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整整60年,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代的变迁,映射着社会的大踏步发展,更带动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的日益提高。“食”、“住”、“行”这些衡量老百姓日常生活水平的硬性指标,也在一天天的变化中见证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回首60年,天天有变化、方方面面有变迁,百姓出行所使用的交通工具自然也在前所未有地改变着。我们一家子和交通工具的故事,就是这变迁中的一个微小缩影。
爷爷:轿车是富人家的奢侈品
我的爷爷曾经告诉过我,青岛在解放前就已经是个很摩登的城市了,那个时侯的马路上时而能看见缓缓驶过的老爷车,但开轿车和坐轿车的都非富则贵,车子也不是满街乱跑,只有富人居住区和大商行、大银行所在的那几条路上才会看到。“那个时候老百姓能坐黄包车已经是件了不得的事情了,坐汽车是根本不敢想的事情。”在当时,老百姓出门大部分是靠徒步走,许多小脚老太太清晨一早就挎着马扎、篮子去赶海,一去就是大半天,时间都用在来回的路上了。解放后,用来拉货的还是人力地盘车,卖散煤的、卖白菜的地盘车常常从爷爷家门口经过,马路两侧的石板,被常年来往的地盘车轮磨出了深深的凹痕。
爸爸:自行车都骑“大金鹿”
爸爸告诉我,他刚工作的那个年代,街上的汽车很少,公交车还是出行主要交通工具,人们为了坐公交车经常要走现在的两三站地,去一个远些的地方经常要倒两三次车。“1974年,我刚刚参加工作,那时候北海船厂还在燕儿岛路头上,也就是现在的奥帆基地。别看现在东部很繁华,但在当时那里可是荒凉得很。当时上班只有一路公交车,而这惟一能坐的公交车的终点站还是湛山,为此,我向家里要钱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天先坐公交车到湛山,再骑自行车到单位,下班再原路返回。”爸爸说,那时候青岛“大金鹿”很有名,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当时购买自行车都得凭票,能有幸分到票的人自然不多。“那时候如果家里能拥有一辆崭新的‘大金鹿’是令人羡慕的,比现在买私家车还让人羡慕。坐飞机?买私家车?那时连做梦都不敢想。”谈起交通工具的变化,我的爸爸依然感慨不已。
叔叔:拥有摩托车感觉很富足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了人们的新宠。那时,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骑着一台摩托车游走于大街小巷无疑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当时太扎眼了,我是第一代玩摩托车的人。” 叔叔告诉我,1985年,他花了不少钱托朋友买了一台免税的铃木牌摩托车。“那时骑摩托车,比现在开奔驰、宝马感觉还要帅。你婶婶也是我骑着摩托车一路‘追’到手的。”叔叔笑着说,那时候他觉得生活很富足,现在看起来总觉得自己也太容易满足了。从摩托车开始,中国人的出行方式被大大改变了,摩托车逐渐步入家庭,这也是私家车走进百姓生活的序曲。
哥哥:来势如潮的私家车
过去,上班族们骑着色彩单调的自行车在街道上穿行,数量不多的公交车,每遇风雨天常常人满为患。“坐出租车或者有一辆自己的车代步”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如今,自行车、摩托车等代步工具正被取代,老百姓出门“打的”已成家常便饭。青岛大街小巷“方便到家”的公交车,让百姓的出行更加便利,更大的变化则是私家车的逐年增多,让老百姓的生活“安”上了车轮。
哥哥是全家第一个“有车族”,他第一次摸到轿车已经是30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婶婶要生孩子了,叔叔打电话托很铁的朋友找来一辆出租车,红旗牌的,当时轿车就停在我眼前,我很勇敢地上前摸了摸。这让我在同学面前炫耀了很长一段时间。”而现在汽车已经悄悄地走进了平常百姓的普通生活,汽车再也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哥哥认为,居民收入持续增加、道路交通条件改善、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以及消费环境日渐成熟,是私家车越来越热的主因。“现在我有了自己的车,周末还可以带着你嫂子出去兜风,出行真是方便多了。”
如今的交通工具已是花样繁多,在青岛,各种名牌汽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飞驰而过;出租车招手即停;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科技在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直线上升,仅仅从交通工具的变迁,就能看到祖国发展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变。
Six decades have passed since New China was founded in 1949. From the early period when New China was founded to the era when China implemented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n to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have reflected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people's material life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Eating," "dwelling" and "travel" are the material index to evaluate the daily living level of ordinary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they bear witness to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civilization in the daily changes. Looking back to the past six decades,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every day in every aspect. Accordingly, the means of travel people use have also changed. The story of our family and our transport is an epitome of these changes.
爷爷:轿车是富人家的奢侈品
我的爷爷曾经告诉过我,青岛在解放前就已经是个很摩登的城市了,那个时侯的马路上时而能看见缓缓驶过的老爷车,但开轿车和坐轿车的都非富则贵,车子也不是满街乱跑,只有富人居住区和大商行、大银行所在的那几条路上才会看到。“那个时候老百姓能坐黄包车已经是件了不得的事情了,坐汽车是根本不敢想的事情。”在当时,老百姓出门大部分是靠徒步走,许多小脚老太太清晨一早就挎着马扎、篮子去赶海,一去就是大半天,时间都用在来回的路上了。解放后,用来拉货的还是人力地盘车,卖散煤的、卖白菜的地盘车常常从爷爷家门口经过,马路两侧的石板,被常年来往的地盘车轮磨出了深深的凹痕。
爸爸:自行车都骑“大金鹿”
爸爸告诉我,他刚工作的那个年代,街上的汽车很少,公交车还是出行主要交通工具,人们为了坐公交车经常要走现在的两三站地,去一个远些的地方经常要倒两三次车。“1974年,我刚刚参加工作,那时候北海船厂还在燕儿岛路头上,也就是现在的奥帆基地。别看现在东部很繁华,但在当时那里可是荒凉得很。当时上班只有一路公交车,而这惟一能坐的公交车的终点站还是湛山,为此,我向家里要钱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天先坐公交车到湛山,再骑自行车到单位,下班再原路返回。”爸爸说,那时候青岛“大金鹿”很有名,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当时购买自行车都得凭票,能有幸分到票的人自然不多。“那时候如果家里能拥有一辆崭新的‘大金鹿’是令人羡慕的,比现在买私家车还让人羡慕。坐飞机?买私家车?那时连做梦都不敢想。”谈起交通工具的变化,我的爸爸依然感慨不已。
叔叔:拥有摩托车感觉很富足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了人们的新宠。那时,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骑着一台摩托车游走于大街小巷无疑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当时太扎眼了,我是第一代玩摩托车的人。” 叔叔告诉我,1985年,他花了不少钱托朋友买了一台免税的铃木牌摩托车。“那时骑摩托车,比现在开奔驰、宝马感觉还要帅。你婶婶也是我骑着摩托车一路‘追’到手的。”叔叔笑着说,那时候他觉得生活很富足,现在看起来总觉得自己也太容易满足了。从摩托车开始,中国人的出行方式被大大改变了,摩托车逐渐步入家庭,这也是私家车走进百姓生活的序曲。
哥哥:来势如潮的私家车
过去,上班族们骑着色彩单调的自行车在街道上穿行,数量不多的公交车,每遇风雨天常常人满为患。“坐出租车或者有一辆自己的车代步”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如今,自行车、摩托车等代步工具正被取代,老百姓出门“打的”已成家常便饭。青岛大街小巷“方便到家”的公交车,让百姓的出行更加便利,更大的变化则是私家车的逐年增多,让老百姓的生活“安”上了车轮。
哥哥是全家第一个“有车族”,他第一次摸到轿车已经是30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婶婶要生孩子了,叔叔打电话托很铁的朋友找来一辆出租车,红旗牌的,当时轿车就停在我眼前,我很勇敢地上前摸了摸。这让我在同学面前炫耀了很长一段时间。”而现在汽车已经悄悄地走进了平常百姓的普通生活,汽车再也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哥哥认为,居民收入持续增加、道路交通条件改善、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以及消费环境日渐成熟,是私家车越来越热的主因。“现在我有了自己的车,周末还可以带着你嫂子出去兜风,出行真是方便多了。”
如今的交通工具已是花样繁多,在青岛,各种名牌汽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飞驰而过;出租车招手即停;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科技在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直线上升,仅仅从交通工具的变迁,就能看到祖国发展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变。
Six decades have passed since New China was founded in 1949. From the early period when New China was founded to the era when China implemented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n to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have reflected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people's material life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Eating," "dwelling" and "travel" are the material index to evaluate the daily living level of ordinary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they bear witness to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civilization in the daily changes. Looking back to the past six decades,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every day in every aspect. Accordingly, the means of travel people use have also changed. The story of our family and our transport is an epitome of these chan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