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21日至9月24日,第11届亚太民族音乐学会议在兰州举行。会议承办方为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亚太民族音乐学会会长王耀华教授致开幕词。此次参会有菲律宾、柬埔寨、澳大利亚、印度、德国、新加坡、韩国、中国等九个国家的学者。共90余人。其中中国参会代表70余人。
会议收到论文92篇,宣读论文69篇,研究领域涉及民间音乐研究(乐器与器乐研究、传统戏曲与曲艺研究、乐舞研究)、宗教仪式音乐研究、文人音乐研究等。
民间音乐研究领域有李国顺《青海河湟宴席曲音乐特点分析》、黄敏学《中国弦乐器起源新探——基于文本文献与古文字、出土文物的“二重证据”》、赵塔里木和任方冰《新疆曲子戏腔系探析》、蔡慧琨《传统南音进校园》:等。
宗教仪式音乐研究有李华、王锋《塔尔寺羌姆——“法王舞”宗教音乐文化艺术特征探微》;李安明《滇中花腰傣的原始宗教习俗及其音乐》等。
文人音乐研究有李胜男《追寻古琴的记忆》、蒯卫华《福建地区古典诗词吟诵调的传承与发展》等。
宫廷音乐研究有刘富琳提交的论文《琉球宫廷舞蹈与中国民间舞蹈的比较——以1719年册封仪式[中秋宴]为例》。
此外,会议论文还涉及音乐文化与变迁研究、传统音乐的传承和教育研究、音乐行为过程的性别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保护,音乐类型学研究、美学审美分析研究、音乐考古研究等。音乐比较研究方面,有韩育民、佘吐肯《骁勇善射情深意长的渔猎音乐文化——兼论锡伯族捕鱼歌、狩猎歌与有关民歌的比较研究》,音乐形态与结构分析研究方面,有王宝龙提交的“新疆伊犁纳格拉鼓乐的结构研究”;田野实地采录报告研究,有马占山提交的《土族情歌与少年(花儿)实录》等。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保护问题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杨韬、王妍提出《文化标本学纲要:关于构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方法的探索》。
会议有两个系列课题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一个系列是西北师范大学做的有关“环县道情皮影”课题。党桂梅《环县道情皮影许家班之个案研究》、晏晓东《环县道情皮影戏曲牌体板路唱腔音乐研究》、何丽《环县皮影道情戏中的器乐曲牌调查研究》、周璟《环县道情皮影戏中的特色打击乐器》等。另一个系列是福建师范大学做的有关河南地区民间音乐的调查研究,李敬民《论南阳“坠子收”的传承及其单乐特点》、郭小利《怀梆的历史演变及其音乐特点探微》、仲立斌《河南大调曲子在中原地区传统音乐中的地位》等。系列课题的做法,一方面可以立体的认识一个剧种(曲种),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地区各剧种(曲种)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会议期间,承办方组织了三场民间音乐会。分别为秦安老调(小曲)、兰州鼓子、青海平弦等。目前,有学者认为此三种曲种为同源异流的民间曲艺。地理位置形成了自东南向西北的分布。比较这三者的异同,可以探寻三者音乐内在的一致性,并揭示出相同与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而了解西部音乐文化变迁中的基本特征。此次参与音乐会演出的艺人达22人,以农民为主。
西北师大音乐学院院长张君仁经学会理事的一致通过,继前会长权武圣后接任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的副会长。他做了大会的总结报告谈道:中国西部地区国际学术参与意识在逐渐加强,学术发展观念不断更新。参会人数中,硕士生占总人数的37.8%。一股年轻的学术力量在壮大亚太民族音乐学术的队伍。大会中也有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年轻人对于田野工作的重视还是不够。其次,学术的激烈碰撞与交流还不够。再者,会议论文的递交有拖沓现象,论文格式与字的规格部分没有按照规定去做。
会议收到论文92篇,宣读论文69篇,研究领域涉及民间音乐研究(乐器与器乐研究、传统戏曲与曲艺研究、乐舞研究)、宗教仪式音乐研究、文人音乐研究等。
民间音乐研究领域有李国顺《青海河湟宴席曲音乐特点分析》、黄敏学《中国弦乐器起源新探——基于文本文献与古文字、出土文物的“二重证据”》、赵塔里木和任方冰《新疆曲子戏腔系探析》、蔡慧琨《传统南音进校园》:等。
宗教仪式音乐研究有李华、王锋《塔尔寺羌姆——“法王舞”宗教音乐文化艺术特征探微》;李安明《滇中花腰傣的原始宗教习俗及其音乐》等。
文人音乐研究有李胜男《追寻古琴的记忆》、蒯卫华《福建地区古典诗词吟诵调的传承与发展》等。
宫廷音乐研究有刘富琳提交的论文《琉球宫廷舞蹈与中国民间舞蹈的比较——以1719年册封仪式[中秋宴]为例》。
此外,会议论文还涉及音乐文化与变迁研究、传统音乐的传承和教育研究、音乐行为过程的性别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保护,音乐类型学研究、美学审美分析研究、音乐考古研究等。音乐比较研究方面,有韩育民、佘吐肯《骁勇善射情深意长的渔猎音乐文化——兼论锡伯族捕鱼歌、狩猎歌与有关民歌的比较研究》,音乐形态与结构分析研究方面,有王宝龙提交的“新疆伊犁纳格拉鼓乐的结构研究”;田野实地采录报告研究,有马占山提交的《土族情歌与少年(花儿)实录》等。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保护问题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杨韬、王妍提出《文化标本学纲要:关于构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方法的探索》。
会议有两个系列课题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一个系列是西北师范大学做的有关“环县道情皮影”课题。党桂梅《环县道情皮影许家班之个案研究》、晏晓东《环县道情皮影戏曲牌体板路唱腔音乐研究》、何丽《环县皮影道情戏中的器乐曲牌调查研究》、周璟《环县道情皮影戏中的特色打击乐器》等。另一个系列是福建师范大学做的有关河南地区民间音乐的调查研究,李敬民《论南阳“坠子收”的传承及其单乐特点》、郭小利《怀梆的历史演变及其音乐特点探微》、仲立斌《河南大调曲子在中原地区传统音乐中的地位》等。系列课题的做法,一方面可以立体的认识一个剧种(曲种),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地区各剧种(曲种)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会议期间,承办方组织了三场民间音乐会。分别为秦安老调(小曲)、兰州鼓子、青海平弦等。目前,有学者认为此三种曲种为同源异流的民间曲艺。地理位置形成了自东南向西北的分布。比较这三者的异同,可以探寻三者音乐内在的一致性,并揭示出相同与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而了解西部音乐文化变迁中的基本特征。此次参与音乐会演出的艺人达22人,以农民为主。
西北师大音乐学院院长张君仁经学会理事的一致通过,继前会长权武圣后接任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的副会长。他做了大会的总结报告谈道:中国西部地区国际学术参与意识在逐渐加强,学术发展观念不断更新。参会人数中,硕士生占总人数的37.8%。一股年轻的学术力量在壮大亚太民族音乐学术的队伍。大会中也有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年轻人对于田野工作的重视还是不够。其次,学术的激烈碰撞与交流还不够。再者,会议论文的递交有拖沓现象,论文格式与字的规格部分没有按照规定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