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课堂教学要努力达到的最高境界。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在课堂中善于捕捉、果断整合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信息,从而使数学课堂异彩纷呈,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捕捉有益信息,促进教学生成
1、倾听--理解信息。
在公开课之前,常听有经验的老师嘱咐开课老师: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听,听懂孩子们的每一句话。确实,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应用多种策略解决有关数学问题能力不断提高,有些生成老师可能也未曾预料到,这就需要教师学会认真倾听,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思考,理解每一个学习信息。如一年级下学期"小统计"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记录的办法统计。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创设动画情景,请小朋友数一数到达山顶的三种小动物猫、狗、兔的只数。由于没有学过随机统计的方法,所以当老师问统计结果时,答案五花八门。正当老师询问原因时,一个同学不服气地说:"老师,我又没有三只手!"多好的回答呀!言下之意:老师你要我们数的东西太多了,我两只手都用上,最多也只能数出两种小动物呀!其实孩子们已经用自已的话表达出了老师想要的答案。"我又没有三只手!"是多么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翻译"呀!
2、分析--整合信息
课堂上,存在着大量的学习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鉴别能力,根据知识结构的需要进行分析综合,从而选择、重组已有信息。例如在引导学生发现十几减9的差与被减数的变化规律时,老师按一定的顺序出示一组十几减9的算式,请学生先观察,再在小组里交流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有的发现被减数每次多1,差也每次多1;有的发现被减数都是两位数而差是一位数;有的发现差比被减数十几的几多1。这时教师就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學目标选择相关的信息指导自已的教学行为,从众多的信息中为学生指引思维的方向。
3、运用--创造新信息
善于运用经整合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产生最大的效益,并在运用时不断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中"画圆"一环节时,先请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在纸上画一个圆。有的学生徒手画,有的沿着圆形物体描一描,有的用圆规画。面对众多画法,学生各抒已见,最后一致认为用圆规画的方法既正确又方便。那么如何利用圆规画圆呢?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自学。学会用圆规画圆后,教师创设情景问:在操场上怎么画圆?生活中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这样的教学先放飞学生的思维,以学生的求异信息为基础,再延伸出新的信息,使学生的学生活动不断深入,思维水平不数飞跃,知识结构不断完善。
二、综合即时信息,调控教学活动
我们提倡"教学方案"向"教学预案"转变。备课中,尽管教师会预测学生的种种信息走向,并预备好种种不同的学习预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1、适时调整教学进度。一堂好的数学课不在于教案上的内容完成与否,而在于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训练。曾听过"笔算万以内的进位加法"一课,学完例题后一位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要从低位加起,能不能从高位加起?这个问题解决与否,会影响以后学生的计算。于是,老师果断放弃了原来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这位教师虽然没有完成预先的教学设想,但及时抓住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进度,这正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
2、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的一种教学依据,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100以内的数,教材第一课时安排认识100以内的整十数,第二课时安排整十数的加减。教学时,发现100以内的数92%的学生已经认识,68%的学生已经能计算整十数的加减,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内容,重组例题,可以把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合并为一课时的教学。
3、适时调整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所以老师有时不妨装糊涂,把机会留给学生。教学"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一课,提供资料:78〇87,老师说"都有7和8,所以中间填等号。"学生反对声一片,老师故意装糊涂说:"不对,那怎么比呢?"让学生来"教"老师,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同时在"教"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得到了提高。
三、利用错误信息,完善认知结构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的学习需要经过一个由不知到知的发现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已的数学现实。"因此在这发现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信息,这正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有效利用错误信息,巧妙点拨,让学生自已感悟错误所在,从而牢固建构知识体系。
例好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发现个位上不够减,正当大家齐心协力想办法时,有位小朋友提出:"老师,不够减干嘛不倒过来减呢?31-4,1-4不够减,那就4-1就够了呀!一下子把我给说愣住了。我想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好,还会影响以后多位数的计算。于是我就请学生说一说他的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用"欠"的思路表了计算过程:31-4,4-1=3。30-3=27。这样处理让学生既掌握了退位减法的一般方法,又多懂得了一种减法计算思路。
课堂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信息,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富有"动态生成性"、充满生命的活力。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课堂教学要努力达到的最高境界。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在课堂中善于捕捉、果断整合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信息,从而使数学课堂异彩纷呈,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捕捉有益信息,促进教学生成
1、倾听--理解信息。
在公开课之前,常听有经验的老师嘱咐开课老师: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听,听懂孩子们的每一句话。确实,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应用多种策略解决有关数学问题能力不断提高,有些生成老师可能也未曾预料到,这就需要教师学会认真倾听,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思考,理解每一个学习信息。如一年级下学期"小统计"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记录的办法统计。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创设动画情景,请小朋友数一数到达山顶的三种小动物猫、狗、兔的只数。由于没有学过随机统计的方法,所以当老师问统计结果时,答案五花八门。正当老师询问原因时,一个同学不服气地说:"老师,我又没有三只手!"多好的回答呀!言下之意:老师你要我们数的东西太多了,我两只手都用上,最多也只能数出两种小动物呀!其实孩子们已经用自已的话表达出了老师想要的答案。"我又没有三只手!"是多么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翻译"呀!
2、分析--整合信息
课堂上,存在着大量的学习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鉴别能力,根据知识结构的需要进行分析综合,从而选择、重组已有信息。例如在引导学生发现十几减9的差与被减数的变化规律时,老师按一定的顺序出示一组十几减9的算式,请学生先观察,再在小组里交流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有的发现被减数每次多1,差也每次多1;有的发现被减数都是两位数而差是一位数;有的发现差比被减数十几的几多1。这时教师就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學目标选择相关的信息指导自已的教学行为,从众多的信息中为学生指引思维的方向。
3、运用--创造新信息
善于运用经整合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产生最大的效益,并在运用时不断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中"画圆"一环节时,先请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在纸上画一个圆。有的学生徒手画,有的沿着圆形物体描一描,有的用圆规画。面对众多画法,学生各抒已见,最后一致认为用圆规画的方法既正确又方便。那么如何利用圆规画圆呢?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自学。学会用圆规画圆后,教师创设情景问:在操场上怎么画圆?生活中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这样的教学先放飞学生的思维,以学生的求异信息为基础,再延伸出新的信息,使学生的学生活动不断深入,思维水平不数飞跃,知识结构不断完善。
二、综合即时信息,调控教学活动
我们提倡"教学方案"向"教学预案"转变。备课中,尽管教师会预测学生的种种信息走向,并预备好种种不同的学习预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1、适时调整教学进度。一堂好的数学课不在于教案上的内容完成与否,而在于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训练。曾听过"笔算万以内的进位加法"一课,学完例题后一位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要从低位加起,能不能从高位加起?这个问题解决与否,会影响以后学生的计算。于是,老师果断放弃了原来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这位教师虽然没有完成预先的教学设想,但及时抓住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进度,这正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
2、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的一种教学依据,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100以内的数,教材第一课时安排认识100以内的整十数,第二课时安排整十数的加减。教学时,发现100以内的数92%的学生已经认识,68%的学生已经能计算整十数的加减,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内容,重组例题,可以把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合并为一课时的教学。
3、适时调整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所以老师有时不妨装糊涂,把机会留给学生。教学"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一课,提供资料:78〇87,老师说"都有7和8,所以中间填等号。"学生反对声一片,老师故意装糊涂说:"不对,那怎么比呢?"让学生来"教"老师,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同时在"教"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得到了提高。
三、利用错误信息,完善认知结构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的学习需要经过一个由不知到知的发现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已的数学现实。"因此在这发现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信息,这正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有效利用错误信息,巧妙点拨,让学生自已感悟错误所在,从而牢固建构知识体系。
例好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发现个位上不够减,正当大家齐心协力想办法时,有位小朋友提出:"老师,不够减干嘛不倒过来减呢?31-4,1-4不够减,那就4-1就够了呀!一下子把我给说愣住了。我想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好,还会影响以后多位数的计算。于是我就请学生说一说他的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用"欠"的思路表了计算过程:31-4,4-1=3。30-3=27。这样处理让学生既掌握了退位减法的一般方法,又多懂得了一种减法计算思路。
课堂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信息,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富有"动态生成性"、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