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现行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的最终目的就是造就全新的人才,让他们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创造。课堂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渠道,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研究表明: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或听老师讲授后,学生只能记住10%~20%的内容;学生对他们看到的事物现象能记住30%左右;如果对既听、又看到事物现象、自己又描述,便能记住70%左右;如果学生亲手操作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左右。因此,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如创设实验活动、多媒体直观教学、分析讨论、查阅资料、信息研究等),让学生主动发展。若能充分利用物理课教学的实验性、多媒体教学直观性等特点,使局部的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有机结合。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根据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我们摸索出物理新授课的“引导探究模式”。具体作法如下:
一、激趣引题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生活常识、有趣的问题、多媒体技术等,引出中心课题内容。它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未知和解决问题的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能够迅速进入主动探究学习过程。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例如讲《光的全反射》一课,我们先做了P13页的实验,又观看了光导纤维传送图像,从而激起了学生浓厚兴趣,思维积极快速进入状态,很自然引出本节研究课题。实践证明,此环节时间虽短,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媒体设疑,主动探究
这一环节是此教学模式的核心。它的基本过程是:展示或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有关的资料(探索生动的实验现象、查阅课本、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多媒体技术等);分析、研究、交流、归纳有关材料;发现问题的规律性,得出结论。
例如讲《光的衍射》一课时,我们让学生阅读材料,归纳衍射图样的特点。通过单缝衍射实验实验(学生做)、圆孔实验(教师设计的计算机模拟演示过程),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发现规律性,归纳总结结论。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做到了用眼看、用耳听、用手做、用口说、用脑想、用心学。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不断地探索知识奥秘,体会到了探索学习过程的艰辛,取得成就时的喜悦。这是素质教育灵魂之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一些学法指导,如:探索法、归纳总结法、联想对比法、观察分析法,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
三、教师点拨,系统归纳
这一环节就是对本节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现出知识内在联系,从而加深理解,便于记忆,灵活运用。这一过程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本节课我们让学生归纳出光的衍射图样的特点,及其与双缝干涉的图样的区别,还比较了圆孔的衍射图样与不透光的圆板的衍射图样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透。这一环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练习应用,反馈效果
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课堂练习要突出重点,短小而灵活多样,避免机械记忆和重复。着重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它既能及时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了解漏洞,及时加以弥补。如在《光的全反射》一课中我们设计了一问题:一束单色光斜者入射到一平行玻璃砖上,问入射角大于某一角时,在第二界面将发生全反射现象?就是围绕本课重点来出的。它既能复习课堂知识,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创新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结尾设计的海市蜃楼的短片,学生意犹未尽,课下还会沉浸在对知识的深深思考探索之中。
实施“引导探究法”教学模式后,改变了过去单纯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識的局面,做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验为主线,思维为主攻。使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促教,视学而教,达到了“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学生学会了学习。在学习中,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还学到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亲身体会到学习的方法,通过方法的掌握,会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学会了求知。“引导探究法”这种模式提倡学生主动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学到了遇到问题就积极探索,经过一番努力,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兴趣,形成良性循环,进而自觉地运用所掌握的方法去学习,思维能力大大增强,为他们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会了创造。
参考文献:
[1]王维城、刘廷宇等译:《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
[2]李 蔚、祖 晶著:《课堂教学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科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
[3]张良田著:《教学手段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4]李登印著:《调节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5]张熊飞著:《课堂教学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根据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我们摸索出物理新授课的“引导探究模式”。具体作法如下:
一、激趣引题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生活常识、有趣的问题、多媒体技术等,引出中心课题内容。它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未知和解决问题的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能够迅速进入主动探究学习过程。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例如讲《光的全反射》一课,我们先做了P13页的实验,又观看了光导纤维传送图像,从而激起了学生浓厚兴趣,思维积极快速进入状态,很自然引出本节研究课题。实践证明,此环节时间虽短,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媒体设疑,主动探究
这一环节是此教学模式的核心。它的基本过程是:展示或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有关的资料(探索生动的实验现象、查阅课本、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多媒体技术等);分析、研究、交流、归纳有关材料;发现问题的规律性,得出结论。
例如讲《光的衍射》一课时,我们让学生阅读材料,归纳衍射图样的特点。通过单缝衍射实验实验(学生做)、圆孔实验(教师设计的计算机模拟演示过程),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发现规律性,归纳总结结论。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做到了用眼看、用耳听、用手做、用口说、用脑想、用心学。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不断地探索知识奥秘,体会到了探索学习过程的艰辛,取得成就时的喜悦。这是素质教育灵魂之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一些学法指导,如:探索法、归纳总结法、联想对比法、观察分析法,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
三、教师点拨,系统归纳
这一环节就是对本节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现出知识内在联系,从而加深理解,便于记忆,灵活运用。这一过程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本节课我们让学生归纳出光的衍射图样的特点,及其与双缝干涉的图样的区别,还比较了圆孔的衍射图样与不透光的圆板的衍射图样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透。这一环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练习应用,反馈效果
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课堂练习要突出重点,短小而灵活多样,避免机械记忆和重复。着重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它既能及时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了解漏洞,及时加以弥补。如在《光的全反射》一课中我们设计了一问题:一束单色光斜者入射到一平行玻璃砖上,问入射角大于某一角时,在第二界面将发生全反射现象?就是围绕本课重点来出的。它既能复习课堂知识,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创新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结尾设计的海市蜃楼的短片,学生意犹未尽,课下还会沉浸在对知识的深深思考探索之中。
实施“引导探究法”教学模式后,改变了过去单纯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識的局面,做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验为主线,思维为主攻。使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促教,视学而教,达到了“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学生学会了学习。在学习中,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还学到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亲身体会到学习的方法,通过方法的掌握,会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学会了求知。“引导探究法”这种模式提倡学生主动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学到了遇到问题就积极探索,经过一番努力,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兴趣,形成良性循环,进而自觉地运用所掌握的方法去学习,思维能力大大增强,为他们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会了创造。
参考文献:
[1]王维城、刘廷宇等译:《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
[2]李 蔚、祖 晶著:《课堂教学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科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
[3]张良田著:《教学手段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4]李登印著:《调节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5]张熊飞著:《课堂教学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