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这里说的语感,就是通过朗读获得的。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都能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其写作能力一般来说也是强的,特别是凡朗读正确流畅的,其作文语句一般也是通顺,流畅的;凡朗读中添字、漏字、破读、重读多的,其作文语病一定较多。这就说明朗读可以反映一个学生的语感和语文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呢?
一、激发兴趣,注重积累
朗读既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的创造,通过朗读可以激发美感,让人领悟和体验美感。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要对朗读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通过课内朗读教学,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无疑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当务之急。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也可以通过配乐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熏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体验感情,也可以鼓励有朗读专长的学生进行有个性理解的朗读带动其他同学主动参与。总之,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才能初见其效。
二、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如小说《最后一课》的结尾部分:“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写下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在朗读时,要把韩麦尔先生痛苦、哽咽、激动、惜别等复杂的感情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一个呼之欲出的高大的爱国主义者形象。
三、确保时间,精讲多读
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不让学生多读,就不可能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光靠老师讲懂的。“文贵自得”,“自得”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但多读并非是取消教师的讲,让学生一味地多读,相反,却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节课40分钟,学生多读了,教师的讲就必然少了。时间少了就只能精讲,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摒弃那些烦琐的内容分析,去掉不必要的提问,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
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课堂朗读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常有个别朗诵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齐读时跟在别人后面哼几句。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朗读的激情与动力。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去细心品味课文内容,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让学生再上台阶。在课堂初步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检验朗读效果的时候,以朗读小组为单位,由朗读小组长给小组成员分工,按不同的角色,深刻体会人物性格的特点,还可以进行分组比赛,引发竞争意识;也可随时点拨、指导,调整情绪,使之产生激情。当教师把方法教给孩子们以后,就让他们自己去练习,由小组按照上面确定的朗读标准,进行评价,看谁朗读得最好。这样,既能使训练落到实处,又能在训练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训练面、受益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五、理解品味,感悟动情
在学习文学作品特别是抒情类课文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朱自清的《春》,我和学生一道先听录音范读,然后让同学们模仿录音朗读,要求感情丰富,并体会字里行间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意境美。在听范读时,同学们已经被带入了一个充满鸟语花香的世界,他们自己读课文时,自身的情感也会被带入朗读之中。由此朗读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使他们从朗读中品味作者真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更深更强的感染。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些朗朗读书声,读出背影中凝结的父子深情,读出济南冬天的宜人温情,读出初春时节的新鲜活力,读出草原月夜冬不拉的喜悦……我们要让学生动口动心地读,读出语文的美,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盐山县教研室)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都能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其写作能力一般来说也是强的,特别是凡朗读正确流畅的,其作文语句一般也是通顺,流畅的;凡朗读中添字、漏字、破读、重读多的,其作文语病一定较多。这就说明朗读可以反映一个学生的语感和语文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呢?
一、激发兴趣,注重积累
朗读既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的创造,通过朗读可以激发美感,让人领悟和体验美感。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要对朗读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通过课内朗读教学,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无疑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当务之急。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也可以通过配乐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熏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体验感情,也可以鼓励有朗读专长的学生进行有个性理解的朗读带动其他同学主动参与。总之,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才能初见其效。
二、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如小说《最后一课》的结尾部分:“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写下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在朗读时,要把韩麦尔先生痛苦、哽咽、激动、惜别等复杂的感情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一个呼之欲出的高大的爱国主义者形象。
三、确保时间,精讲多读
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不让学生多读,就不可能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光靠老师讲懂的。“文贵自得”,“自得”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但多读并非是取消教师的讲,让学生一味地多读,相反,却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节课40分钟,学生多读了,教师的讲就必然少了。时间少了就只能精讲,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摒弃那些烦琐的内容分析,去掉不必要的提问,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
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课堂朗读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常有个别朗诵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齐读时跟在别人后面哼几句。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朗读的激情与动力。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去细心品味课文内容,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让学生再上台阶。在课堂初步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检验朗读效果的时候,以朗读小组为单位,由朗读小组长给小组成员分工,按不同的角色,深刻体会人物性格的特点,还可以进行分组比赛,引发竞争意识;也可随时点拨、指导,调整情绪,使之产生激情。当教师把方法教给孩子们以后,就让他们自己去练习,由小组按照上面确定的朗读标准,进行评价,看谁朗读得最好。这样,既能使训练落到实处,又能在训练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训练面、受益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五、理解品味,感悟动情
在学习文学作品特别是抒情类课文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朱自清的《春》,我和学生一道先听录音范读,然后让同学们模仿录音朗读,要求感情丰富,并体会字里行间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意境美。在听范读时,同学们已经被带入了一个充满鸟语花香的世界,他们自己读课文时,自身的情感也会被带入朗读之中。由此朗读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使他们从朗读中品味作者真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更深更强的感染。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些朗朗读书声,读出背影中凝结的父子深情,读出济南冬天的宜人温情,读出初春时节的新鲜活力,读出草原月夜冬不拉的喜悦……我们要让学生动口动心地读,读出语文的美,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盐山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