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帮助高职学生尽快就业,对高职院校的发展、社会的安全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就业竞争力的内涵谈起,分析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些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和建议,以期对高职院校就业部门及学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就业;竞争力
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认为,它涉及到专业设置脱节、课程体系不符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手段陈旧老套、学生素质不高等各方面因素
一、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目前,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概念表述没有一个标准的解释。赵志川在《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中认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也有人认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根据各种要素对学生就业是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可归结三个方面的竞争力,即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
本文认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高职学生通过对知识、技能与能力的有机协调与整合,在就业市场上形成的战胜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岗位的能力,也就是能全面满足社会和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能力。
二、高职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随着1999年全国高校扩大招生政策的深入,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报道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同样的困难,分析高职学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干扰,也有大学生个人能力不强、专业水平不高的原因。
加之毕业生的人数众多,社会能提供的工作岗位又有限,出现了社会需要与社会供给上的结构性过剩现象,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有很多公司企业找不到急需的人才,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面是企业找不到需要的人才,这种矛盾现象的出现反映出整个大学教育部分脱离了现实的需要,出现高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自我定位不准,期望过高
高职学生的绝大多数出身于普通百姓家庭,没有家庭背景,缺少良好的社会关系,前期的教育投入致使家长和学生都希望毕业后快速得到的回报,对工资、福利等报酬型条件期望值过高,严重超出了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条件,期望值与现实之间出现了矛盾,导致学生自我认识模糊,定位不准,过高或过低的估计自己。
2、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有些高职院校为了争取生源,降低办学成本,跟风开设专业,部分专业与市场严重脱节,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学生未毕业先失业”状况。
在批量人才培养的机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专业特色,没有个性特点,易于被他人替代,缺乏就业核心竞争力。
在就业指导上着重强调面子工程,没有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部分高职院校把就业指导理解为组织几场招聘会,发布几个招聘信息,没有真正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素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等就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
3、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不强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部分高职大学毕业生在学校没有学到和掌握用人单位提供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工作需要,专业能力的缺乏使他们在就业时缺乏起码的就业竞争力。
综合素养不强也是制约学生就业的一个方面,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责任心不强、不能吃苦耐劳、好大喜功、缺乏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能力等问题,这使相当部分的高职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
4、校企合作模式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重要表现,高职学校教育只有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才能给学生提供更贴近一线的工作实习实践机会。
但是我们看到,部分高职院校缺乏校企合作,或者虽有合作协议也只限于形式与表面,没有真正深层次的合作,这就很容易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企业的需要。
实际上,学校和企业都希望有深入交流和合作,一方面有益于为企业减少培训成本,另一方面有益于学校教育,双赢机制的建立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企业找寻合适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多渠道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是校企共同努力的方向。
高职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遇到许多困难,解决途径多种多样,要靠各种手段齐头并用,但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只有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缓解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社会方面
1 提供机会
虽然很多企业能够非常积极的与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岗位,这在校企合作中也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我们应该注意到,事实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很多企业之所以接受高职学生在本单位顶岗实习,仅仅是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在管理过程中并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或发展机会。所以在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企业需要做的是把学生当作是自己的正式员工,当作企业组织的一员,让他们像其他普通员工一样参加企业培训,参加企业组织决策,对于真正有能力的实习生,在合适时机给予他们合适的管理岗位。
这样可以收到双赢的效果,对学生当然是得到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对企业 不仅自己的劳动力成本较低,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带来的效益最大化。 2 改变观念
许多用人单位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本科学历成为其招聘员工的底线。选人唯毕业院校、唯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的浪费。
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简单的文字处理等,这就给低学历者就业无形中设置了一道障碍。所以对企业来说应该摒弃这种不科学观念,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制,根据自身的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等制定合理的选人标准,确保人员招聘的质与量。
做到既不浪费人才,又重视人才的长期使用。同时在其人才发展战略中,也应当避免对高职学生的成见,给予所有员工同等的发展机会,真正做到唯才是举,这样也可以让低学历员工丢掉思想包袱,尽可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企业。
四、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一)学生方面
1、转变就业观念,到更适合的岗位就业
高职学生要正确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势,提高把握就业机会的能力,避免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中百分之七八十来自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一线迫切需要服务于农村生产的实用型人才,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技术型人才,推动农村生产力全面发展的管理型人才,从农村中来,到基层中去,成为高职毕业生的时代选择,也符合国家大力倡导的新的就业增长点。
在就业环境不是很理想的条件下,学生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从事灵活就业,更可以响应国家号召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更多大学生就业。归根到底就是要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机会。
2.强化职业技能,培养专业素养
高职毕业生应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职业技能,考取相应证书。培养踏实、认真、高效的工作态度,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水平。
据调查,高职学生缺少奉献精神,不安心工作,跳槽频繁,不辞而别的现象越来越多。当前无论是生产、管理或服务第一线,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工作岗位越来越需要团队合作和沟通,这是胜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视。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努力针对市场需求,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3.根据实际,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高职学生在了解自己职业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和技能水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选择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长远目标,然后通过目标分解,分化为符合阶段目标要求的中期、短期目标并能围绕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设计路线、安排教育培训,及时反省、修正规划目标并调整行动方案。
(二)学校方面
作为教育的另一主体,学校也应转变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着力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1、提升高职大学生的生源质量
在连续扩招的大背景下,高职招生的分数越来越低,相对于本科院校,生源质量上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考入高职的学生对自我认知不足,个性鲜明,团队意识弱,自由散漫,在接受专业知识和理解程度上有一定的困难。另外,有些高职学生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不高,没有职业认同感,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宣传,使真正想学技术的优秀学生进入职业人队伍中来。
2、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够用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对理论的要求要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挑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突出知识形态的技术应用。实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考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
3、加大社会实践力度
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特色,对教学计划做出调整,切实从专业发展角度出发,开展时间灵活、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并在实践中,找到自我价值与兴趣、技能之间的联结点,不断改造自我,修正职业生涯规划,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进一步细化自己的职业定位,为就业做好准备。
五、结语
高职学生的就业是一个关系学生个人前途命运和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才能在竞争激励的就业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一要靠学生自身的不懈努力,二要靠学校的紧密配合,譬如开设更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深层次的开展校企合作等。
【参考文献】
[1]楼锡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5(07)
[2]赵志川.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4)
【关键词】高职;就业;竞争力
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认为,它涉及到专业设置脱节、课程体系不符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手段陈旧老套、学生素质不高等各方面因素
一、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目前,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概念表述没有一个标准的解释。赵志川在《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中认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也有人认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根据各种要素对学生就业是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可归结三个方面的竞争力,即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
本文认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高职学生通过对知识、技能与能力的有机协调与整合,在就业市场上形成的战胜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岗位的能力,也就是能全面满足社会和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能力。
二、高职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随着1999年全国高校扩大招生政策的深入,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报道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同样的困难,分析高职学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干扰,也有大学生个人能力不强、专业水平不高的原因。
加之毕业生的人数众多,社会能提供的工作岗位又有限,出现了社会需要与社会供给上的结构性过剩现象,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有很多公司企业找不到急需的人才,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面是企业找不到需要的人才,这种矛盾现象的出现反映出整个大学教育部分脱离了现实的需要,出现高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自我定位不准,期望过高
高职学生的绝大多数出身于普通百姓家庭,没有家庭背景,缺少良好的社会关系,前期的教育投入致使家长和学生都希望毕业后快速得到的回报,对工资、福利等报酬型条件期望值过高,严重超出了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条件,期望值与现实之间出现了矛盾,导致学生自我认识模糊,定位不准,过高或过低的估计自己。
2、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有些高职院校为了争取生源,降低办学成本,跟风开设专业,部分专业与市场严重脱节,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学生未毕业先失业”状况。
在批量人才培养的机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专业特色,没有个性特点,易于被他人替代,缺乏就业核心竞争力。
在就业指导上着重强调面子工程,没有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部分高职院校把就业指导理解为组织几场招聘会,发布几个招聘信息,没有真正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素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等就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
3、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不强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部分高职大学毕业生在学校没有学到和掌握用人单位提供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工作需要,专业能力的缺乏使他们在就业时缺乏起码的就业竞争力。
综合素养不强也是制约学生就业的一个方面,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责任心不强、不能吃苦耐劳、好大喜功、缺乏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能力等问题,这使相当部分的高职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
4、校企合作模式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重要表现,高职学校教育只有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才能给学生提供更贴近一线的工作实习实践机会。
但是我们看到,部分高职院校缺乏校企合作,或者虽有合作协议也只限于形式与表面,没有真正深层次的合作,这就很容易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企业的需要。
实际上,学校和企业都希望有深入交流和合作,一方面有益于为企业减少培训成本,另一方面有益于学校教育,双赢机制的建立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企业找寻合适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多渠道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是校企共同努力的方向。
高职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遇到许多困难,解决途径多种多样,要靠各种手段齐头并用,但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只有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缓解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社会方面
1 提供机会
虽然很多企业能够非常积极的与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岗位,这在校企合作中也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我们应该注意到,事实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很多企业之所以接受高职学生在本单位顶岗实习,仅仅是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在管理过程中并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或发展机会。所以在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企业需要做的是把学生当作是自己的正式员工,当作企业组织的一员,让他们像其他普通员工一样参加企业培训,参加企业组织决策,对于真正有能力的实习生,在合适时机给予他们合适的管理岗位。
这样可以收到双赢的效果,对学生当然是得到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对企业 不仅自己的劳动力成本较低,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带来的效益最大化。 2 改变观念
许多用人单位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本科学历成为其招聘员工的底线。选人唯毕业院校、唯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的浪费。
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简单的文字处理等,这就给低学历者就业无形中设置了一道障碍。所以对企业来说应该摒弃这种不科学观念,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制,根据自身的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等制定合理的选人标准,确保人员招聘的质与量。
做到既不浪费人才,又重视人才的长期使用。同时在其人才发展战略中,也应当避免对高职学生的成见,给予所有员工同等的发展机会,真正做到唯才是举,这样也可以让低学历员工丢掉思想包袱,尽可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企业。
四、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一)学生方面
1、转变就业观念,到更适合的岗位就业
高职学生要正确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势,提高把握就业机会的能力,避免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中百分之七八十来自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一线迫切需要服务于农村生产的实用型人才,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技术型人才,推动农村生产力全面发展的管理型人才,从农村中来,到基层中去,成为高职毕业生的时代选择,也符合国家大力倡导的新的就业增长点。
在就业环境不是很理想的条件下,学生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从事灵活就业,更可以响应国家号召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更多大学生就业。归根到底就是要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机会。
2.强化职业技能,培养专业素养
高职毕业生应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职业技能,考取相应证书。培养踏实、认真、高效的工作态度,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水平。
据调查,高职学生缺少奉献精神,不安心工作,跳槽频繁,不辞而别的现象越来越多。当前无论是生产、管理或服务第一线,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工作岗位越来越需要团队合作和沟通,这是胜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视。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努力针对市场需求,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3.根据实际,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高职学生在了解自己职业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和技能水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选择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长远目标,然后通过目标分解,分化为符合阶段目标要求的中期、短期目标并能围绕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设计路线、安排教育培训,及时反省、修正规划目标并调整行动方案。
(二)学校方面
作为教育的另一主体,学校也应转变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着力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1、提升高职大学生的生源质量
在连续扩招的大背景下,高职招生的分数越来越低,相对于本科院校,生源质量上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考入高职的学生对自我认知不足,个性鲜明,团队意识弱,自由散漫,在接受专业知识和理解程度上有一定的困难。另外,有些高职学生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不高,没有职业认同感,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宣传,使真正想学技术的优秀学生进入职业人队伍中来。
2、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够用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对理论的要求要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挑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突出知识形态的技术应用。实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考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
3、加大社会实践力度
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特色,对教学计划做出调整,切实从专业发展角度出发,开展时间灵活、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并在实践中,找到自我价值与兴趣、技能之间的联结点,不断改造自我,修正职业生涯规划,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进一步细化自己的职业定位,为就业做好准备。
五、结语
高职学生的就业是一个关系学生个人前途命运和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才能在竞争激励的就业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一要靠学生自身的不懈努力,二要靠学校的紧密配合,譬如开设更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深层次的开展校企合作等。
【参考文献】
[1]楼锡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5(07)
[2]赵志川.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