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三年来,安溪湖头片区教研活动公开课教学均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应该说,同课异构是当下中小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针对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教师有不同风格,不同策略上的交流与碰撞。一次成功的同课异构教学,不仅对执教者本人是历练和考验,同时也会触动其他的教师,为他们提供自觉多维思考的空间。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那么同课异构对我们的实际教学有什么促进作用呢?那就是能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如何在同课异构的研讨中实现高效教学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是需要老师们注意的:
一、正确认识同课异构及同课异构研讨。
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主要体现为教材内容相同,教学课题相同,课程标准相同。可以说“同”是一种客观的要求,是不以教师和学生个人为转移的。“异”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不同。“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良好的研究平台。由于不同教师的专业水准不同,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尽相同,往往导致了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的不同,因此有必要通过同课异构共同研讨以正确解读课程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从而促进教师对课程和教材的认识水平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同课异构不是“PK”。作为上课老师,不应该抱着“PK”心态。而作为教学研讨者的听课老师,更不能把自己设置成评判者的身份,听完后肆意评论一番,甚至还要评判胜负。诚如是,开课老师就成了鲁迅先生说的“示众的材料”,听课老师成了或“酒醉似的喝彩”或“架起两支橹,骂着老旦”悻悻而去的看客。我们的同课异构研讨是以课例为载体,研究的是具体的一节课,它应该是不但能解决教师个人教学上的个性问题,还能解决教师群体中的共性问题,它立足于课堂教学,着眼于问题解决,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研究,分析,解决课堂存在的真实问题,从而内化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灵活运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因此,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同课异构活动对同一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在一节课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同课异构要求教师在课前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而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说是沿着同一轨迹进行的,只是在某些方面略有微调。在实际教学中,制定一个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并非易事。它不能简单照搬照抄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它既要以总目标为指南,还要在单元目标、主题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及实际情况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选准教学目标的重、难点。
如教学《那树》,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就决定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设计不同,如以“感受散文中形象的内涵和力量”为教学目标,那么,教学设计就可设计为重点通过相關语言的品读层层深入地感知“树”的文学形象,沿着“形象”这条主线,带领学生由感知树的形象到探究树的隐喻意义。如以“感知散文语言特色”为教学目标,在构思上就可巧妙地借用课题,以“那”导入,带领学生对散文的字句进行锤炼推敲、品味散文的修辞句式、感知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具有诗意的散文特质、探究看似荒诞、诡异并带着神秘色彩的话语中的爱和痛,把学生思维引领到“篇有余意”这个延伸性话题上,从而拓展学生品读散文的途径。
三、同课异构活动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有助于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真正地把学生当成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那么最终受益者就是学生了。因为任何有意义的教学都是以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作为依据的,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任何不顾学生差异复制教学过程的教学都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是低效的课堂。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个个有思想、有灵性的人,来自于不同家庭、不同学校、不同环境、不同背景,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就使我们不可能将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编好程序、按部就班进行的机械运动。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教学个性,教学中生成的不可预知……所有这些都使我们的教学必须因材施教,从而使我们的同课异构真正体现教学的差异。同课异构的执教者有的是执教自己的班级,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有所了解,而有的是借班上课,对执教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无所知,因而备课过程中要充分备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当然,成功的教学并不依赖于既定教学方案,它还有赖于教学者对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教学现场进行有效率的教学决策,要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如何做最好,没有所谓的正确的或单一的最佳教学决定适用于既定课堂。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这样的决策提供了讨论和学习的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效与无效的教学活动,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情景,这对提高课堂的高效性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四、同课异构的异构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的发展。
在同课异构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几个不同的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在自己的努力下,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如在教材的处理、环节的设计、活动的选择与组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等,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而我们在比较中就可一目了然地看到双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参照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开拓思路,在智慧碰撞中优化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的高效性。因此我们说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为教师的成长提供研究案例,不论是课前对课程标准的讨论,还是课后对教学设计与效果的分析,都是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得到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之间的深入讨论互相取长补短、资源与信息的共享等对教师的成长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个人的感悟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实践知识和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这些缄默知识和教育机智难以以“客观知识”的形式、用语言来陈述和传授,只能在个人实践活动中得以表达。“同课异构”活动中的相互听课或者是个人用不同教学设计上同一个教学内容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而这些体验和感悟通过教师个人的思考与实践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达到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目前,我们对“同课异构”的理解和认识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还将继续“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我们教育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一、正确认识同课异构及同课异构研讨。
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主要体现为教材内容相同,教学课题相同,课程标准相同。可以说“同”是一种客观的要求,是不以教师和学生个人为转移的。“异”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不同。“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良好的研究平台。由于不同教师的专业水准不同,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尽相同,往往导致了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的不同,因此有必要通过同课异构共同研讨以正确解读课程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从而促进教师对课程和教材的认识水平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同课异构不是“PK”。作为上课老师,不应该抱着“PK”心态。而作为教学研讨者的听课老师,更不能把自己设置成评判者的身份,听完后肆意评论一番,甚至还要评判胜负。诚如是,开课老师就成了鲁迅先生说的“示众的材料”,听课老师成了或“酒醉似的喝彩”或“架起两支橹,骂着老旦”悻悻而去的看客。我们的同课异构研讨是以课例为载体,研究的是具体的一节课,它应该是不但能解决教师个人教学上的个性问题,还能解决教师群体中的共性问题,它立足于课堂教学,着眼于问题解决,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研究,分析,解决课堂存在的真实问题,从而内化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灵活运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因此,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同课异构活动对同一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在一节课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同课异构要求教师在课前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而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说是沿着同一轨迹进行的,只是在某些方面略有微调。在实际教学中,制定一个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并非易事。它不能简单照搬照抄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它既要以总目标为指南,还要在单元目标、主题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及实际情况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选准教学目标的重、难点。
如教学《那树》,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就决定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设计不同,如以“感受散文中形象的内涵和力量”为教学目标,那么,教学设计就可设计为重点通过相關语言的品读层层深入地感知“树”的文学形象,沿着“形象”这条主线,带领学生由感知树的形象到探究树的隐喻意义。如以“感知散文语言特色”为教学目标,在构思上就可巧妙地借用课题,以“那”导入,带领学生对散文的字句进行锤炼推敲、品味散文的修辞句式、感知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具有诗意的散文特质、探究看似荒诞、诡异并带着神秘色彩的话语中的爱和痛,把学生思维引领到“篇有余意”这个延伸性话题上,从而拓展学生品读散文的途径。
三、同课异构活动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有助于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真正地把学生当成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那么最终受益者就是学生了。因为任何有意义的教学都是以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作为依据的,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任何不顾学生差异复制教学过程的教学都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是低效的课堂。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个个有思想、有灵性的人,来自于不同家庭、不同学校、不同环境、不同背景,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就使我们不可能将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编好程序、按部就班进行的机械运动。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教学个性,教学中生成的不可预知……所有这些都使我们的教学必须因材施教,从而使我们的同课异构真正体现教学的差异。同课异构的执教者有的是执教自己的班级,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有所了解,而有的是借班上课,对执教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无所知,因而备课过程中要充分备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当然,成功的教学并不依赖于既定教学方案,它还有赖于教学者对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教学现场进行有效率的教学决策,要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如何做最好,没有所谓的正确的或单一的最佳教学决定适用于既定课堂。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这样的决策提供了讨论和学习的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效与无效的教学活动,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情景,这对提高课堂的高效性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四、同课异构的异构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的发展。
在同课异构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几个不同的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在自己的努力下,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如在教材的处理、环节的设计、活动的选择与组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等,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而我们在比较中就可一目了然地看到双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参照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开拓思路,在智慧碰撞中优化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的高效性。因此我们说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为教师的成长提供研究案例,不论是课前对课程标准的讨论,还是课后对教学设计与效果的分析,都是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得到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之间的深入讨论互相取长补短、资源与信息的共享等对教师的成长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个人的感悟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实践知识和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这些缄默知识和教育机智难以以“客观知识”的形式、用语言来陈述和传授,只能在个人实践活动中得以表达。“同课异构”活动中的相互听课或者是个人用不同教学设计上同一个教学内容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而这些体验和感悟通过教师个人的思考与实践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达到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目前,我们对“同课异构”的理解和认识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还将继续“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我们教育者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