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科学精神是其他素养的认知基础,而逻辑思维能力则是科学精神的关键内容。如何培育?根据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我认为:应当采用议题式教学的这种活动型课程方式,遵循理论逻辑、认知逻辑与生活逻辑的三位一体模式,推行结构化策略(议题式教学任务主线要预设为“理解-应用-迁移”),设置好子议题。
一般来说,议题基本上是宏观的理论知识,只有经过教师的创造性设计,预设贴近生活、小切口的议题情境(子议题),才能使教学接地气,实现学生真懂真学真信真用。下面就以现有教材《经济生活》第十课第二框为例的尝试:我挑选了引发百姓日常生活重大转变之一的事件:垃圾分类,以此为话题打开,设置了三个子议题。
子议题(1):说说关于“垃圾”的那些事儿
议题情境与活动:由学生调查校园垃圾数量、去向和处理方式;查阅快餐盒生产过程消耗资源、污染数据以及抛弃后的污染数据。议题任务:了解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揭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统计分析班级一天的垃圾数量、种类、去向、影响,尤其是包装物的“生前死后”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引导学生正视减少污染和资源消耗的艱巨性,推动自觉实施垃圾分类处理。
子议题(2)全面落实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回收,会影响经济发展吗?
议题情境与活动:国外历史上强制垃圾分类的税收、收费、罚款措施对居民经济活动的影响;国内垃圾分类带动部分商品消费热点和部分消费的减少;海洋微塑料已经影响全球食品安全的资料。议题任务:辨析全面严格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是否会减少生活消费、企业投资生产,明晰科学处理垃圾是人民消费需求升级的要求。设计意图:培育学生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的意识。
子议题(3):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里的“软需求”出发,给“垃圾中转站或垃圾发电厂在附近要如何安放会更好”给政府发出建议。
议题情境与活动:某市因为垃圾填埋场容量在急剧减少,决定迅速在每个镇建设若干个垃圾中转站或某镇建设垃圾发电厂。消息传开后,邻避效应突显。学生借机开展一场“关于政府的建设决定是否影响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采访调查。议题任务:理解经济新常态的表现之一:“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广泛升级,新生的“软需求”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理解发展中人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设计意图:领会到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是社会普遍追求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
从理论逻辑看,三个子议题的设置,贯穿了“我国现在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与难题(民生问题)——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干知识线;从生活逻辑看,由近及远再到身边事,;从认知逻辑看,遵循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国家、个人两个层面)”的顺序,符合“理解 —— 内化——运用——迁移”的思维进阶过程。理论逻辑、认知逻辑与生活逻辑的三位一体模式,逻辑思维自始至终熔炼于教学活动,学生“会思考”、“会说话”,达成科学精神培养目标。
俗话说,读得懂,方能想得通,从而做得好。
如第十课涌现出了许多新概念,如: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新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实体经济等等,还要补充许多隐性的概念,如:新动能、虚拟经济、虚拟现实产业、企业家精神等等。我认为,应该实现抽象概念联旧法、知识内容逻辑化、思维过程可视化。实施过程中,通过思维训练,如发散思维、辐合思维等来锻炼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张力。改变学生答题表达时答案呈现简单的主干知识点状化或很简陋很笼统的两段式因果链。
非核心的新概念,采用联旧引新法,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启发出新概念,更重要的是还要把这些非核心的新概念建构到知识体系中,把与之相关的事物横向联系起来(发散思维),建立起知识链。如:关于经济改革,让学生从已知的消费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说起,模糊感受一下什么是经济结构(辐合思维),用比喻来使之显性化(好比月球车结构),使非核心新概念能“似曾相识有前缘”。
至于核心概念要有充分把握,如:五大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概念不仅要深挖本身的内涵、外延,还要延伸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呈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例,不仅要细致地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内涵),还需从微观(生产要素)、中观(产业层面)演绎了改革的内容(外延)。;
总之,实施议题式教学要遵循理论逻辑、认知逻辑与生活逻辑的三位一体模式,推行结构化策略,创造性地设置好子议题,“超凡脱俗”地建构知识体系,变成成长的智慧,为培育适应未来的劳动者做好终身铺垫。
一般来说,议题基本上是宏观的理论知识,只有经过教师的创造性设计,预设贴近生活、小切口的议题情境(子议题),才能使教学接地气,实现学生真懂真学真信真用。下面就以现有教材《经济生活》第十课第二框为例的尝试:我挑选了引发百姓日常生活重大转变之一的事件:垃圾分类,以此为话题打开,设置了三个子议题。
子议题(1):说说关于“垃圾”的那些事儿
议题情境与活动:由学生调查校园垃圾数量、去向和处理方式;查阅快餐盒生产过程消耗资源、污染数据以及抛弃后的污染数据。议题任务:了解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揭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统计分析班级一天的垃圾数量、种类、去向、影响,尤其是包装物的“生前死后”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引导学生正视减少污染和资源消耗的艱巨性,推动自觉实施垃圾分类处理。
子议题(2)全面落实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回收,会影响经济发展吗?
议题情境与活动:国外历史上强制垃圾分类的税收、收费、罚款措施对居民经济活动的影响;国内垃圾分类带动部分商品消费热点和部分消费的减少;海洋微塑料已经影响全球食品安全的资料。议题任务:辨析全面严格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是否会减少生活消费、企业投资生产,明晰科学处理垃圾是人民消费需求升级的要求。设计意图:培育学生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的意识。
子议题(3):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里的“软需求”出发,给“垃圾中转站或垃圾发电厂在附近要如何安放会更好”给政府发出建议。
议题情境与活动:某市因为垃圾填埋场容量在急剧减少,决定迅速在每个镇建设若干个垃圾中转站或某镇建设垃圾发电厂。消息传开后,邻避效应突显。学生借机开展一场“关于政府的建设决定是否影响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采访调查。议题任务:理解经济新常态的表现之一:“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广泛升级,新生的“软需求”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理解发展中人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设计意图:领会到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是社会普遍追求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
从理论逻辑看,三个子议题的设置,贯穿了“我国现在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与难题(民生问题)——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干知识线;从生活逻辑看,由近及远再到身边事,;从认知逻辑看,遵循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国家、个人两个层面)”的顺序,符合“理解 —— 内化——运用——迁移”的思维进阶过程。理论逻辑、认知逻辑与生活逻辑的三位一体模式,逻辑思维自始至终熔炼于教学活动,学生“会思考”、“会说话”,达成科学精神培养目标。
俗话说,读得懂,方能想得通,从而做得好。
如第十课涌现出了许多新概念,如: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新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实体经济等等,还要补充许多隐性的概念,如:新动能、虚拟经济、虚拟现实产业、企业家精神等等。我认为,应该实现抽象概念联旧法、知识内容逻辑化、思维过程可视化。实施过程中,通过思维训练,如发散思维、辐合思维等来锻炼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张力。改变学生答题表达时答案呈现简单的主干知识点状化或很简陋很笼统的两段式因果链。
非核心的新概念,采用联旧引新法,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启发出新概念,更重要的是还要把这些非核心的新概念建构到知识体系中,把与之相关的事物横向联系起来(发散思维),建立起知识链。如:关于经济改革,让学生从已知的消费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说起,模糊感受一下什么是经济结构(辐合思维),用比喻来使之显性化(好比月球车结构),使非核心新概念能“似曾相识有前缘”。
至于核心概念要有充分把握,如:五大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概念不仅要深挖本身的内涵、外延,还要延伸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呈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例,不仅要细致地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内涵),还需从微观(生产要素)、中观(产业层面)演绎了改革的内容(外延)。;
总之,实施议题式教学要遵循理论逻辑、认知逻辑与生活逻辑的三位一体模式,推行结构化策略,创造性地设置好子议题,“超凡脱俗”地建构知识体系,变成成长的智慧,为培育适应未来的劳动者做好终身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