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学会思考,运用数学知识对一些问题进行解决。但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不敢说,不想说;有的即便说了,也不注意条理,不能紧扣题目本身。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思维,更有利于学生交流欲望和自信心的提升。那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呢?
兴趣引入,培养学生“想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该运用各种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说理的意识,从而使学生“想说”、“敢说”。
激发兴趣 即激发学生说理的兴趣。先是语言上进行激励。比如通过讲道理,让学生明白说理的三大好处:一是可以让老师更关注学生,觉得学生在认真听课;二是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越来越会说,明白会说与会做同等重要;三是可以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因为“脑子越用越灵”,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能随着老师的问题动脑思考,大脑锻炼的机会多了,人也聪明了。相信大部分的学生都受到刺激,谁不想被老师关注?谁不想越变越聪明?还有对于一些回答特好的或有进步的,笔者都要抓紧机会予以表扬,使他们尝试到回答问题的喜悦和成就感。
逼迫思考 经过激励后,大部分学生都能举手的,但还是有些顽固分子不肯举手,不肯开口,作为教师就不得不“逼”着学生思考发言。笔者会制一个表格让小组长登记,每一节课,哪个学生举手了几次,回答了几次等;然后周末统计,对一些做得好的同学大力表扬,对于一些不够积极的同学“奖励”周末作业。
巧设机会 即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班除了一些表演欲特强的积极分子外,还会更多的是关注另外两种学生。比如,笔者会刻意让差生学生回答一些比較简单的问题,只要他们基本的道理,都给予大力表扬。例如有位男生,开学初上课总是走神,从不举手发言。在一次课堂上,笔者让他回答:“把150000改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是( )。”一开始,他只站着,却答不出来。于是,笔者鼓励他:“将你的想法说出来。”终于,他大声地说出:“把150000改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是15万。”笔者马上夸奖他说得好,要求全班同学用掌声鼓励他。当时,这小男孩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经历了这次的回答后,发现他上课特别认真,笔者再继续不断地表扬鼓励他,现在的数学课上他经常主动举手发言了。
只有你的注意力在学生身上,学生才会注意到你。只有你面向了全体学生,那么在你提出问题时,才会有更多的学生想发言、抢发言,达到使学生“想说”“敢说”的目的。
规范引导,训练学生“会说”
进行说理训练一定要严格要求。“说理”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用准确、精练、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述观察过程、操作过程、算理和解题思路,反映出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只有对于每一类型题目的说理进行规范引导,学生自然会知道该如何说,有条理地说,完整地说。下面谈谈如何对每一种类型题目的说理进行规范引导。
填空题 例:甲是乙的 ,甲比乙少( )%。这道填空题学生是这样回答的:“甲是乙的 ,甲比乙少( )%。”笔者是这样想的:从甲是乙的 这句话中,知道了甲如果是3,乙就是5,问甲比乙少( )%就用少的量除以整体“1”的量,5减3,求出少的量是2,再用少的量2除以整体“1”的量5,所以甲比乙少40%。
判断题 例: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学生是这样说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笔者认为这道判断题是错的,因为这里没有交代清楚是同一个圆或是相等的圆,所以是无法判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的。如:一个圆的直径是100厘米,而另一个圆的半径是500厘米,那么这里直径就不是半径的2倍,半径也不是直径的一半。
计算题 例: × 。这是一道加法和乘法相结合的计算题,笔者是这样理解的:根据运算顺序,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即先算乘法 × 得到 ,再算加法
兴趣引入,培养学生“想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该运用各种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说理的意识,从而使学生“想说”、“敢说”。
激发兴趣 即激发学生说理的兴趣。先是语言上进行激励。比如通过讲道理,让学生明白说理的三大好处:一是可以让老师更关注学生,觉得学生在认真听课;二是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越来越会说,明白会说与会做同等重要;三是可以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因为“脑子越用越灵”,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能随着老师的问题动脑思考,大脑锻炼的机会多了,人也聪明了。相信大部分的学生都受到刺激,谁不想被老师关注?谁不想越变越聪明?还有对于一些回答特好的或有进步的,笔者都要抓紧机会予以表扬,使他们尝试到回答问题的喜悦和成就感。
逼迫思考 经过激励后,大部分学生都能举手的,但还是有些顽固分子不肯举手,不肯开口,作为教师就不得不“逼”着学生思考发言。笔者会制一个表格让小组长登记,每一节课,哪个学生举手了几次,回答了几次等;然后周末统计,对一些做得好的同学大力表扬,对于一些不够积极的同学“奖励”周末作业。
巧设机会 即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班除了一些表演欲特强的积极分子外,还会更多的是关注另外两种学生。比如,笔者会刻意让差生学生回答一些比較简单的问题,只要他们基本的道理,都给予大力表扬。例如有位男生,开学初上课总是走神,从不举手发言。在一次课堂上,笔者让他回答:“把150000改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是( )。”一开始,他只站着,却答不出来。于是,笔者鼓励他:“将你的想法说出来。”终于,他大声地说出:“把150000改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是15万。”笔者马上夸奖他说得好,要求全班同学用掌声鼓励他。当时,这小男孩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经历了这次的回答后,发现他上课特别认真,笔者再继续不断地表扬鼓励他,现在的数学课上他经常主动举手发言了。
只有你的注意力在学生身上,学生才会注意到你。只有你面向了全体学生,那么在你提出问题时,才会有更多的学生想发言、抢发言,达到使学生“想说”“敢说”的目的。
规范引导,训练学生“会说”
进行说理训练一定要严格要求。“说理”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用准确、精练、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述观察过程、操作过程、算理和解题思路,反映出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只有对于每一类型题目的说理进行规范引导,学生自然会知道该如何说,有条理地说,完整地说。下面谈谈如何对每一种类型题目的说理进行规范引导。
填空题 例:甲是乙的 ,甲比乙少( )%。这道填空题学生是这样回答的:“甲是乙的 ,甲比乙少( )%。”笔者是这样想的:从甲是乙的 这句话中,知道了甲如果是3,乙就是5,问甲比乙少( )%就用少的量除以整体“1”的量,5减3,求出少的量是2,再用少的量2除以整体“1”的量5,所以甲比乙少40%。
判断题 例: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学生是这样说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笔者认为这道判断题是错的,因为这里没有交代清楚是同一个圆或是相等的圆,所以是无法判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的。如:一个圆的直径是100厘米,而另一个圆的半径是500厘米,那么这里直径就不是半径的2倍,半径也不是直径的一半。
计算题 例: × 。这是一道加法和乘法相结合的计算题,笔者是这样理解的:根据运算顺序,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即先算乘法 × 得到 ,再算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