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最大规模保障房兴建的背后,在目标已定的前提下,不可忽略“安全”与“公平”。
无论是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传媒的渲染,2011年都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建设元年。而居于建设的重中之重者,首推对于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的保障房建设。
今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做客新华网时明确提出,我国计划在今后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其中保障性住房以公租房和廉租房为主。自此,保障房建设的战役正式打响。一时,各级政府、银行以及社会资本,纷纷趋之若鹜,希冀从中分得一杯羹。
半年甫过,对于保障房建设的速度与成果到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时刻,媒体所披露的各地对保障房建设的推诿、开工率不足以及社会资本积极性不强等诸多消极因素,给今年1000万套的开工计划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预约的成就
一度,地方政府积极性明显不高和开工率严重不足的情形,令天量保障房计划的实现充满疑窦。今年年中,针对保障房开工不足等状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各地要公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信息,11月末以前必须全面开工。其中,要求中的信息公开内容包括年度建设计划、开工项目和竣工项目信息。
实际上,截止到今年7月20日,我国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计划已完成16476.92公顷,与去年同期(13316.80公顷)相比增加24%,但这也仅完成全年任务的21.6%。随后,在中央各相关部委的推动下,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保障房开工的热潮。今年8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最新的22个省、市、自治区上半年保障房建设数据。
其中,保障房建设任务量在40万套以上的陕西、重庆、黑龙江,开工率分别为101.1%、65%和48%;保障房建设任务量在30万到40万套之间的有10个省份,开工率分别为辽宁104.6%、山西88.5%、河北81.6%、安徽80.8%、四川73%、山东65%、内蒙古64%,江苏63.7%,湖北60%,新疆53.4%;保障房建设任务量在20万到30万套之间的有3个地方,开工率分别为北京63.2%、吉林61%,福建58%。
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央对于保障房建设的前所未有的侧重。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两会期间,以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为目的的1000万套保障房新建计划就已经确定,当时也已明确11月底必须全部开工的指令。为督促各地能够按时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国家在年初已经与各地签订军令状,对完不成任务的主要领导将实施约谈到行政处分,直至降级免职的严厉处罚。不久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甚至规定,各地必须在每月5日前上报保障房建设进度,并向各地派驻保障房建设专项督察员,确保11月底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全面开工。
正是在如此紧锣密鼓地推动和监管之下,各地保障房建设速度下半年开始风生水起,至少从地方汇报的数据来看开工情况堪称一片大好。然而,当开工量渐渐符合住建部的标准之后,相关的一系列质疑亦随之而来,分析人士更是直指开工数据注水的可能性。
最早,保障房的标准只涵盖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是与商品性住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但“十二五”期间五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目标出台以后,保障房概念开始延展,包括数百万套的棚户区改造,甚至各单位自建住房以及限价商品房,某种程度上皆成了保障房的应有之义。以此衡量,3600万套保障房中的相当数量已被这些新加入的“成员”占据,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成色自然就相对下降了。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各地保障房开工为340万套,当时不少人对开工进度过慢的问题表示担忧。而到了6月底,开工量陡增到500万套,短短一个月开工160万套,难免让外界质疑。
据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这种质疑存在着合理成分。少数地方在汇总数据时,将去年未开工的项目结转到今年开工项目中。为了加快进度,在审批手续不全的情况下就开工建设,边施工边审批的情况则更为普遍。还有一些地方,将奠基仪式作为开工的标志,“铲点土就算开工”,自然提高了进度。
住建部在保障房建设的指令中,仅罗列了开工日期的时间表,而没有下达何时竣工的明确日期,这在客观上也为地方政府打折之行指令提供了部分便利。
其实,保障房建设开工也好,建设也好,都面临着难以规避的诸多难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土地供应与资金缺口。
在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看来,保障房能否完成既定目标尚且次要,最重要的是能否将保障房建设真正市场化,以及能够给予参建开放商多少利润回报。
隐藏在这个关注背后的话题,是如果不能给予开发商相当的利润,保障房的质量堪虞,如果不能保障保障房建设资金的重足来源,建设目标更无从谈起。
并不乐观的是,保障房建设并非如预期一样完美。一定程度上,土地收入早已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保障房创纪录数量的目标下,地方政府是否会提供足够建设用地还不得而知。
今年以来,地方债问题屡屡被媒体关注,其背后隐忧犹存。当土地财政已被过去过度投资所绑架之后,地方政府在建设保障房方面的积极性必然大打折扣。
误入曲径
8年前,76岁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终于住上了自己的房子,尽管面积不大,但在何祚庥的眼里,已实属难得。谈到单位分房的情形,何祚庥坦陈难度重重的现实。“不仅要看自己的学术成果,还要看为社会做了多少的贡献。”何祚庥等着等着,就已年逾古稀了。一个院士获得一套“保障房”都这么难,对于更多的亟需保障房的普通公众而言,也被视为一个神话。
近年来,如深圳、北京等地被曝光的经适房社区宝马、奔驰车屡见不鲜的现象,官员扎堆争抢保障房现象,更是从侧面印证了保障房背后的隐在问题。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据本刊记者统计,来自社会各界以及新闻媒体对于保障房本身的质疑与担忧大都集中在保障房此起彼伏的质量门事件、经适房住户现象所引发的对保障房公平的垂问,以及屡禁不止的权贵阶层的寻租现象等方面。其中,保障性住房的安全问题,也是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
今年5月24日至6月2日,河北省住建厅对全省保障性住房质量安全进行了执法监督检查。在检查的66项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71个单位工程中,共有11个项目的建设单位、施工和监理企业被通报批评。其中,7个工程的建设手续不齐全,占检查工程的10%。
可以说,知情权的缺失被认为即是公众对保障房担忧的部分原因。从拿地到开工建设,再到资金来源等诸多环节,广大的民众皆知之甚少。全靠中央政府来监督保障房的诸多环节显然难度颇大。
日本学者加藤加一认为,无论是保障房、公租房,还是廉租房,从概念上来说都让人雾里看花,老白姓看不懂。一定程度上,这种复杂性也易于以权谋私的成分和质量问题的出现。
不管是从媒体还是政府层面,对保障房质量的重视都屡见报端。据《海南日报》近日报道,鉴于该省保障性住房近期出现一些质量安全问题,海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局决定于8月中旬开展全省保障房工程质量安全大检查。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检查的范围包括2010年以来开工的廉租房、公租房以及利用政府财政资金建设的其他保障房项目。
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就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上强调,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注重创新机制,确保任务落实,确保建设质量,确保分配公平,三方面齐头推进,实现今年保障房建设目标,兑现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
政府对保障房质量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历年来层出不穷的问题给质量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何祚庥院士则强调,保障房建设一定要坚持市场本身的价值规律,要市场自己去调节,所有的一切都应该走市场化的路线。建设保障房,首先要保障开发商的利润,加强监管,不能重重克扣,强制执行。否则,潜在的质量危机很可能转嫁到终端的住户身上。
“福利房要权,保障房要钱,商品房只能要命了。”一篇由光明网转载、署名为朱永杰的文章中,直指保障房背后的症结,认为如果安全与公平问题解决不了,保障房就失去了“保障”的含义。
未完使命
“十二五”期间,前两年每年1000万套,后三年1600万套,五年3600万套的前所未有之保障房建设规划,在调控与指令中看似渐行渐近。然而,不得不提的保障房建设的必要用地与资金缺口,仍是目前建设的最大掣肘。
根据国土资源部数据,2011年,全国住房用地计划21.8万公顷,计划供应量和实际供地量同比分别增加18%和72.6%;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计划7.74万公顷,占住房用地计划的35.5%,计划和实际供地同比分别增加17.6%和138.9%。
今年7月中旬,国土资源部专门就全国上半年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执行情况发出公告。公告显示,上半年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完成总量同比略有增长。根据各地上报数据,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上半年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完成57406.82公顷,与去年同期(56108.22公顷)相比增加2%,同比增幅较大的地区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山西、海南、新疆、福建、青海等。
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计划完成增长明显。上半年,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计划完成16476.92公顷,与去年同期(13316.80公顷)相比增加24%,完成全年任务的21%左右,确保了项目建设用地。同比增幅较大的地区有云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山西、福建等。
从全国情况看,东部地区计划执行率略高,其中,贵州、云南、江苏、北京、福建等计划执行率较高,分别达到47%、47%、43%、43%、41%。
从供应节奏看,一般1季度为供地的低谷,2季度土地供应开始增加,3、4季度达土地供应的高峰。因此,虽然上半年住房用地供应计划仅完成了26%,但按照正常的计划供应节奏,下半年住房用地供应将会增加。从去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供地节奏看,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分解和中央补助资金下达时间的影响,3、4季度为供地高峰,且目前供地计划执行已经有效满足了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需求。
公开资料显示,为落实保障性住房用地政策,国土资源部已先后就加强土地供应调控、切实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等做出部署,要求各地加大土地供应结构调整力度,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供应管理,对列入年度供地计划的保障性住房用地要应保尽保。对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等特殊领域供地政策及林区棚户区改造和农垦危旧房改造等工作,也出台配套政策。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曾明确表示要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
实际上,保障房建设规划是与商品房价格调控并驾齐驱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去年商品房销售9.3亿平方米的实际数据,折合成房子套数,大致在900万套左右,这个数字大致相当于2011年保障房规划建设的数量。因此分析人士称,保障房的大举开工与入市,在未来可能会对商品房价格的上涨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援引其他媒体的报道数据可以看出,报国务院批准建设用地的84个城市在2007至2010年共报批建设用地16.07万公顷,其中住宅用地5.67万公顷,占批准用地总面积的35.25%。住宅用地中,“三类住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面积3.98万公顷,占住宅用地的70.29%。
某种程度上,与其说“挤压”商品房用地,不如说保障性住房用地在“倒逼”集约节约用地。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曾特别强调,为落实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的顺利落地,国土资源部及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在督促各地落实住房供地计划同时,必须积极推进供后监管,确保建设任务真正“落地”。
据悉,今年保障性住房用地“落地”责任追究制度将全面推行。严重违法违规又不纠正的用地者,将被禁止通过划拨、出让方式取得新土地。改变保障性住房建设内容的项目,有关主管部门将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已作为商品住房销售的,依法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如果对违法违规企业查处不落实,将按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第15号令,对地方及有关部门领导实施问责。
前所未有的监管决心与力度,凸显的是历年保障房建设中的重重问题与困境。
对于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的目标,中央财政直接出资仅千亿有余,而实际资金缺口则在万亿以上,这一部分则要提防政府与社会资金来加以弥补。
早在今年3月,住建部副部长齐骥就表示,“完成今年1000万套的任务,有8000多亿是通过社会机构的投入和保障对象以及所在的企业筹集来的。剩余的5000多亿的资金,将由中央政府和省级人民政府以及市县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来筹集。”这5000多亿的资金,主要是用于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当然也包括对低收入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着这样的措辞:“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幅度增加投入。”不难看出,保障性住房的巨额资金还需要靠地方政府去筹集,这给地方政府的压力有多大?地方政府如何保障资金的来源?各地方政府也是想千方设百计。
此外,在相关的要求中,今年中央代地方发行的2000亿元的国债当中,地方也要优先用于保障房建设。
除却住建部与国土部的紧锣密鼓的政策与指令,在国务院的指导下,其他部委及机构也从各个方面对保障房的建设予以支持。今年8月5日,银监会网站刊登了《关于认真做好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称,对于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凡是实行公司化管理、商业化运作、项目资本金足额到位、项目自身现金流能够满足贷款本息偿还要求的,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照信贷风险管理的有关要求,直接发放贷款给予支持。
通知中还称,政府以外的其他机构投资建设并持有且纳入政府总体规划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按照商业原则发放贷款。
此外,包括要求各银行金融机构要制定和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管理办法,加强贷款管理,对负责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实行名单制管理,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并采取切实措施确保贷款资金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等要求也在通知中得以具体体现。
计划已出,如箭在弦。历史经验而言五年之后一定又是一张华丽的成绩单,进而开启“十三五”的光荣时代。
一位网友在网络上评论:“中央政府调控房价与关注民生的决心,也不怀疑3600万套五年后得以实现的结果。我真正关心的是,在一个伟大的国度里,让那些真正需要保障房的人住上绝对安全的保障房。”
实际上,这也是所有关注这个命题的人们的共同呼声。
无论是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传媒的渲染,2011年都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建设元年。而居于建设的重中之重者,首推对于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的保障房建设。
今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做客新华网时明确提出,我国计划在今后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其中保障性住房以公租房和廉租房为主。自此,保障房建设的战役正式打响。一时,各级政府、银行以及社会资本,纷纷趋之若鹜,希冀从中分得一杯羹。
半年甫过,对于保障房建设的速度与成果到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时刻,媒体所披露的各地对保障房建设的推诿、开工率不足以及社会资本积极性不强等诸多消极因素,给今年1000万套的开工计划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预约的成就
一度,地方政府积极性明显不高和开工率严重不足的情形,令天量保障房计划的实现充满疑窦。今年年中,针对保障房开工不足等状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各地要公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信息,11月末以前必须全面开工。其中,要求中的信息公开内容包括年度建设计划、开工项目和竣工项目信息。
实际上,截止到今年7月20日,我国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计划已完成16476.92公顷,与去年同期(13316.80公顷)相比增加24%,但这也仅完成全年任务的21.6%。随后,在中央各相关部委的推动下,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保障房开工的热潮。今年8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最新的22个省、市、自治区上半年保障房建设数据。
其中,保障房建设任务量在40万套以上的陕西、重庆、黑龙江,开工率分别为101.1%、65%和48%;保障房建设任务量在30万到40万套之间的有10个省份,开工率分别为辽宁104.6%、山西88.5%、河北81.6%、安徽80.8%、四川73%、山东65%、内蒙古64%,江苏63.7%,湖北60%,新疆53.4%;保障房建设任务量在20万到30万套之间的有3个地方,开工率分别为北京63.2%、吉林61%,福建58%。
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央对于保障房建设的前所未有的侧重。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两会期间,以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为目的的1000万套保障房新建计划就已经确定,当时也已明确11月底必须全部开工的指令。为督促各地能够按时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国家在年初已经与各地签订军令状,对完不成任务的主要领导将实施约谈到行政处分,直至降级免职的严厉处罚。不久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甚至规定,各地必须在每月5日前上报保障房建设进度,并向各地派驻保障房建设专项督察员,确保11月底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全面开工。
正是在如此紧锣密鼓地推动和监管之下,各地保障房建设速度下半年开始风生水起,至少从地方汇报的数据来看开工情况堪称一片大好。然而,当开工量渐渐符合住建部的标准之后,相关的一系列质疑亦随之而来,分析人士更是直指开工数据注水的可能性。
最早,保障房的标准只涵盖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是与商品性住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但“十二五”期间五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目标出台以后,保障房概念开始延展,包括数百万套的棚户区改造,甚至各单位自建住房以及限价商品房,某种程度上皆成了保障房的应有之义。以此衡量,3600万套保障房中的相当数量已被这些新加入的“成员”占据,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成色自然就相对下降了。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各地保障房开工为340万套,当时不少人对开工进度过慢的问题表示担忧。而到了6月底,开工量陡增到500万套,短短一个月开工160万套,难免让外界质疑。
据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这种质疑存在着合理成分。少数地方在汇总数据时,将去年未开工的项目结转到今年开工项目中。为了加快进度,在审批手续不全的情况下就开工建设,边施工边审批的情况则更为普遍。还有一些地方,将奠基仪式作为开工的标志,“铲点土就算开工”,自然提高了进度。
住建部在保障房建设的指令中,仅罗列了开工日期的时间表,而没有下达何时竣工的明确日期,这在客观上也为地方政府打折之行指令提供了部分便利。
其实,保障房建设开工也好,建设也好,都面临着难以规避的诸多难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土地供应与资金缺口。
在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看来,保障房能否完成既定目标尚且次要,最重要的是能否将保障房建设真正市场化,以及能够给予参建开放商多少利润回报。
隐藏在这个关注背后的话题,是如果不能给予开发商相当的利润,保障房的质量堪虞,如果不能保障保障房建设资金的重足来源,建设目标更无从谈起。
并不乐观的是,保障房建设并非如预期一样完美。一定程度上,土地收入早已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保障房创纪录数量的目标下,地方政府是否会提供足够建设用地还不得而知。
今年以来,地方债问题屡屡被媒体关注,其背后隐忧犹存。当土地财政已被过去过度投资所绑架之后,地方政府在建设保障房方面的积极性必然大打折扣。
误入曲径
8年前,76岁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终于住上了自己的房子,尽管面积不大,但在何祚庥的眼里,已实属难得。谈到单位分房的情形,何祚庥坦陈难度重重的现实。“不仅要看自己的学术成果,还要看为社会做了多少的贡献。”何祚庥等着等着,就已年逾古稀了。一个院士获得一套“保障房”都这么难,对于更多的亟需保障房的普通公众而言,也被视为一个神话。
近年来,如深圳、北京等地被曝光的经适房社区宝马、奔驰车屡见不鲜的现象,官员扎堆争抢保障房现象,更是从侧面印证了保障房背后的隐在问题。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据本刊记者统计,来自社会各界以及新闻媒体对于保障房本身的质疑与担忧大都集中在保障房此起彼伏的质量门事件、经适房住户现象所引发的对保障房公平的垂问,以及屡禁不止的权贵阶层的寻租现象等方面。其中,保障性住房的安全问题,也是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
今年5月24日至6月2日,河北省住建厅对全省保障性住房质量安全进行了执法监督检查。在检查的66项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71个单位工程中,共有11个项目的建设单位、施工和监理企业被通报批评。其中,7个工程的建设手续不齐全,占检查工程的10%。
可以说,知情权的缺失被认为即是公众对保障房担忧的部分原因。从拿地到开工建设,再到资金来源等诸多环节,广大的民众皆知之甚少。全靠中央政府来监督保障房的诸多环节显然难度颇大。
日本学者加藤加一认为,无论是保障房、公租房,还是廉租房,从概念上来说都让人雾里看花,老白姓看不懂。一定程度上,这种复杂性也易于以权谋私的成分和质量问题的出现。
不管是从媒体还是政府层面,对保障房质量的重视都屡见报端。据《海南日报》近日报道,鉴于该省保障性住房近期出现一些质量安全问题,海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局决定于8月中旬开展全省保障房工程质量安全大检查。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检查的范围包括2010年以来开工的廉租房、公租房以及利用政府财政资金建设的其他保障房项目。
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就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上强调,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注重创新机制,确保任务落实,确保建设质量,确保分配公平,三方面齐头推进,实现今年保障房建设目标,兑现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
政府对保障房质量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历年来层出不穷的问题给质量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何祚庥院士则强调,保障房建设一定要坚持市场本身的价值规律,要市场自己去调节,所有的一切都应该走市场化的路线。建设保障房,首先要保障开发商的利润,加强监管,不能重重克扣,强制执行。否则,潜在的质量危机很可能转嫁到终端的住户身上。
“福利房要权,保障房要钱,商品房只能要命了。”一篇由光明网转载、署名为朱永杰的文章中,直指保障房背后的症结,认为如果安全与公平问题解决不了,保障房就失去了“保障”的含义。
未完使命
“十二五”期间,前两年每年1000万套,后三年1600万套,五年3600万套的前所未有之保障房建设规划,在调控与指令中看似渐行渐近。然而,不得不提的保障房建设的必要用地与资金缺口,仍是目前建设的最大掣肘。
根据国土资源部数据,2011年,全国住房用地计划21.8万公顷,计划供应量和实际供地量同比分别增加18%和72.6%;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计划7.74万公顷,占住房用地计划的35.5%,计划和实际供地同比分别增加17.6%和138.9%。
今年7月中旬,国土资源部专门就全国上半年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执行情况发出公告。公告显示,上半年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完成总量同比略有增长。根据各地上报数据,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上半年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完成57406.82公顷,与去年同期(56108.22公顷)相比增加2%,同比增幅较大的地区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山西、海南、新疆、福建、青海等。
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计划完成增长明显。上半年,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计划完成16476.92公顷,与去年同期(13316.80公顷)相比增加24%,完成全年任务的21%左右,确保了项目建设用地。同比增幅较大的地区有云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山西、福建等。
从全国情况看,东部地区计划执行率略高,其中,贵州、云南、江苏、北京、福建等计划执行率较高,分别达到47%、47%、43%、43%、41%。
从供应节奏看,一般1季度为供地的低谷,2季度土地供应开始增加,3、4季度达土地供应的高峰。因此,虽然上半年住房用地供应计划仅完成了26%,但按照正常的计划供应节奏,下半年住房用地供应将会增加。从去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供地节奏看,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分解和中央补助资金下达时间的影响,3、4季度为供地高峰,且目前供地计划执行已经有效满足了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需求。
公开资料显示,为落实保障性住房用地政策,国土资源部已先后就加强土地供应调控、切实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等做出部署,要求各地加大土地供应结构调整力度,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供应管理,对列入年度供地计划的保障性住房用地要应保尽保。对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等特殊领域供地政策及林区棚户区改造和农垦危旧房改造等工作,也出台配套政策。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曾明确表示要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
实际上,保障房建设规划是与商品房价格调控并驾齐驱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去年商品房销售9.3亿平方米的实际数据,折合成房子套数,大致在900万套左右,这个数字大致相当于2011年保障房规划建设的数量。因此分析人士称,保障房的大举开工与入市,在未来可能会对商品房价格的上涨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援引其他媒体的报道数据可以看出,报国务院批准建设用地的84个城市在2007至2010年共报批建设用地16.07万公顷,其中住宅用地5.67万公顷,占批准用地总面积的35.25%。住宅用地中,“三类住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面积3.98万公顷,占住宅用地的70.29%。
某种程度上,与其说“挤压”商品房用地,不如说保障性住房用地在“倒逼”集约节约用地。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曾特别强调,为落实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的顺利落地,国土资源部及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在督促各地落实住房供地计划同时,必须积极推进供后监管,确保建设任务真正“落地”。
据悉,今年保障性住房用地“落地”责任追究制度将全面推行。严重违法违规又不纠正的用地者,将被禁止通过划拨、出让方式取得新土地。改变保障性住房建设内容的项目,有关主管部门将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已作为商品住房销售的,依法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如果对违法违规企业查处不落实,将按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第15号令,对地方及有关部门领导实施问责。
前所未有的监管决心与力度,凸显的是历年保障房建设中的重重问题与困境。
对于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的目标,中央财政直接出资仅千亿有余,而实际资金缺口则在万亿以上,这一部分则要提防政府与社会资金来加以弥补。
早在今年3月,住建部副部长齐骥就表示,“完成今年1000万套的任务,有8000多亿是通过社会机构的投入和保障对象以及所在的企业筹集来的。剩余的5000多亿的资金,将由中央政府和省级人民政府以及市县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来筹集。”这5000多亿的资金,主要是用于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当然也包括对低收入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着这样的措辞:“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幅度增加投入。”不难看出,保障性住房的巨额资金还需要靠地方政府去筹集,这给地方政府的压力有多大?地方政府如何保障资金的来源?各地方政府也是想千方设百计。
此外,在相关的要求中,今年中央代地方发行的2000亿元的国债当中,地方也要优先用于保障房建设。
除却住建部与国土部的紧锣密鼓的政策与指令,在国务院的指导下,其他部委及机构也从各个方面对保障房的建设予以支持。今年8月5日,银监会网站刊登了《关于认真做好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称,对于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凡是实行公司化管理、商业化运作、项目资本金足额到位、项目自身现金流能够满足贷款本息偿还要求的,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照信贷风险管理的有关要求,直接发放贷款给予支持。
通知中还称,政府以外的其他机构投资建设并持有且纳入政府总体规划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按照商业原则发放贷款。
此外,包括要求各银行金融机构要制定和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管理办法,加强贷款管理,对负责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实行名单制管理,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并采取切实措施确保贷款资金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等要求也在通知中得以具体体现。
计划已出,如箭在弦。历史经验而言五年之后一定又是一张华丽的成绩单,进而开启“十三五”的光荣时代。
一位网友在网络上评论:“中央政府调控房价与关注民生的决心,也不怀疑3600万套五年后得以实现的结果。我真正关心的是,在一个伟大的国度里,让那些真正需要保障房的人住上绝对安全的保障房。”
实际上,这也是所有关注这个命题的人们的共同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