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最好的女摄影记者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zong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晴在新华社云南分社作摄影记者13年了。她总是背着摄影包,奔波在高原。高山密林,江河湖畔,到处都留下了秦晴深深浅浅的足迹。云南全省128个县市,她几乎跑遍。最遥远的德钦县,最艰苦的耿马县,最难行的镇雄县,都洒下过她的汗水。
  当秦晴听说我要采访她,她连忙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最好的女摄影记者……”
  我说,我就是想让大家了解,你这个“不是最好”的女摄影记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梦想成为摄影记者
  2000年夏天,新华社云南分社向社会公开招聘摄影记者,秦晴来应聘—那是我初次见到秦晴。
  她梳着两条长辫子,个子刚到一米六,拿着一摞学生时代的摄影习作,走进云南分社位于昆明弥勒寺的院子,接受副社长李承祖、副总编李银等人的面试。据说,面试时分社的老摄影记者陈海宁进来,看见秦晴那个淳朴劲儿,还以为是谁带来的乡下亲戚。
  说句玩笑话,那时候秦晴还没有个摄影包重,个头超不过三脚架—这么说似乎有点夸张,但用这两样东西比喻她,也可见其人之娇小。可偏偏秦晴在面试中层层过关,考试成绩也很理想—于是她被录取了。
  当分社将秦晴的个人简历报给总社摄影部时,当时的摄影部主任担心:“云南条件那么艰苦的地方,找个小姑娘干摄影,岂不是自讨苦吃,能行吗?”作为业务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我与云南分社采编室沟通,看看能否让秦晴作文字记者。得到的答复却出人意料:秦晴非常热爱摄影,坚持要作摄影记者。秦晴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她父亲的工厂办公室买了部海鸥相机,秦晴当时就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大学时参加了学生摄影协会,认识了一批热爱摄影的老师和同学,也正式接触了比较专业的摄影知识。秦晴说,当年有一套丛书《黑镜头》,对自己影响非常大,让她对新闻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赫赫有名的摄影大师都对她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布勒松、卡帕、尤金·史密斯……
  这其中还有个有趣的小故事:秦晴毕业前一年的深秋,云南大学校园内的银杏大道金光流彩,非常漂亮。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秦晴带着相机和三脚架,在银杏大道给同学拍照留念。就在她忘情投入之际,突然,一个个子高高的帅哥迎着阳光,进入了她的镜头……更让秦晴惊叹的是这位帅哥竟然挎着一部Nikon F5相机,配着长镜头,无比拉风。秦晴心里那叫一个羡慕,后来经同学介绍,才知道这位帅哥是新华社云南分社摄影记者王长山。就这样一个偶然的机缘,使秦晴对新华社摄影记者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听了这些故事,那就让她“试试看”吧。当时我觉得,女孩子的心里有些浪漫,特别是一些文艺青年,认为摄影属于艺术、时尚范畴,脖子上挂着个照相机,特有范儿。殊不知摄影是男人的行当,尤其搞新闻摄影,披星戴月,肩扛相机到处跑,风雨无阻,遇到突发事件更要冲在前面。一个文弱女孩,将来要结婚生子,职业寿命太短,只凭一时兴趣,新鲜劲过了会后悔的。
  很多人都认为云南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美女如云,是个风景如画的“理想国”,却不知对摄影记者来说,这里却是山高水险、狼虫遍地,采访环境相对恶劣的地方。背着十几公斤重的摄影背包,跋涉在山水之间,其中的苦处、难处是外人无法想象的。
  果不其然,2000年9月,秦晴入社后第一次外出去寻甸县采访退耕还林,就因为水土不服,半夜开始上吐下泻,只好送进医院,打了一天吊瓶。我当时在想,秦晴到底能否一往无前地在摄影记者这条路上走下去呢?
  有苦有甜的摄影之路
  秦晴认为,用心拍摄是摄影的唯一标准。她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即便参加一个小活动,都会不断询问自己,能不能找一个不一样的角度,拍摄出不同的照片?而在个人创作时,就放松心态,更随性,发现什么记录什么,充分运用摄影语言,享受摄影的乐趣。
  秦晴说,每逢突发事件,必须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必须忘记自己的女性身份,和所有的同行、和男人们拼抢、竞争。工作的时候不会觉得有多苦,背多沉的包,爬多高的山,走多远的路都不觉得累,也不会计较,总觉得有一股劲儿支撑着自己,会很忘我地投入到采访、拍摄中。不过,一旦完成任务后歇下来,就会有丝丝疲惫涌上心头;但是每次看到自己的稿子能够第一时间被播发,被其它媒体采用,心中的甘甜是无法言喻的。
  在摄影这条路上,秦晴经历的苦乐实在不少。她说,自己是苦乐相随,辛苦、艰苦,甚至是苦难之后,总会伴随着甘甜。
  秦晴虽然在一线历练多年,但也有过“成长的烦恼”。“我流的泪水比汗水还多。”秦晴说。
  一次体育报道中,秦晴因一时的疏忽,将一张错误的照片发给编辑部,最终还是被编辑发现,没有发稿。这样的错误,在新华社有严格的处罚规定,不仅扣当月奖金,记者还要做出深刻检查,错误严重的,甚至会失去工作。为此,我专门把秦晴叫到北京来,狠狠批评了她。新华社历史上有过记者因为稿件出错而被迫离开岗位的教训,遇到这样的事情,我真的很担心会影响到年轻人的前途,总希望自己严厉一些,让他们记住,永远不再发生这种错误。秦晴在我心中是块摄影记者的好料,我希望她能够在事业上顺利发展。
  经过多年的积累,最近5年,秦晴的业务水平得到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图片故事《父爱如山》(图02)、《艰辛背水路》(图04/05)、《两会时辰中国梦》分别获得新华社社级好稿,还有多条稿件获得新华社部级好稿和云南省好新闻奖。
  此外,秦晴的作品《一天到晚不游泳的鱼》(图03)获2010年度全球摄影师大赛中国赛区动植物类金奖,及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环境类二等奖;三幅抗旱作品被中央档案馆永久收藏;曾获邀参加文化部、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温暖边疆,辉煌历程—祖国边疆建设成就摄影展”。这些是对她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无言的鞭策和激励。
  秦晴说,浅水嬉鱼虾,深水游蛟龙,还是要往高处走。
  毋庸讳言,摄影给秦晴带来一份梦寐以求的工作,一个被人尊重的职业身份,还带给她无穷的生活乐趣。摄影是她的爱好,也是她的工作。秦晴一直认为,个人爱好与工作的完美结合是人生的幸福,而她正在朝着幸福的方向努力。   体验式拍摄报道旱情
  2010年2月份以来,云南百年未遇的特大旱情持续加重,新华社云南分社投入了空前的报道力量,及时将旱情、抗旱救灾的情况向全国报道。
  秦晴在连续采访中,萌生出想法:深入到旱情较重的村子,实地跟踪拍摄一组村民因严重缺水,需要背水度日的图片故事,用体验式的报道手法讲述老百姓面对干旱的艰辛。以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情感打动读者。3月初,分社常务副总编李自良带队,一行人前往云南旱情最严重的会泽县马路乡岔河村。岔河村位于海拔1800米,年降水量580毫米。2009年秋季以来,连续三季干旱,全村60多个水窖全部干涸,140亩小春作物绝收。全村40多户人家,每天要往返5公里,到山下的江边背水。
  3月7日清早,秦晴随采访组到达马路乡,看见不少村民背着水桶、水壶,赶着牲口已经开始下山,秦晴决定跟着村民上路。途中已有村民背水回来,上至古稀老人,下至未入学的孩子,背着各式各样的盛水器具,在一条几乎不能称之为路、坡度60度左右的羊肠小道上缓慢行走。秦晴跟着背水队伍,手握相机,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情感,去体会、感受人与水之间的关系。她尽量捕捉一个个瞬间,在那些瞬间的图片中,既有她对生活艰辛的理解,也有对人毅力的赞叹。她跟着队伍五个小时,跑前跑后忙着拍照,等返回村子,小腿已经哆哆嗦嗦地发抖,手脚也多处被尖石划伤。
  经过一整天拍摄,一组反映岔河村抗旱故事的图片报道《艰辛背水路》诞生了。这组照片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新华网当晚就放在首页头条图片长时间滚动,全国各大网站、论坛纷纷转载,当晚点击量就超过几十万次。不少读者留言,通过这组照片,了解到云南一个干旱小村庄的艰苦和坚强,被深深震撼和打动。其中两幅照片被中央档案馆选入西南抗旱纪实图片大型展览,并永久收藏。
  经过媒体的报道,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赠汇集到该县乡达200多万元,特困家庭更是得到了关爱;前往岔河村的山路也得以拓宽修通;每天有车送水到村头,解决生活饮用水问题。年底,这组稿件获得2010年新华社一等好稿奖。
  第一次跑“两会”
  秦晴第一次正式采访“两会”是在2013年。尽管秦晴事先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但第一天到了现场还是摸不着头脑,如同身陷云雾中。
  秦晴第一天采访全国政协开幕式,领到的任务是在人民大会堂门口拍摄委员们抵达的场景,主要负责拍摄少数民族委员。下午一点左右,她到了天安门广场,一看现场的阵势就被吓到了,成百上千的记者聚集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
  秦晴说:“我是边远分社的记者,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光是这架势就把节奏打乱了。虽然心情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却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等到委员们陆续抵达,我完全不知道该拍什么,只能看到哪里有一堆记者开始围成一堆,就拔腿冲过去……”
  结果当然非常悲惨,在人高马大的男摄影摄像记者中,秦晴完全挤不进去,更拍不到任何画面,心情相当沮丧。当时,经验老道的王颂给她支了个招:只要有人围成一堆,千万别往里挤,最好是跑到队伍的前方,远远地用长镜头拍摄。有了经验,秦晴在采访中心情也慢慢放松,找回自己平时采访的节奏和方法,逐渐进入到工作状态中。
  后来,秦晴事先策划的《两会时辰》组稿最终形成了一组很有特色,风格清新的时政图片故事报道,赢得同事、领导的肯定和媒体的广泛认可,并获得了2013年上半年社级好稿的荣誉称号。
  梦想成为生态环保摄影师
  秦晴比较关注的题材有两类,一类是突发事件,作为一名新华社的摄影记者,性格中又有好动、热情的一面,突发事件尤其考验记者的突破能力和表现能力,使秦晴随时有创作的激情;另一类题材则是生态方面,环保和野生动物。
  2006年,秦晴开始关注生态环境和环保领域的报道,致力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行探究,拍摄作品有《全球气候变暖—丽江玉龙雪山冰川消融》、《气候变化:青藏高原是否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等,获得了不错的采用和口碑。
  秦晴还曾几次参加由中国环保部和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合作举办的“气候酷派媒体研修班”,曾受邀赴英国伦敦,实地考察英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探索,通过难得的机会与国内外研究气候变化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从业人员交流学习,获得了不少专业知识。成为这个领域的专业记者,是秦晴今后主攻的业务领域和方向。
  秦晴希望能持久深入拍摄自己关注的几个专题,积累出一批自己的作品,最好能参与些摄影策展活动,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表达出去。秦晴心目中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应该具备三方面价值:新闻价值、影像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新闻价值是新闻摄影的第一价值取向,在真实与时效的基础上引入五要素: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反常性;影像价值则是从新闻图片的美学构图、拍摄技术、技巧等方面来评判。
  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的影像表达能力都无一例外相当优秀,直指人心;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还必需具备社会历史价值。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照片同样会成为后人回望这个时代的佐证,记录下今天,对得起未来是摄影记者的使命。优秀的摄影作品应该要深刻地反映当今社会各类现象,传递思想给人思考。
  最近秦晴要去香港,在新华社亚太总分社任摄影记者。13年的摄影记者生涯,秦晴用实际行动和取得的成绩证明:云南分社当年的选择没有错,她自己的选择也没有错。秦晴对我说:“我不是最好的女摄影记者,但是我一直在努力。”
其他文献
华山地处陕西省境内,自然风光奇险峻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为让更多海内外人士走进华山、了解华山,同时也促进摄影艺术的交流,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新华社《摄影世界》杂志社共同发起“镜界华山”摄影大赛,征集摄影师以独特视角观察和展示华山魅力的精彩作品。  本次大赛征集在华山拍摄的风光景观类、人文纪实类两类作品,设春、夏、秋、冬四个分赛段,各赛段单独接受报名、组织作品评审。大赛另设年度大奖,将从各赛段
期刊
新闻摄影对于我而言是一种使命的召唤。我对摄影总是充满着激情,当初入行时并不是为了挣钱。在工作初期,微薄的收入几乎不能完全支撑我的衣食住行,但供职于一家报社让我备感兴奋。尽管那时候报业还是非常赚钱的,但专职摄影师的岗位却不算多。  我总是很骄傲地告诉别人:我是一名新闻摄影记者。新闻摄影记者的工作让我着迷的理由之一是:我们总是出现在重大事件的第一现场。为报社工作35年以来,总是有人不断问我:“拍照片能
期刊
玛丽安·德鲁(Marian Drew)在自己的摄影集《静物—澳洲篇》(Still Life-Australiana)中,充分地融合了17世纪欧洲油画的经典风格,这一系列作品用改良后的传统静物写生手法展示血腥残酷的“公路杀戮”(野生动物被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或卡车撞击而亡),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毫无生气的动物尸体被放置在精美的桌布上,这一幕美艳诱人,却令人惴惴不安。  也许这些画面和其所对应的油画之
期刊
秋季是登山拍摄的最佳季节。秋风好比一支神奇的彩笔,肆意挥洒,将华山绘成了一幅灿烂的画卷。秋天的华山,温度适中,红叶满山,山崖为底,松桧为墨。从山脚下的郁郁葱葱到山顶上的红黄相间,华山上的每一个台阶都浸染在了红叶的绚烂中。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这些华山著名的景点,在不同角度、不同时刻都展示着不一样的红叶流动。鹞子翻身、长空栈道、苍龙岭,更是险中红叶别样红。西峰上茫茫云海,红叶相伴,美轮美奂;金锁
期刊
何星:最近我看了一部西班牙的老电影,名字叫《影子部队》。您看过吗?  李少白:看过,并且还是在我的青年时代—1960年代看的。当时是一部新电影,是一个喜剧片,让我记忆深刻。  这部电影的名字引起了我的兴趣。电影是以男性的视角展现女性的世界,将女性看作男性的影子。由此让我联想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否也可以看成是由两个世界组成:一个是光亮的世界,另一个是它的影子所组成的世界。再进一步想,在摄影中也存在着
期刊
淅沥的秋雨让9月的平遥古城多了一些凉意,也让本来热闹的2013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显得内敛起来。  9月21日下午,由《摄影世界》杂志社主办的“当名人遇上人像摄影名家”讲座暨读者联谊会于在平遥古城柴油机厂摄影节主展区举办,临近3点,原本空荡荡的会议室突然像变戏法一样挤满了来参加活动的人。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新华社高级人像摄影师郝远征,活动由《摄影世界》总编辑吴笛主持。  郝远征老师从事摄影工作30多
期刊
索尼世界摄影奖(The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是世界领先的全球性摄影奖项,目前2014年度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为了给中国大陆摄影师提供更多的机会,索尼(中国)将开展全新的中国大陆赛区专项奖,以发掘中国优秀的摄影师。  参赛方式:  索尼世界摄影奖旨在宣扬国际当代摄影艺术,任意品牌相机拍摄的作品均可参加,大赛包括适合职业摄影师的15项专业赛类别;适合业余摄影师和
期刊
原生态“蕾丝边”  Google图片能告诉你,直男(指异性恋男性)对“蕾丝边”( 指女性同性恋者)的兴趣有多浓厚。靠着善解人意的智能排序,一对对散发着性暗示的女郎图片充斥了搜索结果的前3页,而且不都是色情品广告。  挑战传统性别秩序的女同性恋被涂抹上男性喜爱的口味,创造出“我不需要男人” 的挑逗噱头。稍加粉饰,这种创造还显得特别可信,好像讨人喜欢的女同志就该如此。异性恋男性对这个群体乐此不疲的误解
期刊
“女人想要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一间自己的房间。”  在《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1929年)中,化身玛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英国女作家,批判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一间自己的房间》为其代表性散文作品—编者注)因为女性身份而被禁止单独进入图书馆,她不得不在柔软而适于思考的草坪上疾步走过,躲避着守卫,退回到“属于
期刊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图片就像是摆在货架上的商品。同一档次商品的基准价值通常是差不多的。但是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中,即便是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的矿泉水,由于品牌的不同,价格往往是天差地别。  一个优秀的职业摄影师到底是成功还是平庸,营销确实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好的营销其实就是给优秀的职业摄影师找到一个好的出口,通过这个出口才能够让更多不了解你的人认识你,进而认识你的价值。  摄影作品的营销,包括摄影师的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