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写作遭遇编搬套凑的不幸时,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就显得极其重要和珍贵了,刻意模仿或是矫柔做作,反而失去了作文最本真的东西,久而久之,自然产生“厌作”和“畏作”的心理。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就是告诫我们——作文一定要说真话、抒真情。而现在的中学生的多数作文不是寻章摘句、机械模仿,就是内容单薄、语言苍白。有一些老师对这个问题作过分析和探究,在此,我想结合教材谈谈自己的看法。
近几年的高考湖北卷,如08年作文题“举手投足之间”,09年作文题“站在门口”等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越来越重视真情作文,要求学生多关注内心,多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多抒写自己之于生活的感悟。那怎样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呢?——在阅读积累观察的基础上真情写作,写真实的经历,把感动蕴含于细节之中,让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教材中的名家文章就是这类写作的最佳范例,在此略举几例加以说明。
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了表现梁任公演讲之动人,先抓住先生博闻强记,“敲打他的秃头”背诵诗文,极能勾起我们背书时的那些回忆;次写讲到紧张处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的动作,演讲变成表演,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了一个真实洒脱的梁启超;再写演讲完以后,他“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作者紧紧抓住梁任公演讲时的感情投入,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气质,令读者如晤其面,如闻其声。
又如《项脊轩志》中写祖母,写母亲,没有长篇累牍,没有着意渲染,在平静地抒写思亲之情的时候,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赋予这些本来极为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抠门扉问饥寒的情景,“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慈爱之情无限真切,结果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话未说完就流起泪来,读者读来也心酸无比。写祖母,则抓住赠“象笏”这一细节,“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期望,想想祖母的殷切期待与如今自己人到中年而前途未卜,让人百感交集,使得读者也欲与作者一起“长号不自禁”。
作家笔下的这些事都是生活小事,但一经真切再现,便有了很强的感染力,所以这些细节就给了我们一点启发:抓住细节来写,无论你的题材是多么细小,只要善于捕捉瞬间的真挚,也会产生很强的艺术魅力,正所谓“事细而情深”。只有自己的生活才是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只有自己的体验才是和别人不一样的体验,我们在写作时,要回归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把写作当作与人交流的一种形式——用笔与读者交谈,使写作有事,使写作有情,做到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只有这样,才能水活渠清。
作文训练中,我力求让学生在写作中写自己要说的话,写真事,抒真情,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同时,我有个温馨提示:要情字当先,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要以情动人,写出人性光辉,凸显人物个性。一个同学写了一篇名为《父亲看我写的东西》的作文:
父亲读到之处,稍有停顿,我就惟恐有错误或是疏漏,使劲地用脑子想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最终竟也没有什么错误,恰是父亲认为文采斐然的地方。虚惊一场。父亲看得很慢,时而眼闪金光,时而凝神苦思,还不时发出叹息声。我更是紧张起来,心想:“我写的东西有那么跌宕起伏,发人深思吗?”看完后,父亲总是微微一笑,我特爱察言观色,别人一个小的动作会引起我的一阵心悸。尤其是父亲这个时候的表情。那微笑到底代表什么呢?认同?否定?安慰?答案在父亲脸上是找不到的,可是对于他的评价,我偏是很想知道的。实在按捺不住,于是就压抑自己所有的骄心的、沮丧的、或悲或喜的情感,故作轻松地问:“爸爸,我们语文老师对这篇作文的评价很高,您这位民间文学家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啊?”父亲只是含蓄地笑笑,然后摆手说:“你爸算什么东西,你们语文老师才是真才实学,我哪里能给什么评价?”说完一声长叹,这一叹,使刚活跃起来的气氛又沉淀了下来。
多么真实感人啊,父亲对女儿的关切,女儿对父亲的在乎与小心,都自然而真切地流溢在字里行间,让人通过这些饱含真情的细节描写,感悟到了人间的那份至诚至爱,让人不由自主心生亲切和敬意,这就是细节的魅力,真情的魅力!
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所谓“于细微处见真情”就尽显细节对传情的重要性了。如《背影》,文章写父亲的背影,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描写了父亲去给我买橘子时的情景,他写了父亲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这些都是如实的描写,洗尽铅华,保存本色,至真至朴,细细道来,将人、事、情、感,原态原貌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同身受。《背影》是以情动人的,它之所以感动了无数的读者,我想这其中平实而又细腻的描写是功不可没的。
所以,当学生在写作中遭遇困惑,普遍感到无章法可循,无创作灵感,无典范借鉴时,多读课文一方面不仅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增长我们的知识,他还是我们写作的最好帮手。巴金说:“写作,就是把要说的话说出来。”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是没有吸引力的。一篇优秀的“真”文,当是真事的真实再现,真情的自然流露。我们的学生只有像巴金老人倡导的那样“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做到“用我手写我心”,在作文中写真事,绘真景,说真理,抒真情,才能够写出为人称道的绝妙好文。
近几年的高考湖北卷,如08年作文题“举手投足之间”,09年作文题“站在门口”等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越来越重视真情作文,要求学生多关注内心,多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多抒写自己之于生活的感悟。那怎样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呢?——在阅读积累观察的基础上真情写作,写真实的经历,把感动蕴含于细节之中,让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教材中的名家文章就是这类写作的最佳范例,在此略举几例加以说明。
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了表现梁任公演讲之动人,先抓住先生博闻强记,“敲打他的秃头”背诵诗文,极能勾起我们背书时的那些回忆;次写讲到紧张处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的动作,演讲变成表演,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了一个真实洒脱的梁启超;再写演讲完以后,他“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作者紧紧抓住梁任公演讲时的感情投入,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气质,令读者如晤其面,如闻其声。
又如《项脊轩志》中写祖母,写母亲,没有长篇累牍,没有着意渲染,在平静地抒写思亲之情的时候,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赋予这些本来极为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抠门扉问饥寒的情景,“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慈爱之情无限真切,结果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话未说完就流起泪来,读者读来也心酸无比。写祖母,则抓住赠“象笏”这一细节,“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期望,想想祖母的殷切期待与如今自己人到中年而前途未卜,让人百感交集,使得读者也欲与作者一起“长号不自禁”。
作家笔下的这些事都是生活小事,但一经真切再现,便有了很强的感染力,所以这些细节就给了我们一点启发:抓住细节来写,无论你的题材是多么细小,只要善于捕捉瞬间的真挚,也会产生很强的艺术魅力,正所谓“事细而情深”。只有自己的生活才是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只有自己的体验才是和别人不一样的体验,我们在写作时,要回归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把写作当作与人交流的一种形式——用笔与读者交谈,使写作有事,使写作有情,做到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只有这样,才能水活渠清。
作文训练中,我力求让学生在写作中写自己要说的话,写真事,抒真情,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同时,我有个温馨提示:要情字当先,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要以情动人,写出人性光辉,凸显人物个性。一个同学写了一篇名为《父亲看我写的东西》的作文:
父亲读到之处,稍有停顿,我就惟恐有错误或是疏漏,使劲地用脑子想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最终竟也没有什么错误,恰是父亲认为文采斐然的地方。虚惊一场。父亲看得很慢,时而眼闪金光,时而凝神苦思,还不时发出叹息声。我更是紧张起来,心想:“我写的东西有那么跌宕起伏,发人深思吗?”看完后,父亲总是微微一笑,我特爱察言观色,别人一个小的动作会引起我的一阵心悸。尤其是父亲这个时候的表情。那微笑到底代表什么呢?认同?否定?安慰?答案在父亲脸上是找不到的,可是对于他的评价,我偏是很想知道的。实在按捺不住,于是就压抑自己所有的骄心的、沮丧的、或悲或喜的情感,故作轻松地问:“爸爸,我们语文老师对这篇作文的评价很高,您这位民间文学家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啊?”父亲只是含蓄地笑笑,然后摆手说:“你爸算什么东西,你们语文老师才是真才实学,我哪里能给什么评价?”说完一声长叹,这一叹,使刚活跃起来的气氛又沉淀了下来。
多么真实感人啊,父亲对女儿的关切,女儿对父亲的在乎与小心,都自然而真切地流溢在字里行间,让人通过这些饱含真情的细节描写,感悟到了人间的那份至诚至爱,让人不由自主心生亲切和敬意,这就是细节的魅力,真情的魅力!
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所谓“于细微处见真情”就尽显细节对传情的重要性了。如《背影》,文章写父亲的背影,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描写了父亲去给我买橘子时的情景,他写了父亲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这些都是如实的描写,洗尽铅华,保存本色,至真至朴,细细道来,将人、事、情、感,原态原貌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同身受。《背影》是以情动人的,它之所以感动了无数的读者,我想这其中平实而又细腻的描写是功不可没的。
所以,当学生在写作中遭遇困惑,普遍感到无章法可循,无创作灵感,无典范借鉴时,多读课文一方面不仅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增长我们的知识,他还是我们写作的最好帮手。巴金说:“写作,就是把要说的话说出来。”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是没有吸引力的。一篇优秀的“真”文,当是真事的真实再现,真情的自然流露。我们的学生只有像巴金老人倡导的那样“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做到“用我手写我心”,在作文中写真事,绘真景,说真理,抒真情,才能够写出为人称道的绝妙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