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改中的重中之重。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怎样开展课堂教学呢?我的做法是,让课堂教学“动”起来。
一、教材“动”起来
我主要从两方面去做:教材内容的二度加工和选择多样的呈现方式。
1.教材内容的二度加工
虽然我们使用的教材是由许多专家编写的,但由于地方实际、学生素质、教学条件的差异以及教材相对静止稳定的特点,照搬教材的内容,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在教学之前,通常花费不少功夫去研究处理教材的内容,使教材在不脱离基本要素的情况下,成为学生有兴趣学、容易学的东西。主要做法有化困难为容易,化抽象为形象,化平凡为神奇;加强教材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比如:第九册的《鲸》,介绍鲸从陆地到海洋的进化过程,课文只有简短的一段文字,学生单凭这些较难理解。所以我在课前收集了一些有关资料,又自制了示意图,课上就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些内容。
2.选择生动的呈现方式
对于教材内容,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或由学生看书自学,学生将会觉得索然无味。正如把同一种漫画,分别编成漫画书及制成动画片,学生会更喜欢动画一样的道理,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及教学的条件,选择更有效的呈现方式,让相对静止的教材尽可能“活”起来。以下一些方式或能供广大教师参考:实物图片呈现,实地观察、表格对比、情境表演、录像呈现等。如:教学语文第九册《鲸》,教师可在课前搜集有关的图片或录像断片等,课中出示图片或播放录像;教学数学“行程问题”时,为让学生理解“相向而行”“相遇”等,可让学生上台走一走,增加感性认识。
二、教师“动”起来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我曾看到过这样的调查:在问及小学生希望课堂上有怎样的教师时,他们的回答是“和蔼可亲的,不板起面孔的,很有精神的,说话很幽默的,上课很生动”等,我想,这些应该能够解释一些课堂教学为什么总是难以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像一潭死水。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本着师道尊严、一脸严肃,不苟言笑,或懒懒散散、精神不振。试想,教师这样的状态,如何去感染学生的激情,如何让课堂生动起来?那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怎样的表现呢?首先,教师的精神状态要抖擞,要使学生感觉教师充满活力,对教师产生好感;其次,教师要有一颗童心,言行举止要友善、充满童趣,让学生喜欢;第三,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主动参与学习,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意见;第四,教师要善于“入情”,就是说随着教学内容、情境的不同,或喜,或怒,或哀,或乐,让学生充分受到教师的感染。
三、学生“动”起来
所谓“动”,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情,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动耳朵,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往往被要求正襟危坐,循规蹈矩,纪律良好,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思维受到压制,个性受压抑,自然难以“动”起来。新课程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应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基础。前面所讲的让教材“生动”起来和让教者“情动”起来,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给学生多样的学习方法
教师若能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亦能让学生“动”起来,并长时间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就是很好的学习方式。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设计动手实践操作、移情体验、辩论会、游戏活动等方法。比如:我把学生熟悉或喜欢的电视节目活用到课堂上,在检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时,做6个“我猜、我猜、我猜猜”的活动(即设计字谜),效果比较好。
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动”并不各自独立的,它们是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的。三者恰当地“动”起来,课堂就是充满活力的“动感地带”了。当然,构建动感课堂要避免“乱”,不能放任自流,要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一句话,动感课堂要做到“活而不乱,松而不散”。
一、教材“动”起来
我主要从两方面去做:教材内容的二度加工和选择多样的呈现方式。
1.教材内容的二度加工
虽然我们使用的教材是由许多专家编写的,但由于地方实际、学生素质、教学条件的差异以及教材相对静止稳定的特点,照搬教材的内容,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在教学之前,通常花费不少功夫去研究处理教材的内容,使教材在不脱离基本要素的情况下,成为学生有兴趣学、容易学的东西。主要做法有化困难为容易,化抽象为形象,化平凡为神奇;加强教材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比如:第九册的《鲸》,介绍鲸从陆地到海洋的进化过程,课文只有简短的一段文字,学生单凭这些较难理解。所以我在课前收集了一些有关资料,又自制了示意图,课上就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些内容。
2.选择生动的呈现方式
对于教材内容,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或由学生看书自学,学生将会觉得索然无味。正如把同一种漫画,分别编成漫画书及制成动画片,学生会更喜欢动画一样的道理,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及教学的条件,选择更有效的呈现方式,让相对静止的教材尽可能“活”起来。以下一些方式或能供广大教师参考:实物图片呈现,实地观察、表格对比、情境表演、录像呈现等。如:教学语文第九册《鲸》,教师可在课前搜集有关的图片或录像断片等,课中出示图片或播放录像;教学数学“行程问题”时,为让学生理解“相向而行”“相遇”等,可让学生上台走一走,增加感性认识。
二、教师“动”起来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我曾看到过这样的调查:在问及小学生希望课堂上有怎样的教师时,他们的回答是“和蔼可亲的,不板起面孔的,很有精神的,说话很幽默的,上课很生动”等,我想,这些应该能够解释一些课堂教学为什么总是难以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像一潭死水。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本着师道尊严、一脸严肃,不苟言笑,或懒懒散散、精神不振。试想,教师这样的状态,如何去感染学生的激情,如何让课堂生动起来?那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怎样的表现呢?首先,教师的精神状态要抖擞,要使学生感觉教师充满活力,对教师产生好感;其次,教师要有一颗童心,言行举止要友善、充满童趣,让学生喜欢;第三,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主动参与学习,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意见;第四,教师要善于“入情”,就是说随着教学内容、情境的不同,或喜,或怒,或哀,或乐,让学生充分受到教师的感染。
三、学生“动”起来
所谓“动”,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情,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动耳朵,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往往被要求正襟危坐,循规蹈矩,纪律良好,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思维受到压制,个性受压抑,自然难以“动”起来。新课程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应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基础。前面所讲的让教材“生动”起来和让教者“情动”起来,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给学生多样的学习方法
教师若能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亦能让学生“动”起来,并长时间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就是很好的学习方式。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设计动手实践操作、移情体验、辩论会、游戏活动等方法。比如:我把学生熟悉或喜欢的电视节目活用到课堂上,在检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时,做6个“我猜、我猜、我猜猜”的活动(即设计字谜),效果比较好。
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动”并不各自独立的,它们是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的。三者恰当地“动”起来,课堂就是充满活力的“动感地带”了。当然,构建动感课堂要避免“乱”,不能放任自流,要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一句话,动感课堂要做到“活而不乱,松而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