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三境界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elf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收藏热,不仅将紫砂收藏推向一个新高峰,而且还让品茗赏壶成为一种时尚。这种时尚的追求者众多,但能真正品玩出紫砂三大境界的人,又有多少?
  最早使用紫砂壶饮茶的人是一位老和尚——金沙僧。因为枯寂,更为了修心,他便捏出一把紫砂壶,放上香茶,一泡泡、一道道、一巡巡、一口口,既慰口舌之欲,又可修身养性、健体强身。
  品茗赏壶,这一娴静有致的意趣,既得益于老和尚曾与陶工相处而习得的陶艺——在宋元陶罐的基础上加个把、挖个嘴、安个盖,又受惠于当时饮茶兴起的散茶冲泡法,更有赖于能在大潮山上挖出紫砂土。于是,不同于煎煮茶,紫砂壶泡茶的清新和厚重,迷倒了数代人。
  凭心而论,同样的茶叶,用陶用瓷、用金用银等器皿来泡、来煮、来煎,都不及用紫砂壶。而紫砂壶中,既有金沙僧制壶的小巧,又有供春捏壶的质朴。即便是在紫砂壶诞生不久的大明正德之后,只要是名家所制的宜兴紫砂壶,当时已经是价格不菲的雅器,且供不应求。到了清三代,紫砂壶更是备受恩宠——嵌金错银、漆面雕身、玉石相衬。而仿自然形态的花壶,惟妙惟肖;曼生壶,雅静韵深。紫砂壶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实用的功能,变成一种品位乃至身份、地位的象征。
  清末至今,宜兴紫砂壶更是千姿百态,其价格也步步走高。尤其是现在,用鼠标点击查询,各种名头的紫砂壶艺人,所制紫砂壶的身价从几千元到几百万元乃至千万元的都有。好像紫砂壶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喝茶,而是在迎娶皇帝的女儿、找到阿里巴巴的神灯或者探索一处宝藏,令人神往之极。
  然而,真正懂紫砂的人是无法接受那些人对紫砂的这般追捧和吹吹打打的。笔者对宜兴紫砂壶只神驰于三个定义:一是冰心评价紫砂的四个字“素面素心”;二是原中国文联主席、著名音乐家周巍峙送给周桂珍大师的八个字“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三是壶艺泰斗顾景舟为宜兴紫砂壶所做的最简朴、最经典的定义——“看着舒服,用得舒服”。
  但笔者要加一句,泡茶是紫砂壶的生命力和价值之源。由于宜兴紫砂做壶胚可塑性好,在高温下烧结而成后透气好,所以用紫砂壶泡出的茶,味道远胜其他器皿。当然,用壶泡茶要得要领,犹如唐代卢仝《七碗茶诗》所述:“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清代陈曼生请制壶大家杨氏做了一把宜兴紫砂壶,形状像盛开的菊花,并在壶身上钤文:“水已沸,菊正黄,赏茶人,何时来?”一炉、一壶、一盆菊,表达的是等待、焦灼,还是自信、豪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一氛围和情调的营造,已是诗,已是画。
  让茶与水产生最好的结合,是宜兴紫砂壶的物理功能——“用着舒服”,也是品玩紫砂的根本,是最神秘的境界。紫砂展现的可塑性、素雅古朴——“看着舒服”,就成了紫砂“生慧”之后的大美境界。最后,壶艺与茶道的结合,生出的“物我两忘”、“意境悠远”,便是紫砂至幻至美的最高境界。
  1992年,时已80岁高龄的顾景舟做了一把茶壶,并在上面亲自刻了两个字“夙慧”。笔者请教顾老“夙慧”何意,顾老啪地击案而言:“夙慧,前世的聪明也!”人生七十古来稀,年届八十的顾老耳不聋、眼不花、手有劲、思维灵敏。
  在顾老家中,与他同食东坡肉,共饮绍兴黄酒;再用他亲手做的紫砂壶泡上阿里山乌龙冻顶茶,听顾老绘声绘色地开讲邵大亨一壶换一命的传说,惬意非常。
  虽然如今只能追忆顾老的生前趣事,但顾老教会笔者领略的紫砂三境界,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有感于紫砂之妙,笔者还曾当着顾老的面做了一首小诗,虽不成文,但也博得顾老一笑。时隔二十年再写出来,也让大家一乐:“商商七载未成商,陶陶斋内论短长,千金难求景舟壶,有缘共品石瓢香,神州鏖战皆夺利,孺子躲进古作坊,人生四十养浩气,阳羡泉泡雪芽汤。”这也不失为紫砂一境界。
其他文献
不知道是不是有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抗拒文字对美食描写的诱惑,于是如法炮制。  最近的印象是笔者有一位朋友,模仿王世襄老先生的做法“焖葱”,因为王老先生曾经提到过也可以把海米换成干贝,所以这位来自沿海地区的朋友也如此这般。以他那“三脚猫”的厨艺,结果可想而知,他把失败归结为“葱煎老了”,当然从此也不再敢轻易尝试。  更早一些的比如十来年前读《红楼梦》,虽然什么茄鲞、糟鹅信之类不是我等平民百姓能贸
期刊
中国乃当今世界上一切用筷进餐习俗的母国。自古以来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食为筷为助,故筷古称硅。”筷最早之名称箸,直至魏晋南北朝时,箸有了新的写法——硅。《三国演义》第21回载:“今天下英雄帖,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硅落于地下。”由此可知箸与硅虽然音同字不同,都是筷名,但含义不同,硅者有赞美,古筷助人为乐之意。  清代袁枚说过一句名言:“美食不如美器”。如何理解?在我看来,再好
期刊
想买,但不知买什么  要想读懂这本有关博物馆衍生品的“生意经”,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产品在人们心中到底是什么模样?正所谓知己知彼,才好有的放矢。那么人们对内地博物馆衍生品的满意度到底如何,以下三位受访者的亲身经历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8月,谷风到西安旅游,专程去了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参观接近尾声,谷风便想选购两三件有关兵马俑的纪念品,那么这里都有什么样的纪念品呢?1米多高的兵马俑复制品、变形的Q
期刊
中国人讲究天地人合一,人要遵循大自然的阴阳气化采备食物,这样的食物得天地之精气。不时不食,作为中国人的养生智慧中的第一要义,已经流传千年。  不时不食,说的是自然的秘密。  三月清风微拂,郑板桥在泛潮的宣纸上写下这样一句诗:“江南鲜笋趁鲥鲜,烂煮春风三月初”。 在江南,这个时节正是吃鲥鱼的良辰,一期一会,等的好比是久别的情人。  所谓“鲥鱼”,犹如候鸟,春季顺长江溯流而上,到中下游一带产卵繁殖,按
期刊
古老的香文化为何在近几年突然复苏?香传当代,又会有哪些新变化?  收藏市场里、网络上、拍卖会上,沉香制品热卖;品香会、香文化讲座成为当下的一大热门……玩香、品香在近几年来被视为雅事,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中国的香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直至清末因战乱、西方文化的传入、文人传统的割裂等等社会与文化的因素而中断,而这个断层大概在七八年前才接续上。古老的香文化为何在近几年突然复苏?香传当
期刊
在很多时候,好吃的人一般厨艺都很好。“吃货”们互相攀比自家厨房,可是比攀比厨艺更欢乐的事。其实,在古代,厨房可是一个极重要的所在。比如说我们都熟知的灶王爷即灶神,平日就生活在厨房里。  当然,古人做饭烧菜的地方并不叫厨房,而是叫灶房,顾名思义,就是灶王爷的房子——管辖权分明。  灶房中最重要的配件便是灶了,即生火做饭的地方。古代没有天然气,加热设备就是最原始的植物点火。我们常见古代文学作品中有“樵
期刊
清宫以保和殿下三阶为界,阶前称外朝,阶后称内廷。前朝的宴膳机构为光禄寺,承办清政府循例举办的各类朝宴,即国宴。本文说的是内廷的宴膳机构——御茶膳房和皇家的膳事,也算是对历史的一种文字收藏吧。  御茶膳房是御茶房和御膳房的合称。先说御茶房,是承办乳茶(奶茶)和各种清茶之所,自清初设置后一直无甚变化。熬乳茶者皆为蒙古茶役,可见乳茶是满蒙的传统饮品。制作方法是牛乳一镟(一镟相当于今天的三斤八两),置桶内
期刊
鹿“食则相呼,行则同旅,居则环角向外以防害”,古代先祖们将鹿这种群居的习性推及人类,以鹿喻宾朋,以“鹿鸣”为宴会宾客之乐。《诗经·小雅·鹿鸣》中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后来,所谓“鹿鸣宴”也就有了大宴群臣嘉宾的意思。南朝时《宋书·符瑞志》中也有记载:“天鹿者,纯灵之兽也。五色光耀洞明,王者德备则至。”还有,“鹿为纯善禄兽,王者孝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亦见。”  鹿的形象最早出现在玉器中是
期刊
制钱中有种“民国通宝”背“一文”的机造铁钱,由于非主流币材,除了不见于金银币论述文章内,在铜镍铝等钱谱也不见收录。或许醉心古钱的认为这是机制币,专注机制币的又觉得它是方孔钱。虽有“天津造”的说法,但无可靠依据,因此常被列为“铸地不详”、“用途不明”。归属的困惑加妾身未明,藏友几乎忘了它的存在。  中国传统的方孔制钱基本用铜,数千年来皆以浇铸法制造,在物价稳定及社会封闭的情况下历久不衰。直到19世纪
期刊
陶饼,在我国的河南和陕西等地的汉墓中常有出土,且常与陶质五株、鎏金铜饼等一同出土,出土时常常是一罐,数量一个到几十个,被泉界定为随葬用的冥币,是研究古代货币文化和丧葬文化的珍贵文物。近些年,江浙地区也曾大量出土陶饼,且种类更加繁多。  笔者认为陶饼的出现与西汉时期的黄金使用是密不可分的。西汉时期小额交易一般使用五铢钱,大额交易使用黄金。黄金使用也主要用于对外贸易。黄金使用样式最多的是金饼,还有麟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