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利用早期阅读提升兴趣、增进理解,促进他们分享行为的强化,提升他们的思维、交流能力。本文主要从优选阅读材料、体验分享乐趣、建立良好常规等角度阐述早期阅读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幼儿;早期阅读;分享行为
早期阅读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丰富幼儿的词汇,拓展幼儿的知识视野,让幼儿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参与交流,形成分享交流的习惯。早期阅读能促进幼儿大脑的成熟,让幼儿获得阅读的兴趣、互动的经验,为幼儿进入正式阅读做好准备。在早期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让幼儿进行充分地分享,解决他们在阅读中的困惑,激发他们的阅读与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审视当前的早期阅读教学,教师过于注重阅读环境的创设,重视图书的选择,但对阅读时间的保证、氛围的营造、兴趣激发有所忽略。教师要重视精神环境的营造,要尊重幼儿的阅读兴趣,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这样他们才会乐意分享。很多幼儿在活动中有着“自私”的行为,缺乏分享的意识,会独占食物、玩具等,有时父母会强迫孩子与他人分享,这往往会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教师要借助于早期阅读活动,打开学生分享的心门。
一、优选阅读材料,培养分享意识
早期阅读的材料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纸质的图书,还有与阅读活动相关的行为,既有视觉的活动,也有口语的、听觉、触觉的活动。幼儿用手指翻书,能从图中感受到事物的变化,借助于图文去理解信息、读懂图书。教师可以运用图片、视频、符号等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信息,让他们去感受分享,从而在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早期阅读中,家长或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材料,让他们凭借着文字、图像等内容,并借助形象的讲解调动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促进他们的自我建构,帮助他们形成分享的意识。教师可以为幼儿推荐有关分享的绘本,如《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让幼儿从富有童趣的图画、温馨的颜色、祥和的氛围中体会到分享带来的乐趣。教师针对幼儿有着“独占”的不良习惯,让幼儿去阅读《全都是我的》,让他们懂得分享才会使自己变得更快乐。
教师要引导幼儿与同学分享信息、沟通情感。如在《爱的祝福》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小朋友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说说他们是干什么工作的?在家里都做哪些事情?在幼儿分享后,教师予以引导,“爸爸妈妈是非常愛我们的,他们每天不怕苦、不怕累,为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情。”并反问学生,“我们爱不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你想对他们说一句怎样的感谢或祝福的话?”教师要将分享渗透于日常教学之中,引领幼儿表达、交流,让他们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感受、喜欢表达的内容,这样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幼儿分享意识的形成。
二、激发参与热情,体验分享乐趣
家长要参与到孩子的早期阅读活动中,要营造温馨的阅读环境,在朗读时要与幼儿紧靠在一起,关注幼儿的反应,要加强情感的传递、知识的交流。教师在推荐阅读材料时,要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为他们选择有插图、贴近他们能力发展的阅读材料,让他们能从阅读材料中感受到快乐。一些幼儿由于生活经验的制约,他们的理解与材料中的信息会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师要架设幼儿与书本之间的桥梁,通过必要的指导,将书本语言转化为幼儿易于接受的生活内容,使幼儿更容易理解,并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在谈论图片内容或谈论生活时,当教师与幼儿的兴趣合拍时,幼儿会产生参与的热情,他们与同伴分享的话语也会增多。幼儿依靠图画的描述去理解内容是很难的,教师要通过简化故事、交流插图,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促进幼儿对故事的理解,让他们从中接受大量的信息,为自己的阅读提供适当的支撑。幼儿在阅读时要手脑并用,要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起来,这样才能顺利地理解故事内容,让他们在获得文字意义的同时,能学会阅读、学会交流。教师要通过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促进他们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师还要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手势、体态等表达故事,能更好地理解故事。教师要将故事中的主题、人物等融入游戏中,对故事内容进行延伸,激活幼儿的思维,让他们学会创造性地表达。教师要多鼓励幼儿进行分享表达,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表达动机,提升他们的阅读技能。
三、建立良好常规。形成阅读习惯
教师、家长要为幼儿制订一个阅读时间表,要利用好午休前、晚饭前、睡觉前等机会,与幼儿分享阅读的体验。在幼儿阅读时,教师要预设问题,与幼儿展开讨论、交流,在书本的难点处、困惑处“暂停”,让幼儿来补充内容,这样他们会成为一个阅读的“积极分子”。很多父母对阅读抱有功利性的思想,认为阅读可以迅速地提升成绩、提高觉悟。其实家长要有良好的心态,让孩子摆脱束缚,进行无压力的阅读,这样幼儿才能释放自己的天性,才能顺利地融入阅读世界。
幼儿会喜欢做让自己感到愉悦的事情,不以识字为目的阅读更能使幼儿体验到快乐,更能促进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只有幼儿喜欢上阅读,才能逐渐提升阅读的技能,才乐于与他人分享。教师要提出生活的话题,为他们补充适当的信息,增进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当他们能将情节与自己的相似经验联系起来时,他们才会对阅读内容产生思考,才能产生参与阅读的兴趣。在幼儿与教师、同学分享时,教师要先引导他们对故事内容、图画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当有了自己的兴趣后,才能将自己的体验顺利地表达出来。要运用自己的语气进行表达,这样会更能容易吸引听众,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幼儿阅读时要抓住图画细节,与同伴展开讨论,这样能丰富对画面的理解,能引发热烈的讨论。教师要多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也能促进他们的分享交流。
四、结语
总之,阅读能给人带来信息的交流、知识的分享,使人体验到阅读带来的快乐。但如果将书本当成追求名利的工具,开展功利化的阅读,就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家长要摒弃功利,为幼儿选择合适读物,调动幼儿的阅读兴趣,增进他们的理解,促进他们的分享和交流,提升他们的表达技能。
关键词:幼儿;早期阅读;分享行为
早期阅读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丰富幼儿的词汇,拓展幼儿的知识视野,让幼儿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参与交流,形成分享交流的习惯。早期阅读能促进幼儿大脑的成熟,让幼儿获得阅读的兴趣、互动的经验,为幼儿进入正式阅读做好准备。在早期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让幼儿进行充分地分享,解决他们在阅读中的困惑,激发他们的阅读与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审视当前的早期阅读教学,教师过于注重阅读环境的创设,重视图书的选择,但对阅读时间的保证、氛围的营造、兴趣激发有所忽略。教师要重视精神环境的营造,要尊重幼儿的阅读兴趣,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这样他们才会乐意分享。很多幼儿在活动中有着“自私”的行为,缺乏分享的意识,会独占食物、玩具等,有时父母会强迫孩子与他人分享,这往往会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教师要借助于早期阅读活动,打开学生分享的心门。
一、优选阅读材料,培养分享意识
早期阅读的材料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纸质的图书,还有与阅读活动相关的行为,既有视觉的活动,也有口语的、听觉、触觉的活动。幼儿用手指翻书,能从图中感受到事物的变化,借助于图文去理解信息、读懂图书。教师可以运用图片、视频、符号等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信息,让他们去感受分享,从而在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早期阅读中,家长或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材料,让他们凭借着文字、图像等内容,并借助形象的讲解调动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促进他们的自我建构,帮助他们形成分享的意识。教师可以为幼儿推荐有关分享的绘本,如《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让幼儿从富有童趣的图画、温馨的颜色、祥和的氛围中体会到分享带来的乐趣。教师针对幼儿有着“独占”的不良习惯,让幼儿去阅读《全都是我的》,让他们懂得分享才会使自己变得更快乐。
教师要引导幼儿与同学分享信息、沟通情感。如在《爱的祝福》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小朋友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说说他们是干什么工作的?在家里都做哪些事情?在幼儿分享后,教师予以引导,“爸爸妈妈是非常愛我们的,他们每天不怕苦、不怕累,为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情。”并反问学生,“我们爱不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你想对他们说一句怎样的感谢或祝福的话?”教师要将分享渗透于日常教学之中,引领幼儿表达、交流,让他们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感受、喜欢表达的内容,这样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幼儿分享意识的形成。
二、激发参与热情,体验分享乐趣
家长要参与到孩子的早期阅读活动中,要营造温馨的阅读环境,在朗读时要与幼儿紧靠在一起,关注幼儿的反应,要加强情感的传递、知识的交流。教师在推荐阅读材料时,要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为他们选择有插图、贴近他们能力发展的阅读材料,让他们能从阅读材料中感受到快乐。一些幼儿由于生活经验的制约,他们的理解与材料中的信息会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师要架设幼儿与书本之间的桥梁,通过必要的指导,将书本语言转化为幼儿易于接受的生活内容,使幼儿更容易理解,并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在谈论图片内容或谈论生活时,当教师与幼儿的兴趣合拍时,幼儿会产生参与的热情,他们与同伴分享的话语也会增多。幼儿依靠图画的描述去理解内容是很难的,教师要通过简化故事、交流插图,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促进幼儿对故事的理解,让他们从中接受大量的信息,为自己的阅读提供适当的支撑。幼儿在阅读时要手脑并用,要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起来,这样才能顺利地理解故事内容,让他们在获得文字意义的同时,能学会阅读、学会交流。教师要通过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促进他们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师还要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手势、体态等表达故事,能更好地理解故事。教师要将故事中的主题、人物等融入游戏中,对故事内容进行延伸,激活幼儿的思维,让他们学会创造性地表达。教师要多鼓励幼儿进行分享表达,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表达动机,提升他们的阅读技能。
三、建立良好常规。形成阅读习惯
教师、家长要为幼儿制订一个阅读时间表,要利用好午休前、晚饭前、睡觉前等机会,与幼儿分享阅读的体验。在幼儿阅读时,教师要预设问题,与幼儿展开讨论、交流,在书本的难点处、困惑处“暂停”,让幼儿来补充内容,这样他们会成为一个阅读的“积极分子”。很多父母对阅读抱有功利性的思想,认为阅读可以迅速地提升成绩、提高觉悟。其实家长要有良好的心态,让孩子摆脱束缚,进行无压力的阅读,这样幼儿才能释放自己的天性,才能顺利地融入阅读世界。
幼儿会喜欢做让自己感到愉悦的事情,不以识字为目的阅读更能使幼儿体验到快乐,更能促进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只有幼儿喜欢上阅读,才能逐渐提升阅读的技能,才乐于与他人分享。教师要提出生活的话题,为他们补充适当的信息,增进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当他们能将情节与自己的相似经验联系起来时,他们才会对阅读内容产生思考,才能产生参与阅读的兴趣。在幼儿与教师、同学分享时,教师要先引导他们对故事内容、图画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当有了自己的兴趣后,才能将自己的体验顺利地表达出来。要运用自己的语气进行表达,这样会更能容易吸引听众,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幼儿阅读时要抓住图画细节,与同伴展开讨论,这样能丰富对画面的理解,能引发热烈的讨论。教师要多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也能促进他们的分享交流。
四、结语
总之,阅读能给人带来信息的交流、知识的分享,使人体验到阅读带来的快乐。但如果将书本当成追求名利的工具,开展功利化的阅读,就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家长要摒弃功利,为幼儿选择合适读物,调动幼儿的阅读兴趣,增进他们的理解,促进他们的分享和交流,提升他们的表达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