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方法,就要从培养学生“问”开始。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用心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敢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趣;讲究一定的策略,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关键字:发现并提出问题 营造氛围 设计活动 策略指导
《數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的教师,我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学习、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时,也感受到了培养学生“问”得能力的重要。学生能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对数学知识的认真思考的表现,是数学思维的外在表现,更是学生数学学习在需求的一种彰显。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方法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用心营造学生敢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宽松氛围
1、与学生建立平等、亲切的关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学中,创设师生间平等、轻松、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人。
2、用激励、赞许的态度鼓励学生提问
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有些同学的问题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教师也应该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就敢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了。
二、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学习活动
1、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
创设学生喜爱的问题情境,通过他们自己的猜想发现并提出的问题,继而发现并学习新知,孩子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对学习新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一年级学习认识方位《前后》一课,我就考虑到学生年龄小,对童话故事感兴趣的特点,设计了“龟兔赛跑”的情境引导学生猜想结果,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认识前、后,运用前、后进行判断、描述位置关系;并在童话故事“龟兔赛跑新传”中引导学生继续猜想、发现、提出问题,体会生活中的变通思想和前后的位置关系是相对,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仅巩固、提升了本课的知识,而且还进行了思想教育。学生这一节在“龟兔赛跑”情境的牵引下乐此不疲,兴致盎然,不断地发现、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效果颇好。
2、引导学生结合熟悉的生活经验发现、提出数学问题。
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学生身边的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如教学二年级《2的乘法口诀》一课时,老师就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摆筷子入手,让学生用彩笔当筷子摆一摆,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孩子有经验再结合情境提出了就提出了一些和2有关的数学问题。像这样,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经验中,自然地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3、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
低年级的数学教材,贴近学生直观思维的的图画、情境较多,十分形象具体,有的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诱发他们在摆弄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如,一年级的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时,引导学生认识了长方体之后,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认识其它三种形体。学生提出了关于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面、形及区别等问题。可见,在“动”的激情中,学生的思维也更加容易被激活。
三、策略指导,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1、从课题切入,培养提问能力
课题一般都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中心,学习主要内容,学习重点的集中体现。学生抓住课题提问的过程,是诱发学生学习内在需求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
如:二年级教学《认识角》一课时,结合新课的导入板书出课题后,教师面带微笑亲切地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呀?学生思考片刻后说:“角是什么样的?”、“角有名称吗?”、“角有大小吗?”、“角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继而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高,对角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了。
2、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都有助于他们在面对实际情境时,主动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些买文具、分糖果,学生字等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课堂上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谁和谁一样多?”……使学生感到“问题”就存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无形中就拉进了数学问题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3、引领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发现、提出数学问题。
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时,可以设计:鸭子24只、小猫8只、白鹅4只、小鸡12只。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进行选择,提出相关的“倍”的问题,学生提出了许多有关“倍”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提出加、减法一步、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虽然有些问题学生用现有知识不能解决,但培养了学生收集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总之,“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新课标中着重提出的,是值得我们数学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思考、探讨的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尝试。
关键字:发现并提出问题 营造氛围 设计活动 策略指导
《數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的教师,我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学习、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时,也感受到了培养学生“问”得能力的重要。学生能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对数学知识的认真思考的表现,是数学思维的外在表现,更是学生数学学习在需求的一种彰显。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方法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用心营造学生敢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宽松氛围
1、与学生建立平等、亲切的关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学中,创设师生间平等、轻松、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人。
2、用激励、赞许的态度鼓励学生提问
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有些同学的问题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教师也应该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就敢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了。
二、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学习活动
1、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
创设学生喜爱的问题情境,通过他们自己的猜想发现并提出的问题,继而发现并学习新知,孩子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对学习新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一年级学习认识方位《前后》一课,我就考虑到学生年龄小,对童话故事感兴趣的特点,设计了“龟兔赛跑”的情境引导学生猜想结果,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认识前、后,运用前、后进行判断、描述位置关系;并在童话故事“龟兔赛跑新传”中引导学生继续猜想、发现、提出问题,体会生活中的变通思想和前后的位置关系是相对,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仅巩固、提升了本课的知识,而且还进行了思想教育。学生这一节在“龟兔赛跑”情境的牵引下乐此不疲,兴致盎然,不断地发现、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效果颇好。
2、引导学生结合熟悉的生活经验发现、提出数学问题。
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学生身边的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如教学二年级《2的乘法口诀》一课时,老师就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摆筷子入手,让学生用彩笔当筷子摆一摆,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孩子有经验再结合情境提出了就提出了一些和2有关的数学问题。像这样,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经验中,自然地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3、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
低年级的数学教材,贴近学生直观思维的的图画、情境较多,十分形象具体,有的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诱发他们在摆弄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如,一年级的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时,引导学生认识了长方体之后,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认识其它三种形体。学生提出了关于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面、形及区别等问题。可见,在“动”的激情中,学生的思维也更加容易被激活。
三、策略指导,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1、从课题切入,培养提问能力
课题一般都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中心,学习主要内容,学习重点的集中体现。学生抓住课题提问的过程,是诱发学生学习内在需求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
如:二年级教学《认识角》一课时,结合新课的导入板书出课题后,教师面带微笑亲切地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呀?学生思考片刻后说:“角是什么样的?”、“角有名称吗?”、“角有大小吗?”、“角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继而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高,对角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了。
2、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都有助于他们在面对实际情境时,主动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些买文具、分糖果,学生字等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课堂上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谁和谁一样多?”……使学生感到“问题”就存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无形中就拉进了数学问题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3、引领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发现、提出数学问题。
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时,可以设计:鸭子24只、小猫8只、白鹅4只、小鸡12只。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进行选择,提出相关的“倍”的问题,学生提出了许多有关“倍”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提出加、减法一步、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虽然有些问题学生用现有知识不能解决,但培养了学生收集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总之,“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新课标中着重提出的,是值得我们数学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思考、探讨的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