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课堂,自然地栖居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LIJI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理想的语文教学?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偶然读到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感慨颇多。这不正道出了语文课的真谛吗?它朴素得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如若教师、学生、文本能够有机地统一,不矫揉造作,那课堂不就顺畅自然,令人回味无穷吗?
  一、删繁就简三秋树——质朴的“求实”
  语文姓“语”,语文教学应时刻体现语文的本色。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具有浓厚的“语文味”。那什么是语文味呢?简而言之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不折不扣地在课堂上体现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勾画、批注书写的“写味”和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一位教师在教学《小草和大树》一课时,放手让学生去读懂文本。教师说:夏洛蒂·勃朗特遇到哪些困难?她又是怎样克服的?请同学们画出课文中相关的语句,并写一写内心的感受。以下的时间即让学生读书、思考、感悟。学生在静读默思中完成对文本表意的初步理解,品尝到学习语文成功的快乐。
  二、豪情万丈气宇轩——纯真的“激情”
  教师有了激情便更有自信,更自励,时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责任感、使命感。有了激情,运用教具活了,采用方法活了,会让学生入目、入心、入情。学生有了激情,趣更浓,笑更灿,语更甜,行动更敏捷,思维更活跃,呈现出的是生机盎然的状态。激情会因教材具体文本的不同而赋予相应的情感,让文本蕴含的情感尽情显露,尽情喷发。通过与文本的热情对话,课堂上,教师的激情吸引、感染着学生,师生激情的共同升腾,便让课堂笑声不断,令人心旷神怡!窦桂梅老师激情满怀,豪情万丈。课堂上,她那飞扬的神采,感染着每一位倾听的同仁;那铿锵的语调,震撼着每一颗感同身受的心;那热情的鼓励,激励着每一个在座的学生。她的教学深邃厚重,是一种沉淀下来的凝重,是一种理性思考后的腾飞。
  三、领异标新二月花——自然的“创新”
  创新,就是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创新,就是独立创造,推陈出新;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另走新路;创新,就是破旧立新,创造特色。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顺藤摸瓜,沿袭深思,就是在教学中遇到疑点或比较含蓄潜在的内容时,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例如,一位教师在教《西湖的“绿”》一课时,根据课文对西湖美景的描写,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学生边读课文,边蘸颜料作画。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不但领略了西湖美丽的景色,更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通过颜色的“涂抹”,色彩的浓与淡,他们感受到西湖“绿”的美。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西湖的美景,使学生陶醉于西湖的美之中,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祖国山河的壮丽,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新的世纪是创造的世纪。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应尽最大地努力,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并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的提高。“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强烈的创新意识,会让学生鄙俗求新,另辟蹊径,用自己的才干描绘出多彩的前景。
  四、春色满园关不住——明媚的“生成”
  《船长》一文记叙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动人故事。其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教学片段:
  “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学习这段话时,学生紧紧地抓住了船长的表现来感悟他的形象,品味他的品质。学生读得深沉,读得动情。此时,高举的小手引起了教师的注意。
  “老师,船长有没有逃生的可能?”——呀,备课时,教师丝毫未考虑到这一点(也许我们也是)。片刻思忖之后,这位教师灵机一动,让大家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于是,就有学生说:“老师,有,有。”“愿闻其详。”
  “船长完全可以乘着最后一艘船和大家一起逃生。”
  “船长是徐徐沉入大海,按理说时间应该很充裕。”
  “为何船长选择留下?”
  “船长忠于职守。”
  “船长有一个信念:船在人在,船亡人亡。”
  ……
  这个片段为我们展示了生成的魅力。是的,生成是一种巧妙,它需要机智;生成是一种碰撞,它需要灵性;生成是一种资源,它需要把握;生成是一种记忆,它需要珍惜;生成更是一种渴求,它需要延续。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影响他们的情感、情趣和情操;语文教学应让学生真正自由地翱翔于文本营造的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文化和精神构建的世界中,体验情感、感悟人生;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自觉地生成语文素养,在充满浓厚的语文气息中成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们要自觉地追寻理想的课堂,自然地栖居于语文教学的热土上!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针对动态水环境容量特点,结合水体污染负荷控制要求,探讨满足不同水质管理目标的水容量总量计算的水文条件设计方法。研究借鉴国内外容量总量计算设计水文条件确定原则,针对
留守是一种社会现象。在语文教学中同样也有“留守”的问题。所谓留守,一般是指被迫孤立坚守。语文课堂教学中“留守”问题的产生,大多是教师意识问题造成的。这主要表现在不主动寻求支援,不愿意走出“围城”,结果当然是思想上的故步自封,教法上难有突破,学生学习陷入被动。虽然实施新课改已经多年,但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留有传统教学的影子,即使运用新教法,但操作不到位,依然难以跳出“留守”的窠臼,难以提高课堂效率
在多数食用菌生产、菌种培养基配方中都用到石灰,一般先买生石灰,加少量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料中加入的石灰宜用新生的熟石灰,不用建筑用熟石灰,是因为建筑用的石灰中含杂质较多。
研究了城市再生水资源项目的投资问题,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权衡各方面影响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再生水资源项目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选择符合投资需求的评
文本有着自身较为科学的知识体系,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在使用教材上,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和知识发展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能“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科学地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重组等。  一、微风起兮水增波  “教师的工作基本上属于表演业,他要用戏剧和故事说演的方式,将知识和智能呈现
人有其特质,文有其特点。就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的道理一样,每一个文本都有着与其他文本不同的“这一个”。正是“这一个”,决定着文本的生命,决定着文本的价值。如果我们忽视文本的独特性,就会让文本失去应有的价值而淹没在浩瀚的书海之中。为此,我们只有基于每个文本的“这一个”,才能给学生创造出许多的“这一个”。  一、从背景入手,捋出文本的情感源泉  总的来说,目前被选入教材的文本基本上都是作者苦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教师都重视“三分钟”的精彩,即在导入新课时变着花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却忽略了在初读后他们是否还具有强烈的阅读期待。学生一旦了解课文内容后,“期待”就消失了,渐渐失去了预习、初读时的兴趣,阅读就如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所以,教师要在不同的环节中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给他们新的“期待”。有了这种“期待”,阅读才会是一壶好茶,越品越有味。那教师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