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的实施对广大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些新变化,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相应的转变。
一、新课程理念提倡师生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新课程强调,教学与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离彼此的思考结果,交流彼此的情感。现代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在师生间建立起民主、融洽的合作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不再是迫从者,师生处于“双主体”的同等地位。
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仅仅把自己当作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促进学生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个性和谐、健康发展是教师最具时代性的角色特征。历史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当实现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历史教师必须“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刨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引导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历史问题。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在传统历史教育观里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即强制学生接受强的历史使命感和注重对历史的大思考。探究性学习正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现,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新课程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以疑启之,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除了精心设疑之外,还应鼓励学生质疑。
以论导之,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人城乡人民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以动引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以点辅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
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三、新课程倡导历史教师教学行为突出以下几方面
课程改革的实施,尽管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仍然没有突破”读--问--讲--练“的传统模式。基于此,历史课改的当务之急是寻求和创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空间。如可采用主题辩论、主题演讲、故事会、知识接龙、技能竞赛、安全分析、自主探究、小论文撰写、师生问难、挑战主持人、情景复现、主题研究性学习、调查访谈、寻访遗址、探究身边历史、历史物件模型制作、历史纪念日主题仪式、成果积累和资料搜集展示等教学组织形式。
从书本历史走向社会现实。我们的历史教育大可以从高高在上的学院历史中走出来,走向社会、融和生活。借助书本历史,关注身边历史,通过观察分析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反观自我、折射现实为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努力。
树立正确的历史课程评价观。新课程的评价应该把形成性、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积极性、投入程度和团结协作精神和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学习过程中对身边事物、社会现实的关注程度,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发展情况,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表现,学习中积累的成果资料,以及从学生成绩的纵向对比等方面进行评价。
(作者单位:河北省青县一中)
一、新课程理念提倡师生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新课程强调,教学与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离彼此的思考结果,交流彼此的情感。现代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在师生间建立起民主、融洽的合作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不再是迫从者,师生处于“双主体”的同等地位。
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仅仅把自己当作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促进学生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个性和谐、健康发展是教师最具时代性的角色特征。历史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当实现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历史教师必须“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刨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引导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历史问题。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在传统历史教育观里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即强制学生接受强的历史使命感和注重对历史的大思考。探究性学习正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现,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新课程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以疑启之,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除了精心设疑之外,还应鼓励学生质疑。
以论导之,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人城乡人民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以动引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以点辅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
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三、新课程倡导历史教师教学行为突出以下几方面
课程改革的实施,尽管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仍然没有突破”读--问--讲--练“的传统模式。基于此,历史课改的当务之急是寻求和创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空间。如可采用主题辩论、主题演讲、故事会、知识接龙、技能竞赛、安全分析、自主探究、小论文撰写、师生问难、挑战主持人、情景复现、主题研究性学习、调查访谈、寻访遗址、探究身边历史、历史物件模型制作、历史纪念日主题仪式、成果积累和资料搜集展示等教学组织形式。
从书本历史走向社会现实。我们的历史教育大可以从高高在上的学院历史中走出来,走向社会、融和生活。借助书本历史,关注身边历史,通过观察分析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反观自我、折射现实为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努力。
树立正确的历史课程评价观。新课程的评价应该把形成性、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积极性、投入程度和团结协作精神和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学习过程中对身边事物、社会现实的关注程度,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发展情况,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表现,学习中积累的成果资料,以及从学生成绩的纵向对比等方面进行评价。
(作者单位:河北省青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