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defe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不少语文教师只盯着升学教学,在课堂上把教学内容照本宣科讲授给学生,课后采用题海战术,加以巩固知识,忽视学生学习语文良好习惯的培养,其害处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学习语文良好习惯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托尔斯泰说:“好的习惯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囚徒。”这些论述告诉我们: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呢?要引导学生“做主人,乐于学,得方法,入轨道。”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三方面:
  
  一、培养学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了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学生在堂上就少了自己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要么放任自流,学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改革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每一种新体裁的课文后,宜总结此体裁课文应掌握的各种知识点,以后在教授这种体裁的课文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大胆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训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结出每篇文章要求掌握的内容。如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一篇说明文后,归纳出阅读说明文应主要弄明:
  1、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采用哪种说明顺序?
  4、说明的对象有哪些特征?
  5、说明的语言有哪些特色?
  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二篇说明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初读、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归结说明文要弄懂的五个知识点。通过这种课堂上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改变漫无目的的不良阅读习惯,达到锻炼学生阅读提高能力的目的。
  当前许多学校存在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重成绩轻能力,令学生作业越减越重的不良现象。我们教师应深思深省,自觉推行素质教育,语文教师更应自觉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养成开展课外阅读的习惯:
  1、养成每天阅读佳作的习惯。佳作除教学大纲推荐的名著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精悍的千字文。
  2、养成每天做阅读记录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名篇后,把佳作的作者、梗概等记录下来。这既是一种自我约束,也是一种知识积累。
  
  二、培养学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学生都能做倒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被我们所忽视。俗语说的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培养学生练口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这个练口历来不大受重视。这种现象若不迅速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愧对未来。因我们面对的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学探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等中,需要谈论、争辩,需要彼此间理解、认可、支持,需要用最简练、最精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练口,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变的本领。 培养学生练口的习惯,具体应抓三方面的工作:
  ⒈在静态语境中练基本功。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口活动时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练口前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正确流利”。练口开始时,要求学生注意讲话时的声调、仪态。先要求把话讲完整、讲清楚,进而要求生动、感人、精彩。这样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就会养成好习惯,就会练就“说话”的本领。
  ⒉利用课堂,促进交谈。 学生在静态语境中的说话能力培养固然重要,但当他们步入社会后,更多的将是动态的交际语境。因此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动态语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这种适应能力,要求语文教师必需利用课堂,为各种形式的交谈创造有利条件:首先要创建“对话、答问、讨论”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引导下,抓住机会,利用更多的动态交流语境,积极练口;其次、围绕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说起来、争起来、辩起来。做到这些,语文课才能活起来;最后、教师要及时发现说、争辩活动中,那些有新意、有创见、高水平的发言,并及时鼓励创新的见解,激励争辩双方,进而让学生形成一种敢说、爱说、会说的风气。
  ⒊树立榜样,熏陶感染。 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力求做学生在朗读、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榜样;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寻找常见的榜样,进行学习、欣赏、评论、效仿。如收看电视辩论节目、体育比赛实况的解说等等,让学生欣常高水平的“说话”。
  (作者单位:陕西榆林市第六中学)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的途径,养成创新的习惯,是必要而且可能的。    一 、发扬民主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从而保持心理自由,以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分析理解问题,充分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发散思维,而无须压
期刊
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基础交流领域的深刻改革,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摆在首要位置。大力加强德育,强调成才先成人,以“学会做人”为主要内容,弘扬传统美德和党史的优良传统,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以学科德育为渠道,抓住知识点和教育点的结合,把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更加生动、扎实、
期刊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实在是落后而又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做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与“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景,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把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
期刊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才能学为人师。学校也只有牢牢咬定“师德”不放松,才能保证学校的长治久安和旺盛的生命力。    一、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在我校最近搞的一次问卷调查中,超过85%的学生认为“好教师”的标准应该包括“理解学生”“关爱学生”。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
期刊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是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爱读不等于就一定会写,许多同学书读的不少,可偏偏还是不愿动笔写,或不知道怎样写,阅读与写作不能对接。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低年级的阅读课上,如何巧搭台阶,让学生能够边读边写,在阅读中逐步的开始早期写作训练。    一、 巧借绘本,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绘本又叫图画书,是一种新兴而独特的儿童文学类型,
期刊
自主创新学习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    一、质疑问难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主阵地,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自主创新意识的主要场所。特别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把方法贯穿于传授的过程中,授学生以“鱼”的同时,授以“渔”,所以教师要凭借教材,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
期刊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 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
期刊
在课堂上,虽然我们在课前做了精彩的预设,但是上课时还是经常会出现“生成偏离预设”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安全”起见,往往是“按部就班”或“草草了事”,对学生的“异样”行为一律加以制止或否定,看上去“四平八稳”,避免了尴尬,却失去了课堂的精彩。然而,如何才能既避免尴尬又能出现精彩呢?笔者意欲借助两个案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案例一]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片段A:  出示3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师
期刊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所列出的10个法律问题中,最为人们所关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    一、未成年人犯罪产生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可归纳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大类。  (一)主观原因  1、好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