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世界》“当名人遇上人像摄影名家”讲座暨读者联谊会在平遥举行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ddy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淅沥的秋雨让9月的平遥古城多了一些凉意,也让本来热闹的2013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显得内敛起来。
  9月21日下午,由《摄影世界》杂志社主办的“当名人遇上人像摄影名家”讲座暨读者联谊会于在平遥古城柴油机厂摄影节主展区举办,临近3点,原本空荡荡的会议室突然像变戏法一样挤满了来参加活动的人。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新华社高级人像摄影师郝远征,活动由《摄影世界》总编辑吴笛主持。
  郝远征老师从事摄影工作30多年,为很多赫赫有名的人物拍摄过肖像,其中包括国家领导、政治领袖、商业巨头、企业高管、演艺明星、体坛精英……作为资深的人像摄影大师,郝远征总能捕捉到人物最传神的瞬间。此次讲座,郝远征特意将他这么多年来拍摄人像摄影的经验、故事与大家分享。
  讲座一开始,郝远征就打趣道:“今天的讲座‘名不副实’,我本人不是什么名家,只是一个有名字的摄影师而已。我拍的人也不仅仅是名人,还有很多街里街坊、普通职工。”随着讲座开始,现场观众越来越多,很多没有座位的观众也站在会议室后面认真聆听讲座,现场气氛逐渐热烈起来。郝远征在讲座中介绍了他拍摄过的部分国家领导人、企业家、艺术家以及身边的同事和邻居,讲述每一张照片是如何与被摄者接触、交流、最终决定拍摄的,每拍摄一张照片又是如何布光的,技术上有哪些问题,还讲了很多拍摄花絮。这些故事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充分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郝远征说话也十分风趣幽默,常常利用讲解作品的机会开一些玩笑,让在座观众忍俊不禁,现场氛围十分活跃。
  郝远征在讲座中总结了自己的一些拍摄经验和体会与观众分享。他说,在准备拍摄前一定要与被摄者聊天沟通,建立基本的信任,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在拍摄时要通过一些话题引起被摄者的兴趣、兴奋点,一般是被摄者熟悉或敏感的话题,总之是利用一切可以调动被摄者情绪的东西,使他忘记这是在拍照。当被摄者进入回忆或者激动的状态时,就是拍摄的最好时机。拍摄完成之后还要再进行沟通,了解被摄者对处理照片的看法,比如有的人喜欢通过后期修改得年轻一点,完美一些,有的人就喜欢实事求是,原汁原味的感觉。
  郝远征在讲座中特别指出要注意光的运用。他强调,光影在摄影中的地位非常关键,一定要注意布光,要用光影来塑造人。室内光是室外光的模拟,他比较喜欢用伦勃朗布光法,光线与照相机夹角大于45度,接近于平行光的感觉。拍男性要用较硬的光,阴影明显一些,但拍摄女性最好不要用平光。室外光因时间不同而角度不同,因此有不同的色温和表现特点,这都是可以利用的,光影要平衡才是好照片。拍摄时需要把人物的特征、气质拍出来,角度一定要找好,注意眼神光。还有就是精神一定要集中,特别是在拍摄非常重要的人物的时候,需要能够抓住瞬间,否则失难复得,后悔莫及。
  作为专业的摄影师,郝远征也是一位手机摄影爱好者,他说,手机拍照很方便,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摄影也可以拍出非常专业的照片。他在现场展示了自己用手机拍的一些作品,效果可以与专业相机相媲美,引起观众阵阵赞叹。郝远征除了拍摄名人,也拍摄普通人,包括他的同事朋友、街里街坊,还有很多慕名前来的人,基本是免费的。他说,在这方面,自己一点也不含糊,不论拍谁,准备工作一样认真。他还调侃说:“我还常给其他摄影师拍肖像,因为我不要钱,白照,他们都喜欢找我。”引起大家会心一笑。
  在最后的抽奖环节中,参加联谊会的幸运读者领取了由吉尼佛品牌公司赞助的一二三等奖奖品,其余的参与者也都获赠《摄影世界》的精美礼品。整个活动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到结束时,虽然比预定的时间超出不少,但现场观众还都意犹未尽,大家纷纷表示,希望今后多举办此类活动,期待与《摄影世界》再相聚。
其他文献
阮义忠看上去很温和,神情中透露着一种让人不容质疑的自信。  在位于台北市北投区奇岩捷运站附近的闲置工厂,我顺利找到阮义忠的工作室。未到二楼,便一眼望见楼梯转角处的墙上,贴满《摄影家》杂志的各期封面。来到二楼走廊,跃入眼帘的是阮义忠《人与土地》作品系列中的一张代表性作品,被挂在三四米宽的玻璃大门上。透过玻璃,我看到坐在桌边的阮义忠,他穿着一件白色的耐克Polo衫,脚上是一双运动鞋,这让他显得格外精神
期刊
摄影术诞生之后的百余年,也正是世界格局和社会秩序激烈振荡的时期,各种新学说、新思想、新运动不断涌现,女性主义思潮也在这段时间萌芽、发酵并持续发展。这个过程中,女性经济和社会地位的逐渐独立,女性形象不再完全是持家居家,各行各业都涌现出杰出的女性代表。在为争取自身权益而奋斗呐喊时,各种媒介成为女性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摄影也成为其中重要一环。自19世纪以来,许多女性利用摄影这一新兴的媒介和艺术形式,表达着
期刊
观影手记  也许,妈妈们都有潜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师。  不少女摄影师的身份与母亲身份是重叠而融合的,在以孩子为对象的影像创作中,妈妈们逐渐走出一条独特的私人化摄影路径。英国摄影师黛博拉·帕金(Deborah Parkin)便是如此。这位39岁的母亲,已经完成多个摄影项目,这些项目所有的主角都是她的一双儿女,安贝(Abe)与芙勒(Fleur)。  “促使我开始拍照的,就是孩子们。童年短暂,我需要去
期刊
FIOF点评  “女性,她与大地无声地联系着。那些本能、原始的交流,以及世间万物都将回归到大地母亲的怀抱中。”这就是费碧安娜·贝尔蒙特《我是大地》摄影项目所想表达的。  这组作品充满了古典拉丁语作品中的那种象征与暗示,对于这些“精致、女性化”的照片,她自己概括到:“这个项目呈现了女性的视角,我受到古罗马哲学家、诗人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Titus Lucretius Carus)在《物性论》(
期刊
关于摄影前途的讨论近几年越来越热闹,摄影圈中却弥散着一种悲观的气氛。其实远没必要大惊小怪。首先,天下没一种东西可以永世长存;再者,也没有一种东西在流行很长一段时间后会迅即被人抛弃。存废兴衰,不是哪个人或哪个企业能说了算的;心平气和,从容面对,找自己喜欢的东西和自己熟悉的路子拍,永远不会错。  就摄影的视觉功能来讲,留住过去、记录现在,仅这两条,没哪种介质可与之比肩。绘画,学起来没那么容易,况且画得
期刊
华山地处陕西省境内,自然风光奇险峻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为让更多海内外人士走进华山、了解华山,同时也促进摄影艺术的交流,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新华社《摄影世界》杂志社共同发起“镜界华山”摄影大赛,征集摄影师以独特视角观察和展示华山魅力的精彩作品。  本次大赛征集在华山拍摄的风光景观类、人文纪实类两类作品,设春、夏、秋、冬四个分赛段,各赛段单独接受报名、组织作品评审。大赛另设年度大奖,将从各赛段
期刊
新闻摄影对于我而言是一种使命的召唤。我对摄影总是充满着激情,当初入行时并不是为了挣钱。在工作初期,微薄的收入几乎不能完全支撑我的衣食住行,但供职于一家报社让我备感兴奋。尽管那时候报业还是非常赚钱的,但专职摄影师的岗位却不算多。  我总是很骄傲地告诉别人:我是一名新闻摄影记者。新闻摄影记者的工作让我着迷的理由之一是:我们总是出现在重大事件的第一现场。为报社工作35年以来,总是有人不断问我:“拍照片能
期刊
玛丽安·德鲁(Marian Drew)在自己的摄影集《静物—澳洲篇》(Still Life-Australiana)中,充分地融合了17世纪欧洲油画的经典风格,这一系列作品用改良后的传统静物写生手法展示血腥残酷的“公路杀戮”(野生动物被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或卡车撞击而亡),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毫无生气的动物尸体被放置在精美的桌布上,这一幕美艳诱人,却令人惴惴不安。  也许这些画面和其所对应的油画之
期刊
秋季是登山拍摄的最佳季节。秋风好比一支神奇的彩笔,肆意挥洒,将华山绘成了一幅灿烂的画卷。秋天的华山,温度适中,红叶满山,山崖为底,松桧为墨。从山脚下的郁郁葱葱到山顶上的红黄相间,华山上的每一个台阶都浸染在了红叶的绚烂中。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这些华山著名的景点,在不同角度、不同时刻都展示着不一样的红叶流动。鹞子翻身、长空栈道、苍龙岭,更是险中红叶别样红。西峰上茫茫云海,红叶相伴,美轮美奂;金锁
期刊
何星:最近我看了一部西班牙的老电影,名字叫《影子部队》。您看过吗?  李少白:看过,并且还是在我的青年时代—1960年代看的。当时是一部新电影,是一个喜剧片,让我记忆深刻。  这部电影的名字引起了我的兴趣。电影是以男性的视角展现女性的世界,将女性看作男性的影子。由此让我联想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否也可以看成是由两个世界组成:一个是光亮的世界,另一个是它的影子所组成的世界。再进一步想,在摄影中也存在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