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染指岁月,白驹过隙,2012年遽然过半。“中国网事·感动2011”年度网络人物评选候选人物的展示,也会在本期告一段落。2011年,有寒冷、有难过、有无奈、有泪水,但更多的还是阳光般的温暖。回转2011年的时间轴,你会发现那一颗颗充满爱的心,早已把满满感动在人间传递。
1月重庆。
2011年1月1日,寒风扑面,而挑夫郑定祥却用他坚守的赤诚,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田。
故事发生在新年第一天, 58岁的挑夫郑定祥如往常一样扛着自己的“棒棒”到万州区揽活,冒着寒风等到下午,方接到一个雇主,为其挑两大包衣服赶半小时路程,报酬是10元钱。老郑接了下来,跟随着雇主穿行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却在一次停下来擦汗后,再也找不到雇主的身影。郑定祥焦急地找了又找,然而还是毫无结果。无奈之余,郑定祥回到了接活的商场,一直等到天黑,还未见雇主寻来,便开始了执著地寻找。
而这一找,便是5天。5天来,他冒寒风顶大雪,不辞辛劳,一家家商场问过去,一个个车站找过去,并在演唱会上发广播,在报纸上登寻物启事,最后才找到物主,完璧归赵。尽管自己穿的是破烂的单薄衣衫,郑定祥却守着两大包新衣服不为所动。当别人问他为何如此执著时,他憨厚地笑了笑,说:“缺钱不能缺德。”
郑定祥一句话道出了做人的道德底线,也给了许多人久违的温暖。即便1月的风再冷、雪再寒,老郑却为人们在新的一年,在茫茫雪夜里,点亮了温馨的烛火,温暖了随后的365天,也照亮了随后的365个夜晚。
3月 安徽固镇县清凉村。
虽说早春已到,却仍乍暖还寒,86岁的红军老战士、共和国功臣欧兴田的一个军礼,兑现了信守60多年的承诺,把还在路上的春日煦暖,早早送到了人们的心里。
60多年前,正值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欧兴田和他的战友们守在淮北抗日根据地,与进犯日军展开了一场场激战。在炮火纷飞中,战友对他说,打完这场仗,不管谁活下来,都要为出生入死的兄弟守墓。欧兴田与众战友齐声答应,立下诺言。而这个诺言,让他一守就是60年。
几场腥风血雨的战役之后,欧兴田的2400多位战友全部牺牲,只有欧兴田一人活了下来。血的代价使清凉村方圆百里成为苏皖边区唯一一块没有建立伪政权的地方。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魂,欧兴田所在的部队修起了“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但随后的解放战争,让陵园毁于战火。沧海桑田数十年,欧兴田却仍清楚记得当初的诺言,他要为阵亡的兄弟们守护陵园!于是,怀着对昔日战友的眷眷之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兴田义无反顾地担起重任,拖着弱病之躯,四上北京,走访六省,终于重新建起了“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兑现了给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们的承诺。从1983年开始,他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和天伦之乐,来到这个偏远的小村庄,为战友们守陵园,至今30年。
转瞬60年,战火犹如还在眼前。欧兴田是真实版的“集结号”,是2400多位抗战英魂最后的集结者,是一座丰碑,也是世间大爱透出的温暖。他曾对他孙子说,等他百年之后,也要把他的骨灰撒在这陵园,陪伴他当年的战友们,直到永远!
6月 崇山峻岭的秦巴山区。
有一个12岁的女孩,名叫张华英,家住秦巴山区深处的陕西省紫阳县瓦庙乡堰塘村,每天早上5点天还没亮,她就带领小伙伴们点燃长长的火把,沿着蜿蜒曲折、高低不平的山路去上学。这些孩子分散住在距离学校方圆3至10公里的大山上、山坳里,他们早出晚归,每天几小时的往返路,用山里人的话来说是“看见屋,走到哭”——山路看起来很近,走起来却很远。然而,孩子们在张英华的带领下,从没哭过。在他们的心里,手中的火把就像天上的星星,照亮了他们求知的心灵。
张华英是个弃儿,是好心的张振华夫妇收养了她,把她当成他们的“孙女”。由于家贫,当初收养小华英时,他们的儿子并不赞同,老两口坚持留下了她,小华英才得以存活下来并长大。多年来,一些好心人不断提出要收养她,带她离开大山过更好的生活。然而,她总是望着爷爷奶奶摇摇头,她不愿意离开。张华英很喜欢上学,学习成绩也不错。在学校里,张华英腼腆、爱笑,会不时羞涩地低下头去。她手上留有被照亮求学之路的火把烫伤的疤痕。“刚开始打(火把)烫的,烫了一点点,现在不会了。”她说着,拉下衣袖,遮住伤疤。她说她长大后要当医生,好在爷爷奶奶生病时,能为他们治疗。
每当张英华他们走到学校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回眸远望,看着漫长的山路一个个露出甜甜的笑。此时的阳光洒在他们满是汗水的湿漉漉的脸上,辉映出一个个闪光的亮点。
星星点灯,张华英用微弱却充满爱的火把,带领山里的孩子照亮了求学的路途与前程;星星点灯,她用火把的光亮,温暖着自己和那一群孩子的心灵。
9月 贵州贵阳。
“在这和平的年代,我们消防战士虽然知道随时都有可能为祖国奉献出自己那宝贵的青春,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哪里有困难,哪里就应该有消防车,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更应该有消防战士。”贵州省贵阳市“90后”的某消防中队副班长张斌曾这样说。
人贵在言行合一,张斌不但履行了他的信条,他的举动还让无数人敬仰!
2011年9月10日,沪昆高速某段发生两车追尾事故并引发大火,张斌带领12名消防员赶到现场,发现燃烧车辆处于消防车对面路段,被路中央防护栏隔断。当时,在贵阳举行的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开幕式即将结束,运动员和代表团、演职人员、观众等回程时皆经此路段,如果火灾不及时扑灭,将会造成严重堵车乃至交通中断。
张斌等人意识到了情况的危急,立即展开了灭火救援行动。由于火势较大,仅在一侧用一支水枪难以有效控制火势并将其扑灭。于是,指导员命班长带领张斌穿越路桥中间隔离带,到火灾另一面设置水枪,以两面夹攻,迅速扑灭大火。班长顺利地翻过第一道护栏,正要过第二道护栏时,正燃烧的车辆忽然爆炸,气浪扑面而来,班长一时站立不稳往后倾倒,眼看就要坠落桥下。身后的张斌见状一边大喊“危险”,一边向前跨了一大步并迅速用双手往前推班长。班长顺利脱险,而张斌却因用力过猛、重心不稳而从隔离带的缝隙坠落到了近40米的桥下,终因抢救无效,不幸牺牲。
患难见真情,亦能见人之真性。危急时刻,张斌为救班长,来不及考虑自身的安全,献出了自己21岁的年轻生命。风华正茂的张斌,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舍己救人、大爱无私的永恒之歌,也把大爱的温暖,撒向了正在秋风中慢慢变冷的贵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在2011年的时间轴上,从重庆到固镇,从紫阳到贵阳,自南至北,从东到西,郑定祥和欧兴田的信守承诺让阳光洒遍了每一个角落;张华英的火把照亮了她和她的小伙伴们上学的路与他们幼小的心灵;张斌的献身精神为我们这个时代谱写了新的丰碑。他们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和楷模。
1月重庆。
2011年1月1日,寒风扑面,而挑夫郑定祥却用他坚守的赤诚,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田。
故事发生在新年第一天, 58岁的挑夫郑定祥如往常一样扛着自己的“棒棒”到万州区揽活,冒着寒风等到下午,方接到一个雇主,为其挑两大包衣服赶半小时路程,报酬是10元钱。老郑接了下来,跟随着雇主穿行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却在一次停下来擦汗后,再也找不到雇主的身影。郑定祥焦急地找了又找,然而还是毫无结果。无奈之余,郑定祥回到了接活的商场,一直等到天黑,还未见雇主寻来,便开始了执著地寻找。
而这一找,便是5天。5天来,他冒寒风顶大雪,不辞辛劳,一家家商场问过去,一个个车站找过去,并在演唱会上发广播,在报纸上登寻物启事,最后才找到物主,完璧归赵。尽管自己穿的是破烂的单薄衣衫,郑定祥却守着两大包新衣服不为所动。当别人问他为何如此执著时,他憨厚地笑了笑,说:“缺钱不能缺德。”
郑定祥一句话道出了做人的道德底线,也给了许多人久违的温暖。即便1月的风再冷、雪再寒,老郑却为人们在新的一年,在茫茫雪夜里,点亮了温馨的烛火,温暖了随后的365天,也照亮了随后的365个夜晚。
3月 安徽固镇县清凉村。
虽说早春已到,却仍乍暖还寒,86岁的红军老战士、共和国功臣欧兴田的一个军礼,兑现了信守60多年的承诺,把还在路上的春日煦暖,早早送到了人们的心里。
60多年前,正值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欧兴田和他的战友们守在淮北抗日根据地,与进犯日军展开了一场场激战。在炮火纷飞中,战友对他说,打完这场仗,不管谁活下来,都要为出生入死的兄弟守墓。欧兴田与众战友齐声答应,立下诺言。而这个诺言,让他一守就是60年。
几场腥风血雨的战役之后,欧兴田的2400多位战友全部牺牲,只有欧兴田一人活了下来。血的代价使清凉村方圆百里成为苏皖边区唯一一块没有建立伪政权的地方。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魂,欧兴田所在的部队修起了“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但随后的解放战争,让陵园毁于战火。沧海桑田数十年,欧兴田却仍清楚记得当初的诺言,他要为阵亡的兄弟们守护陵园!于是,怀着对昔日战友的眷眷之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兴田义无反顾地担起重任,拖着弱病之躯,四上北京,走访六省,终于重新建起了“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兑现了给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们的承诺。从1983年开始,他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和天伦之乐,来到这个偏远的小村庄,为战友们守陵园,至今30年。
转瞬60年,战火犹如还在眼前。欧兴田是真实版的“集结号”,是2400多位抗战英魂最后的集结者,是一座丰碑,也是世间大爱透出的温暖。他曾对他孙子说,等他百年之后,也要把他的骨灰撒在这陵园,陪伴他当年的战友们,直到永远!
6月 崇山峻岭的秦巴山区。
有一个12岁的女孩,名叫张华英,家住秦巴山区深处的陕西省紫阳县瓦庙乡堰塘村,每天早上5点天还没亮,她就带领小伙伴们点燃长长的火把,沿着蜿蜒曲折、高低不平的山路去上学。这些孩子分散住在距离学校方圆3至10公里的大山上、山坳里,他们早出晚归,每天几小时的往返路,用山里人的话来说是“看见屋,走到哭”——山路看起来很近,走起来却很远。然而,孩子们在张英华的带领下,从没哭过。在他们的心里,手中的火把就像天上的星星,照亮了他们求知的心灵。
张华英是个弃儿,是好心的张振华夫妇收养了她,把她当成他们的“孙女”。由于家贫,当初收养小华英时,他们的儿子并不赞同,老两口坚持留下了她,小华英才得以存活下来并长大。多年来,一些好心人不断提出要收养她,带她离开大山过更好的生活。然而,她总是望着爷爷奶奶摇摇头,她不愿意离开。张华英很喜欢上学,学习成绩也不错。在学校里,张华英腼腆、爱笑,会不时羞涩地低下头去。她手上留有被照亮求学之路的火把烫伤的疤痕。“刚开始打(火把)烫的,烫了一点点,现在不会了。”她说着,拉下衣袖,遮住伤疤。她说她长大后要当医生,好在爷爷奶奶生病时,能为他们治疗。
每当张英华他们走到学校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回眸远望,看着漫长的山路一个个露出甜甜的笑。此时的阳光洒在他们满是汗水的湿漉漉的脸上,辉映出一个个闪光的亮点。
星星点灯,张华英用微弱却充满爱的火把,带领山里的孩子照亮了求学的路途与前程;星星点灯,她用火把的光亮,温暖着自己和那一群孩子的心灵。
9月 贵州贵阳。
“在这和平的年代,我们消防战士虽然知道随时都有可能为祖国奉献出自己那宝贵的青春,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哪里有困难,哪里就应该有消防车,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更应该有消防战士。”贵州省贵阳市“90后”的某消防中队副班长张斌曾这样说。
人贵在言行合一,张斌不但履行了他的信条,他的举动还让无数人敬仰!
2011年9月10日,沪昆高速某段发生两车追尾事故并引发大火,张斌带领12名消防员赶到现场,发现燃烧车辆处于消防车对面路段,被路中央防护栏隔断。当时,在贵阳举行的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开幕式即将结束,运动员和代表团、演职人员、观众等回程时皆经此路段,如果火灾不及时扑灭,将会造成严重堵车乃至交通中断。
张斌等人意识到了情况的危急,立即展开了灭火救援行动。由于火势较大,仅在一侧用一支水枪难以有效控制火势并将其扑灭。于是,指导员命班长带领张斌穿越路桥中间隔离带,到火灾另一面设置水枪,以两面夹攻,迅速扑灭大火。班长顺利地翻过第一道护栏,正要过第二道护栏时,正燃烧的车辆忽然爆炸,气浪扑面而来,班长一时站立不稳往后倾倒,眼看就要坠落桥下。身后的张斌见状一边大喊“危险”,一边向前跨了一大步并迅速用双手往前推班长。班长顺利脱险,而张斌却因用力过猛、重心不稳而从隔离带的缝隙坠落到了近40米的桥下,终因抢救无效,不幸牺牲。
患难见真情,亦能见人之真性。危急时刻,张斌为救班长,来不及考虑自身的安全,献出了自己21岁的年轻生命。风华正茂的张斌,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舍己救人、大爱无私的永恒之歌,也把大爱的温暖,撒向了正在秋风中慢慢变冷的贵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在2011年的时间轴上,从重庆到固镇,从紫阳到贵阳,自南至北,从东到西,郑定祥和欧兴田的信守承诺让阳光洒遍了每一个角落;张华英的火把照亮了她和她的小伙伴们上学的路与他们幼小的心灵;张斌的献身精神为我们这个时代谱写了新的丰碑。他们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