让学生用“关切”造句,有的学生从感情上突出关怀的这一意思:“老师关切地问我:‘你的身体好些吗?’”。三是从句子形式着手。如笔者让学生用“骄傲”造句,学生们造出了不同感情色彩、不同结构的句子。总之,在进行造句训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
四、善思乐思,培养思维的丰富性
思维的丰富性是指在限定的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为了提高思维的丰富性,笔者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思考提问、畅所欲言。此外,笔者还经常突破“师传生授”的观念,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学贵有疑,有疑而问才是学生多思的表现,而且笔者经常引导他们多思考“为什么?”“还有什么别的想法?”“假如 ?”等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丰富性。无论是学生自己提出的疑点,还是教案中设下的扩散点,笔者都认真引导学生调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进行多方探求,从而提高他们思维的丰富性。
五、机动灵活,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旧的思维习惯,开创新的思路。在教学中,笔者不拘泥于教材原有的结构,而是根据教材的实际需要,变序导读、多向分析。如在分析课文时,笔者改变文章原有的顺序:对于重点突出的课文,采用“中间切入法”,直奔中心,突出重点,然后前后串联,“瞻前顾后”地讲解课文;有的课文结尾是总结句或中心句,笔者就抓住结尾,进行逆推追溯;有的课文分几个自然段,而且写法相似,笔者就在教好其中一段的基础上,纵横交叉,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自学其他段落。经常运用变序导读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而且也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变通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沙地中心小学)
一、激发兴趣,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的思维才会有活力。在设计教学方法上,教师应选择符合学生认识水平、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使语文教学在学生兴致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中进行。如在教学《白杨》时,笔者播放投影片断,再配上精心设计的导语:“一位旅客正坐在行驶于茫茫大戈壁的列车上,他望着窗口那飞快闪过的高大、挺秀的身影出神。这高大挺秀的身影是什么?这里面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学生被笔者创设的问题情境深深吸引住了,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揣摩句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中,解读关键词句可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有些课文的关键句在文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思考,从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进而发展创新思维。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的最后一句是“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笔者引导学生比较这一句话中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把幻想和现实进行对比,来说明小女孩尽管有着美妙的幻想,但结局却是悲惨的,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把他们的思维引入深处。
三、练习造句,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在进行造句训练时,教师必须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力度,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教师可从造句中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是从句子成分着手。用“顽强不屈”造句,它可以做主语,如“顽强不屈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可以做谓语,如“方志敏在敌人面前顽强不屈”;它可以做定语,如“先烈们顽强不屈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二是从句子内容着手。如笔者让学生用“关切”造句,有的学生从感情上突出关怀的这一意思:“老师关切地问我:‘你的身体好些吗?’”。三是从句子形式着手。如笔者让学生用“骄傲”造句,学生们造出了不同感情色彩、不同结构的句子。总之,在进行造句训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
四、善思乐思,培养思维的丰富性
思维的丰富性是指在限定的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为了提高思维的丰富性,笔者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思考提问、畅所欲言。此外,笔者还经常突破“师传生授”的观念,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学贵有疑,有疑而问才是学生多思的表现,而且笔者经常引导他们多思考“为什么?”“还有什么别的想法?”“假如 ?”等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丰富性。无论是学生自己提出的疑点,还是教案中设下的扩散点,笔者都认真引导学生调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进行多方探求,从而提高他们思维的丰富性。
五、机动灵活,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旧的思维习惯,开创新的思路。在教学中,笔者不拘泥于教材原有的结构,而是根据教材的实际需要,变序导读、多向分析。如在分析课文时,笔者改变文章原有的顺序:对于重点突出的课文,采用“中间切入法”,直奔中心,突出重点,然后前后串联,“瞻前顾后”地讲解课文;有的课文结尾是总结句或中心句,笔者就抓住结尾,进行逆推追溯;有的课文分几个自然段,而且写法相似,笔者就在教好其中一段的基础上,纵横交叉,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自学其他段落。经常运用变序导读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而且也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变通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沙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