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定位,提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建立体现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应当是一种融入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即突出能力本位、体现职业素质训导的高品位校园文化。
【关键词】 高职校园文化;能力本位
【中图分类号】:G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4-0183-03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立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企业的需要作为办学的目标,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努力使毕业生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完善富有特色的、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积极意义。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具有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共性;但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又是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类型,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定位,从而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1 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1.1 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高职校园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其他活动中形成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心理态度与行为习惯的总和。它既是高职院校师生的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习惯的体现,又是建立一切规章制度的理论依据、处理问题的原则和行为的导向。
高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首先是一种作为社会主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而存在的亚文化,具有区别其他子系统的个性特征。其次,校园文化应该是一种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高职校园环境为存在时空,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族群为主体,以高职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生态文化。既反映社会文化的一般性特征,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校园文化既有物质的因素,也包括精神的因素;既是外显的,也是内隐的;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表现为动态的特征。因此,其构成要素也应该包括文化要素的五个方面:①精神要素。即学校在发展中形成的学校精神;价值观念是精神文化的核心;②起沟通、传承作用的表意性语言和符号——师生、员工构成的校园文化主体;③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规范体系——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形成的学校规章制度;④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校园文化生活形成的校园行为与人际关系;⑤物质产品——环境、设施构成的校园文化客体。
1.2 高职校园文化的地位。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是连接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桥梁,在社会上自然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任务,同时,高校承担着创造新文化的、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旋律的重要地位。因此,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成分之一。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力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最终目标是:首先是使青年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教养、独立人格的人,其次,使其成为具有某一方面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因此,高职院校在实现其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全面、系统、丰厚的校园文化在其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
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一线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单位,其校园文化应融入更多职业要求、行业道德和社会因素,具有明显的实践型特征,使高职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区别开来,从而体现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按照高职校园文化特点和规律,创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为高职院校的师生员工创造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既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又要为开展生产实习、经营服务、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创造条件,并把文化和实践贯穿于学校教育之中。体现校园文化建设上,一是应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理想追求、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而各显其能,各展其“特”,应体现出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人文素质特点,就要加大职业道德含量,熟悉相关行业的典型规范,争取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使高职师生既是校园人,也成为企业人、社会人。二是以就业为导向,要吸收企业文化、区域文化、品牌文化的特点,始终把学生能学得一技之长、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作为核心价值,突出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实践教学环境设计和良好职业环境氛围的营造,增强高职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与市场需要和社会环境零距离对接,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就向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以实践型为总特征,注重“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把知识学习和人格修养结合起来,知行统一,务求实效。
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定位为: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全体师生为主体,以创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人文氛围为基础,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为目标,以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网络育人,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
3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体现
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打造高职教育品牌,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竞争力。
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深受原有的教育模式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不同于普通院校,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關键在于“技术”和“应用”,因此,突出技术教育特点,强调以应用为主的办学思想,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根本所在。因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在继承“高”的基础上创新,更要注重在发扬“职”的个性上创新。总的来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德育首位,以职业道德教育突出高职特色。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有三个重要任务:学会知识和技能,完善人格,养成习惯。学会知识和技能,属于教学范畴,教师教,学生学,本着“理论够用,技能必需”的原则,学会各门课程的“符号系统”和操作程序。完善人格与养成习惯,却不是简单地靠教师“教书”完成的,更重要的是要在学校“育人”环境下形成和养成。这个“育人”环境,就是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德育工作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责,在高校整体工作中居首要地位。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先生在《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德育工作的价值正体现在构建这些“ 支柱”的过程中,责任重大。当代大学生是“ 科教兴国”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政治思想道德水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事,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且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大事,是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的大事。
3.1.1 以职业道德教育体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特色。职业道德教育应以正确的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理论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确立主人翁的社会意识和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明确职业道德的一般原则与规范,为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准备条件,提供必要前提。
3.1.2 充分利用学生的实践、实习环节,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训练。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道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不断加大,为我们进行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践、实习环节,精心设计,认真组织,统筹安排,分工合作,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安排聘请实习、实践基地的管理人员或行业劳动模范介绍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另一方面,由教师指导学生到实际操作的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写出职业道德实践体会,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事业单位形象乃至生存的重要性,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从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3.1.3 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推动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①通过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职业道德教育准备良好的心理基础;②聘请在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和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结合他们自身成功、成才的实践体会,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敬业、勤业精神教育;③精心设计和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和为社会献爱心,为希望工程尽力量,为师生义务服务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锤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和团结、自强、向上的奋斗精神。
3.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立足高职特色,营造“能力本位”的校园文化体系。高职教育从肇始和发端就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就面临着如何嬗变转型并脱胎换骨的苦苦思考与探求。在名校林立、社会疑虑、自身嬗变的艰难历程中,逐渐以一种更接近社会需求,更贴近生活实际的亲和力,步入教育的中心舞台。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不仅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而且逐步渗透到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中。
毫无疑问,高等职业教育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当劳动者素质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瓶颈时,传统大学教育中那种以“知识本位”为代表的办学理念以及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日益显露出它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茫然和无所适从。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社会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同样需要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将“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并倡导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不仅是一种理性思维使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对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对接与呼应。(张全福,张忠福 2006)
与此相呼应,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必然要营造“能力本位”的校园文化体系。
3.2.1引进企业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内涵。随着工学结合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企业成为高职院校“双师”培训基地和学生实习基地,高职院校也力争成为企业优秀员工的输送地。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在具体方式上突出责权利的统一,强调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对学生的奖惩要结合工作、学习成绩来进行,建立量化考核机制。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定期聘请企业一线技术工人来校讲授专业知识,使学生加深了解所学专业的工作性质,工作过程和技能要求,并使学生逐步经过由浅到深的一系列实际训练,掌握必需的基本操作技术,获得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也为专业课教学和毕业生实习、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学校每年安排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参加挂职锻炼,参观访问,也可邀请企业领导或文化工作者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现身说法,使学生与企业文化进行直接接触。学校也要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的理论指导,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总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渗透,是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特色。
3.2.2 引进行业文化,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高职院校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有着各种各样的学习目的和动机,他们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层上。高职学生虽然通过学习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但对专业概况和前沿问题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为此,高职院校应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端正的学习态度,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较快地形成科学的职业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强化学生职业理念,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着手培养学生对学校、对职业的感情。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自觉的职业纪律、良好的职业习惯,以及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
高职学生正处于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阶段,可塑性很强。通过正确引导和教育,可以使他们树立远大职业理想,使他们在未来的本职工作中踏实肯干。可以说,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要突出行业特征和就业导向,就要为学生从事某种职业做好准备,为学生就业和将来职业转换创造条件。搞好实验场地、实训基地、创业中心、实习工厂、网络设施以及科技活动室等场所,设立尽可能多的开放性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各类考点,可以为学生获取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创造良好条件,使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技能等级证书以及相关专业主要岗位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创造一个宽松、便利,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开放性的实验实习环境,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除了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还要立足行业特点,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开展与行业相关的学术活动、课外科技作品制作活动等,学生工作部门可以开展院级科技节、艺术节、技能大赛活动,师生员工置身于这种学术实践氛围中,通过感受、摹仿、維修、制作以及发明、创造等,更多地发挥师生专长,开发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和创新精神,诱导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和研究,丰厚学校学风建设的职业氛围,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水平提高。
3.2.3在工学结合的现场营造实践型校园文化。浓郁的职业场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重要特色。高职院校应通过校办企业、实训车间等场所,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学到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包括知识、情感、体质、应变力和创造能力在内的职业能力素质。高职校园文化能创设的仿真场所包括模拟法庭、模拟招聘、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培养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有的高职院校建立创业一条街,开设供学生实训的校园超市等,让学生处在微型的职场环境里体验职业生活。实际操作和生产实践中掌握相应的职业能力,适应工厂的工作规程,养成符合工厂需要的纪律观念,形成适合行业需要的生产节奏、应具备的工作态度和合作精神等,以利于学生在走上社会后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发挥学生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职能,使学生能够和管理者一道,处理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学习到书本上所没有的为人处事经验。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是校园的人文地理环境、建筑设施等硬件设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体现高职校园文化职业性特点,实现职业教育功能。尤其是实习实训场所应该赶上行业先进水平,高职院校教学场境内容多样化,除有名人画像、雕塑、园艺,还应当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亟待解决的问题资料与以及就业信息等,让学生从行业日新月异变化中体味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提高学习动力。在仿真型高职校园文化中,通过就业讲座、职业设计、成功人士经验谈等方式使学生逐步树立工作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思想,使学生熟悉专业、热爱专业,树立职业“归属感”与职业“自信心”。通过仿真型、模拟化场境、工学结合的现场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完善学生职业性格,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企业化”,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企业工作环境。
3.2.4接轨社会生活,营造真实的社会化场景。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坚持“教学做合一”。“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这种主张对高职校园文化接轨社会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职教育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生活和区域文化大环境,才可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特别是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范围的扩大,高职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就业环境与学生固有的文化背景差别很大,所以高职校园文化应当在引领学生熟悉区域文化中起到桥梁作用。
高职院校要运用区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首先要熟悉所在地特别是高职学生就业附近地域的区域文化特色。区域文化可以分传统区域文化和当代区域文化,包括历史、著名景观、风土人情乃至方言、习俗等。这些区域文化只要不是封建落后的东西,都可以引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围之中。为此,高职院校可开设相关的人文讲座,从系统化的角度阐发地方文化特色,高职院校师生也要走出校园,深人工厂、街道、农村、学校,通过技术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形势和成就,在实践中直接接触地方文化。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利用区域文化教育资源,如社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名胜遗址等,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延伸和拓展。
高职社团组织是高职学生接触区域文化的重要纽带。高职社团是高职院校中具有某方面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成立的学生群众组织。在社团活动中不但能形成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也显示了学生的创造性、能动性。在学生深入社区的社会活动中,社团能提高社会的认可度,也对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有一定作用。有的高职院校成立了“家电维护中心”社团,为社区提供义务电器维修服务。既使学生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机会,也是接触社会的一个窗口。有的高职院校成立了“爱心服务社”,定期到敬老院或孤寡老人家中进行探望和慰问,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了当地社会的社情民意。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这个有效载体,通过开展社会服务、科技下乡等活动,使学生社团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育人阵地和学生接触社会的桥头堡。
3.3 要有大学水准,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作为一种大学类型,将高等教育所必须的人文修养,作为提升“人”的品位的重要内容,促成“职业能力”培养中的自觉意识,并为运用“职业能力”拓展出一个广阔的空间,使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具有“职业能力”又具备与所学技能相对应的人文修养的“全面”的人。换言之,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种模式,其培养目标是对于人文修养的必然要求,没有或缺少校园文化建设,其高校的定位就被无形中打了折扣。
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塑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其内涵上分析,它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不同的结构层次,并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中最浅层的是物质文化,包括人们创造的各种校园物质产品,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包括学校人际关系及规范化了的学校制度,而精神文化则是最高层面的文化,它包括学校价值观念及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行为规范、群体目标及种种思想意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由于高职院校特殊的办学定位,使其成为各类学校中最接近素质教育本质的教育类型。但就目前形式而言,高职院校还处于发展时期,历史短暂,文化底蕴薄弱,生源与其他高校相比文化基础缺乏,因而,落实高职校园文化定位,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职校园文化,显得尤为紧迫。
参考文献
[1] 邓恩远.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构想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2.3
[2] 张全福张忠福.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基本取向[J].职教论坛,2006.6
[3] 史洁,龚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 [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4] 李銘梁.谢勇旗.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认识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5] 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6] 张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6.14
收稿日期:2008-4-22
【关键词】 高职校园文化;能力本位
【中图分类号】:G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4-0183-03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立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企业的需要作为办学的目标,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努力使毕业生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完善富有特色的、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积极意义。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具有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共性;但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又是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类型,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定位,从而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1 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1.1 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高职校园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其他活动中形成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心理态度与行为习惯的总和。它既是高职院校师生的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习惯的体现,又是建立一切规章制度的理论依据、处理问题的原则和行为的导向。
高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首先是一种作为社会主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而存在的亚文化,具有区别其他子系统的个性特征。其次,校园文化应该是一种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高职校园环境为存在时空,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族群为主体,以高职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生态文化。既反映社会文化的一般性特征,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校园文化既有物质的因素,也包括精神的因素;既是外显的,也是内隐的;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表现为动态的特征。因此,其构成要素也应该包括文化要素的五个方面:①精神要素。即学校在发展中形成的学校精神;价值观念是精神文化的核心;②起沟通、传承作用的表意性语言和符号——师生、员工构成的校园文化主体;③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规范体系——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形成的学校规章制度;④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校园文化生活形成的校园行为与人际关系;⑤物质产品——环境、设施构成的校园文化客体。
1.2 高职校园文化的地位。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是连接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桥梁,在社会上自然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任务,同时,高校承担着创造新文化的、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旋律的重要地位。因此,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成分之一。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力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最终目标是:首先是使青年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教养、独立人格的人,其次,使其成为具有某一方面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因此,高职院校在实现其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全面、系统、丰厚的校园文化在其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
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一线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单位,其校园文化应融入更多职业要求、行业道德和社会因素,具有明显的实践型特征,使高职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区别开来,从而体现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按照高职校园文化特点和规律,创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为高职院校的师生员工创造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既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又要为开展生产实习、经营服务、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创造条件,并把文化和实践贯穿于学校教育之中。体现校园文化建设上,一是应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理想追求、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而各显其能,各展其“特”,应体现出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人文素质特点,就要加大职业道德含量,熟悉相关行业的典型规范,争取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使高职师生既是校园人,也成为企业人、社会人。二是以就业为导向,要吸收企业文化、区域文化、品牌文化的特点,始终把学生能学得一技之长、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作为核心价值,突出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实践教学环境设计和良好职业环境氛围的营造,增强高职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与市场需要和社会环境零距离对接,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就向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以实践型为总特征,注重“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把知识学习和人格修养结合起来,知行统一,务求实效。
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定位为: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全体师生为主体,以创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人文氛围为基础,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为目标,以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网络育人,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
3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体现
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打造高职教育品牌,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竞争力。
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深受原有的教育模式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不同于普通院校,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關键在于“技术”和“应用”,因此,突出技术教育特点,强调以应用为主的办学思想,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根本所在。因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在继承“高”的基础上创新,更要注重在发扬“职”的个性上创新。总的来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德育首位,以职业道德教育突出高职特色。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有三个重要任务:学会知识和技能,完善人格,养成习惯。学会知识和技能,属于教学范畴,教师教,学生学,本着“理论够用,技能必需”的原则,学会各门课程的“符号系统”和操作程序。完善人格与养成习惯,却不是简单地靠教师“教书”完成的,更重要的是要在学校“育人”环境下形成和养成。这个“育人”环境,就是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德育工作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责,在高校整体工作中居首要地位。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先生在《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德育工作的价值正体现在构建这些“ 支柱”的过程中,责任重大。当代大学生是“ 科教兴国”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政治思想道德水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事,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且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大事,是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的大事。
3.1.1 以职业道德教育体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特色。职业道德教育应以正确的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理论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确立主人翁的社会意识和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明确职业道德的一般原则与规范,为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准备条件,提供必要前提。
3.1.2 充分利用学生的实践、实习环节,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训练。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道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不断加大,为我们进行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践、实习环节,精心设计,认真组织,统筹安排,分工合作,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安排聘请实习、实践基地的管理人员或行业劳动模范介绍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另一方面,由教师指导学生到实际操作的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写出职业道德实践体会,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事业单位形象乃至生存的重要性,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从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3.1.3 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推动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①通过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职业道德教育准备良好的心理基础;②聘请在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和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结合他们自身成功、成才的实践体会,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敬业、勤业精神教育;③精心设计和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和为社会献爱心,为希望工程尽力量,为师生义务服务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锤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和团结、自强、向上的奋斗精神。
3.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立足高职特色,营造“能力本位”的校园文化体系。高职教育从肇始和发端就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就面临着如何嬗变转型并脱胎换骨的苦苦思考与探求。在名校林立、社会疑虑、自身嬗变的艰难历程中,逐渐以一种更接近社会需求,更贴近生活实际的亲和力,步入教育的中心舞台。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不仅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而且逐步渗透到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中。
毫无疑问,高等职业教育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当劳动者素质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瓶颈时,传统大学教育中那种以“知识本位”为代表的办学理念以及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日益显露出它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茫然和无所适从。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社会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同样需要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将“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并倡导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不仅是一种理性思维使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对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对接与呼应。(张全福,张忠福 2006)
与此相呼应,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必然要营造“能力本位”的校园文化体系。
3.2.1引进企业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内涵。随着工学结合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企业成为高职院校“双师”培训基地和学生实习基地,高职院校也力争成为企业优秀员工的输送地。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在具体方式上突出责权利的统一,强调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对学生的奖惩要结合工作、学习成绩来进行,建立量化考核机制。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定期聘请企业一线技术工人来校讲授专业知识,使学生加深了解所学专业的工作性质,工作过程和技能要求,并使学生逐步经过由浅到深的一系列实际训练,掌握必需的基本操作技术,获得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也为专业课教学和毕业生实习、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学校每年安排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参加挂职锻炼,参观访问,也可邀请企业领导或文化工作者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现身说法,使学生与企业文化进行直接接触。学校也要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的理论指导,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总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渗透,是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特色。
3.2.2 引进行业文化,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高职院校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有着各种各样的学习目的和动机,他们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层上。高职学生虽然通过学习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但对专业概况和前沿问题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为此,高职院校应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端正的学习态度,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较快地形成科学的职业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强化学生职业理念,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着手培养学生对学校、对职业的感情。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自觉的职业纪律、良好的职业习惯,以及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
高职学生正处于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阶段,可塑性很强。通过正确引导和教育,可以使他们树立远大职业理想,使他们在未来的本职工作中踏实肯干。可以说,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要突出行业特征和就业导向,就要为学生从事某种职业做好准备,为学生就业和将来职业转换创造条件。搞好实验场地、实训基地、创业中心、实习工厂、网络设施以及科技活动室等场所,设立尽可能多的开放性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各类考点,可以为学生获取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创造良好条件,使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技能等级证书以及相关专业主要岗位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创造一个宽松、便利,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开放性的实验实习环境,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除了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还要立足行业特点,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开展与行业相关的学术活动、课外科技作品制作活动等,学生工作部门可以开展院级科技节、艺术节、技能大赛活动,师生员工置身于这种学术实践氛围中,通过感受、摹仿、維修、制作以及发明、创造等,更多地发挥师生专长,开发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和创新精神,诱导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和研究,丰厚学校学风建设的职业氛围,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水平提高。
3.2.3在工学结合的现场营造实践型校园文化。浓郁的职业场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重要特色。高职院校应通过校办企业、实训车间等场所,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学到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包括知识、情感、体质、应变力和创造能力在内的职业能力素质。高职校园文化能创设的仿真场所包括模拟法庭、模拟招聘、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培养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有的高职院校建立创业一条街,开设供学生实训的校园超市等,让学生处在微型的职场环境里体验职业生活。实际操作和生产实践中掌握相应的职业能力,适应工厂的工作规程,养成符合工厂需要的纪律观念,形成适合行业需要的生产节奏、应具备的工作态度和合作精神等,以利于学生在走上社会后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发挥学生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职能,使学生能够和管理者一道,处理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学习到书本上所没有的为人处事经验。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是校园的人文地理环境、建筑设施等硬件设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体现高职校园文化职业性特点,实现职业教育功能。尤其是实习实训场所应该赶上行业先进水平,高职院校教学场境内容多样化,除有名人画像、雕塑、园艺,还应当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亟待解决的问题资料与以及就业信息等,让学生从行业日新月异变化中体味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提高学习动力。在仿真型高职校园文化中,通过就业讲座、职业设计、成功人士经验谈等方式使学生逐步树立工作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思想,使学生熟悉专业、热爱专业,树立职业“归属感”与职业“自信心”。通过仿真型、模拟化场境、工学结合的现场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完善学生职业性格,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企业化”,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企业工作环境。
3.2.4接轨社会生活,营造真实的社会化场景。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坚持“教学做合一”。“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这种主张对高职校园文化接轨社会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职教育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生活和区域文化大环境,才可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特别是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范围的扩大,高职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就业环境与学生固有的文化背景差别很大,所以高职校园文化应当在引领学生熟悉区域文化中起到桥梁作用。
高职院校要运用区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首先要熟悉所在地特别是高职学生就业附近地域的区域文化特色。区域文化可以分传统区域文化和当代区域文化,包括历史、著名景观、风土人情乃至方言、习俗等。这些区域文化只要不是封建落后的东西,都可以引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围之中。为此,高职院校可开设相关的人文讲座,从系统化的角度阐发地方文化特色,高职院校师生也要走出校园,深人工厂、街道、农村、学校,通过技术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形势和成就,在实践中直接接触地方文化。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利用区域文化教育资源,如社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名胜遗址等,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延伸和拓展。
高职社团组织是高职学生接触区域文化的重要纽带。高职社团是高职院校中具有某方面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成立的学生群众组织。在社团活动中不但能形成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也显示了学生的创造性、能动性。在学生深入社区的社会活动中,社团能提高社会的认可度,也对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有一定作用。有的高职院校成立了“家电维护中心”社团,为社区提供义务电器维修服务。既使学生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机会,也是接触社会的一个窗口。有的高职院校成立了“爱心服务社”,定期到敬老院或孤寡老人家中进行探望和慰问,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了当地社会的社情民意。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这个有效载体,通过开展社会服务、科技下乡等活动,使学生社团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育人阵地和学生接触社会的桥头堡。
3.3 要有大学水准,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作为一种大学类型,将高等教育所必须的人文修养,作为提升“人”的品位的重要内容,促成“职业能力”培养中的自觉意识,并为运用“职业能力”拓展出一个广阔的空间,使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具有“职业能力”又具备与所学技能相对应的人文修养的“全面”的人。换言之,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种模式,其培养目标是对于人文修养的必然要求,没有或缺少校园文化建设,其高校的定位就被无形中打了折扣。
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塑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其内涵上分析,它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不同的结构层次,并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中最浅层的是物质文化,包括人们创造的各种校园物质产品,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包括学校人际关系及规范化了的学校制度,而精神文化则是最高层面的文化,它包括学校价值观念及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行为规范、群体目标及种种思想意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由于高职院校特殊的办学定位,使其成为各类学校中最接近素质教育本质的教育类型。但就目前形式而言,高职院校还处于发展时期,历史短暂,文化底蕴薄弱,生源与其他高校相比文化基础缺乏,因而,落实高职校园文化定位,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职校园文化,显得尤为紧迫。
参考文献
[1] 邓恩远.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构想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2.3
[2] 张全福张忠福.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基本取向[J].职教论坛,2006.6
[3] 史洁,龚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 [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4] 李銘梁.谢勇旗.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认识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5] 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6] 张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6.14
收稿日期:2008-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