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如人类的翅膀一样,永远比知识更加重要。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想象的元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不可忽视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提升。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中,很多的时候,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是因为防止学生在想象过程中,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而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很多教师在课堂中有意避开“想象”这一本该在课堂上闪光的“关键词”,或者蜻蜓点水式地走走过场。
其实,笔者以为,学生想象的有效培养,会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阵清风。对阅读教学效度不断提高起着很大的作用。究竟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想象”这一元素呢?笔者略有体会。
一、在课文插图上想象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几乎每一课除了文本之外,还有生动形象的插图。这些插图与文本和谐统一,是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好的资源。但是,很遗憾的是,很多的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舍“本”求“网”,耗费了很多的精力在网络里搜素相关插图和视频资料,配上一段段音乐,设置各种各样的动作方式,制作出精美的教学课件。总以为这样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根据课件呈现的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其实,这些画面的呈现有的时候,未必能给课堂带去正能量,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学习。笔者以为,与其设计这样低效的教学课件,不如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配合探究插图在助推课堂教学效度提高的方法。笔者以为,用课文中的插图为学生展开想象设置背景,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话文本,更好地对话文本主人公,更好地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春笋》一课的时候,我一边出示“春笋图”一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春姑娘来了,她唤醒了春笋姑娘。大家看看,它们欢笑着,正在慢慢长高!它们一边生长,一边在欣赏美丽的春天呢!它们在欣赏什么呢?”于是,学生结合画面展开想象:有的说,看到快乐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有的说看到了小草长了出来,也在欣赏美丽的春天呢!还有的说看到大树变绿了,更好看了……它们还听到了什么呢?学生继续想象:听到了小鸟快乐的叫声,听到了小蜜蜂在嗡嗡嗡地叫着,还听到了同学们在唱歌……这样一来,原本“空白”的插图画面在学生眼中就成了生动活泼的场景。
二、在文本空白处想象
翻开学生的习作,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描写事物的时候,在记叙事情的时候,总是平平淡淡,始终缺少让读者眼前一亮的点睛之笔。出现这一现象,除了因为学生没有细心观察之外,缺乏想象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其实在编进教材的时候,很多已经被进行了修改或者删减。这是缘于作者构思的安排,缘于编者对教材版面的设计和处理。很多的时候,这些被删减或者修改的部分,便形成了教材文本中的空白。
很多的老师喜欢在教学中读写结合,利用这些空白进行课堂练笔。笔者仔细思考,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书写速度,没有一定的构思能力,在课堂上完成这样的练笔任务,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利用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这是完全可以高效完成的。
例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中,学生读到“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一句的时候,引导学生想象:肖邦是怎么样努力的?学生有的说:“当别人再公园散步的时候,肖邦依旧在幽暗的房间里作曲弹琴。”有的说:“当别人在饭店吃饭,在剧场看电影的时候,肖邦却一点时间也舍不得浪费,因为他要作曲,他要弹琴。”……
三、在课文结尾后想象
文本的空白往往会让读者意犹未尽,尤其是文本的结尾。无论一篇课文长与短,总会有个结尾,这是文本完的地方。但是,文章真的完了,那是最令人遗憾的结尾。因此,笔者以为:任何一篇文本的最佳境界,不应该给读者留下完美的“句号”,应该给学生带去可以展开想象翅膀的“省略号”。因此,教师须要有效挖掘文本资源,让文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成为激发想象的资源,助推学生想象能力的提升。这样一来,虽然文本已经结尾,但是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并不会暂停,他们会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对文本的后续进行合理的想象,笔者以为:这便是阅读教学效度模块的标杆。
例如在教学《梦圆飞天》一文的时候,学生在与文本进行了深度对话,沉浸在神舟五号飞船成功飞向太空,实现中华儿女的飞天梦想的时候,课文戛然而止。可以想象:此刻的学生依旧会沉浸在兴奋与激动的氛围中,他们的兴奋与激动一时间还不会消失。此刻,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就在酒泉为卫星发射中心,如果你就在电视机前,跟爸爸妈妈一起观看卫星发射,如果你就是航天员杨利伟的孩子,如果让你写一封信给杨利伟叔叔……你打算怎么写?怎么说?这一来,学生便会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且链接自己的生活所见,所闻,所感受的画面,展开想象,于是,一幅幅生动的场景便闪现出来了。这便是“于文本结尾处听惊雷”的绝妙境界。
总之,笔者以为,只要在课堂上,善于抓住文本中利于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点,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想象,这样就能够不断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将阅读教学推向广度和深度,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更多的滋养。
其实,笔者以为,学生想象的有效培养,会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阵清风。对阅读教学效度不断提高起着很大的作用。究竟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想象”这一元素呢?笔者略有体会。
一、在课文插图上想象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几乎每一课除了文本之外,还有生动形象的插图。这些插图与文本和谐统一,是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好的资源。但是,很遗憾的是,很多的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舍“本”求“网”,耗费了很多的精力在网络里搜素相关插图和视频资料,配上一段段音乐,设置各种各样的动作方式,制作出精美的教学课件。总以为这样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根据课件呈现的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其实,这些画面的呈现有的时候,未必能给课堂带去正能量,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学习。笔者以为,与其设计这样低效的教学课件,不如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配合探究插图在助推课堂教学效度提高的方法。笔者以为,用课文中的插图为学生展开想象设置背景,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话文本,更好地对话文本主人公,更好地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春笋》一课的时候,我一边出示“春笋图”一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春姑娘来了,她唤醒了春笋姑娘。大家看看,它们欢笑着,正在慢慢长高!它们一边生长,一边在欣赏美丽的春天呢!它们在欣赏什么呢?”于是,学生结合画面展开想象:有的说,看到快乐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有的说看到了小草长了出来,也在欣赏美丽的春天呢!还有的说看到大树变绿了,更好看了……它们还听到了什么呢?学生继续想象:听到了小鸟快乐的叫声,听到了小蜜蜂在嗡嗡嗡地叫着,还听到了同学们在唱歌……这样一来,原本“空白”的插图画面在学生眼中就成了生动活泼的场景。
二、在文本空白处想象
翻开学生的习作,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描写事物的时候,在记叙事情的时候,总是平平淡淡,始终缺少让读者眼前一亮的点睛之笔。出现这一现象,除了因为学生没有细心观察之外,缺乏想象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其实在编进教材的时候,很多已经被进行了修改或者删减。这是缘于作者构思的安排,缘于编者对教材版面的设计和处理。很多的时候,这些被删减或者修改的部分,便形成了教材文本中的空白。
很多的老师喜欢在教学中读写结合,利用这些空白进行课堂练笔。笔者仔细思考,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书写速度,没有一定的构思能力,在课堂上完成这样的练笔任务,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利用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这是完全可以高效完成的。
例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中,学生读到“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一句的时候,引导学生想象:肖邦是怎么样努力的?学生有的说:“当别人再公园散步的时候,肖邦依旧在幽暗的房间里作曲弹琴。”有的说:“当别人在饭店吃饭,在剧场看电影的时候,肖邦却一点时间也舍不得浪费,因为他要作曲,他要弹琴。”……
三、在课文结尾后想象
文本的空白往往会让读者意犹未尽,尤其是文本的结尾。无论一篇课文长与短,总会有个结尾,这是文本完的地方。但是,文章真的完了,那是最令人遗憾的结尾。因此,笔者以为:任何一篇文本的最佳境界,不应该给读者留下完美的“句号”,应该给学生带去可以展开想象翅膀的“省略号”。因此,教师须要有效挖掘文本资源,让文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成为激发想象的资源,助推学生想象能力的提升。这样一来,虽然文本已经结尾,但是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并不会暂停,他们会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对文本的后续进行合理的想象,笔者以为:这便是阅读教学效度模块的标杆。
例如在教学《梦圆飞天》一文的时候,学生在与文本进行了深度对话,沉浸在神舟五号飞船成功飞向太空,实现中华儿女的飞天梦想的时候,课文戛然而止。可以想象:此刻的学生依旧会沉浸在兴奋与激动的氛围中,他们的兴奋与激动一时间还不会消失。此刻,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就在酒泉为卫星发射中心,如果你就在电视机前,跟爸爸妈妈一起观看卫星发射,如果你就是航天员杨利伟的孩子,如果让你写一封信给杨利伟叔叔……你打算怎么写?怎么说?这一来,学生便会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且链接自己的生活所见,所闻,所感受的画面,展开想象,于是,一幅幅生动的场景便闪现出来了。这便是“于文本结尾处听惊雷”的绝妙境界。
总之,笔者以为,只要在课堂上,善于抓住文本中利于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点,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想象,这样就能够不断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将阅读教学推向广度和深度,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更多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