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的创新实践和发展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un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人类文明史上,自古以来就有“习惯养成”的教育主张。20世纪,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其一生教育改革探索中,把这一主张创造性地转化并发展成了比较完整、系统,具有中国特色、富有科学内涵的“养成良好习惯”现代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堪称是一种“中国教育学”的理论和话语,为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提供了宝贵借鉴。新时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的国家教育等事业远景目标,进一步彰显了“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在当今深化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实践中,要着力推进“养成良好习惯”教育目的和价值、教育目标和内容、教育路径和形态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叶圣陶;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
  作者简介
  任苏民,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江苏省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所务委员、研究室主任
  在人類文明史上,自古以来就有“习惯养成”的教育主张。20世纪,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其一生教育改革探索中,把这一主张创造性地转化并发展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富有科学内涵的“养成良好习惯”现代教育思想。
  翻开叶圣陶教育著作,从“五四”时期发表的《小学教育的改造》提出使学生养成现代人的“种种品德和习惯”[1],到改革开放初期撰写的《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指出要从德智体等各方面“使学生养成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2],关于“养成良好习惯”,几乎在他所有重要的教育和教学专论、文章、讲话、书信中都有论述。将这大量论述作为一个历史生成而又具有内在逻辑的整体系统来解读,就会发现,叶圣陶“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涉及了中国现代教育的目的和价值、本质和主体、目标和内容、范式和方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范畴、概念、要义,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构建了一种“养成良好习惯”的“中国教育学”理论和话语。
  作为一种“中国教育学”的理论和话语,叶圣陶“养成良好习惯”现代教育思想,为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借鉴与智慧启迪,在广大教育工作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笔者在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有关课题过程中,结合素质教育兴起和推进中的现实问题,认真研究“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并组织叶圣陶母校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和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等一大批中小学校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实践探索。其理论成果《论“养成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叶圣陶德育思想研究》《中国道德教育:发展趋势与体系创新》等论文在《教育研究》等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其教育实效在学生素质提高和学校文明建设中见证。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变革。新时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更加凸显了“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的重要现实意义,并且为这一教育思想的创新实践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正是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不断增强的思想自觉和文化自信,使笔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一方面,结合当代中国和世界教育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寻求新的理论突破;另一方面,组织本土更多中小学校以及幼儿园进行新的实践探索,努力推动新时代“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在落实立德树人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发展。
  一、“养成良好习惯”教育目的和价值
  的创新
  “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的创新实践和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把这一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全新的时代背景和视野下,与立德树人这一新时代教育使命紧密联系起来,使之实现教育目的和价值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不久,他进一步指出:“《礼记·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4]在立德树人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基本要求,高度重视养成教育。他指出:“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5]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养成教育尤其重要。“养小德才能成大德”,要“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6]。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从人生与教育的起点抓起,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自觉养成中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因此,“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实践,可以说为新时代遵循教育规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现实途径;而落实立德树人,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正是新时代“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实践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所在。
  近年来,不少学校探索“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的创新实践,一个最显著的共同点,就在于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自觉地赋予其思想实践以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和本质内涵,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从小做起,在自己的行为里,从而也在自己的内心里,播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使其萌芽生长,通过自觉地持之以恒地实践,逐步在思想品德及其他各方面养成良好习惯,为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厚植根基。
  二、“养成良好习惯”教育目标和内容
  的创新
  “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的创新实践和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发展素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促进学生以德为本,全面发展”。[7]这一重要论述启示我们,新时代“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实践,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构建之中,创新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目标和内容。
  正是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在“小学生好习惯养成的实践探索”这项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中,对教育目标和内容作了如此设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立足基础,把握精要,针对当代学生成长与教育中的现实问题,构建涵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贯穿小学六个年级螺旋上升的“养成良好习惯”教育目标和内容:一是道德好习惯,包括爱国、诚信、友善等;二是学习好习惯,包括好学、善思、探究等;三是健康好习惯,包括卫生、锻炼、乐观等;四是审美好习惯,包括尚美、鉴赏、表现等;五是劳动好习惯,包括自理、勤劳、创造等。上述每一方面基本的良好习惯,都是体现新时代要求与优秀传统文化和个体健康发展需要的,相对稳定的正确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有机统一,都各包含了若干项具体的习惯养成内容,并且要求与各年级学生特点和教育内容相结合,与各校实际相结合,细化为多套各具特色、切实可行的“养成良好习惯”教育目标和内容。当然,这些还只是初步的设计,“养成良好习惯”教育目标和内容需要在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具体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发展。
  三、“养成良好习惯”教育路径和形态
  的创新
  “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的创新实践和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广大学校、教师丰富多彩的教育创新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实现教育路径和形态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8]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一重要论述启示我们,新时代“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实践,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密切结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管理改革,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之中,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及其家长的养成教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探索“养成良好习惯”,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新路径、新形态。
  正是基于这样的自觉,我们以理论研究创新为引领,组织中小学探索实践“三结合”的“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新路径。一是以道德與法治课或思想政治课为核心,整合其他课程以及课外相关资源实施的好习惯养成主题教育;二是学科教学各单元实施的好习惯养成综合学习;三是渗透学生一日生活、家校合作实施的好习惯养成自我修炼。将这三类课程结合起来,构成中小学“养成良好习惯”教育实践创新系统。例如昆山玉峰实验学校,从学校课程、环境、网络以及家庭和社区全方位开发教育资源,初步构建聚焦好习惯养成目标,开展好习惯主题活动,并且将教育内容和要求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课程学习、校外实践的“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新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该校所属信义小学,还充分利用悦丰岛有机农场的校本资源,开发富有特色的田园劳动课程,弘扬优秀农耕文化,综合培养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良好习惯,探索创建了“养成良好习惯”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我们以专项课题实施为抓手,组织幼儿园探索实践园本化的“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新形态。有的秉持“养成良好习惯”本于生命自然、走向人化自然的“绿色教育”理念,构建以绿色家园、绿色目标、绿色活动等为要素的绿色生长课程;有的从“养成良好习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相通中,构建以“家乡之灯”“水乡之桥”“戏乡之昆曲”等为主题的人文熏陶课程;有的将家乡传统美德融进“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构建培养幼儿孝敬父母、文明礼貌、勤劳节俭、友善互助等良好习惯的美德修身课程;有的以富有童趣的沙艺游戏为切入点,构建培养幼儿热爱劳动、追求创新、合作共享、保护环境等良好习惯的创意劳作课程。将这些探索综合起来,形成幼儿园“养成良好习惯”教育实践创新图谱。
  新时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9]的国家教育等事业远景目标,进一步彰显了“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的创新实践和发展,必将有助于推动广大中小学校以及幼儿园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而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2]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第十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7,264.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4).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
  [6]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31(2).
  [7][8]吴昌,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5).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11).
  责任编辑︱孙格格
其他文献
近些年,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在教师培训中开展国际比较教育課程,但事实证明,在教师培训项目中与之相关的课程却很少。近日,一项研究以美国北园大学为例,通过对14位教师进行访谈,调查他们对于国际比较教育课程的态度。所有参与访谈的教师均认为在培训中加入国际比较教育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第一,国际比较教育课程有助于让教师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有一个总体的系统认识,包括对不同的教育文化、教育理念、教育哲学、教学方法等。
在“家校社三方协同”的育人体系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分别以不同形式占据了孩子的生活,形成一个系统、完备的时空体系。学校是教育主阵地,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社会是谋生大环境,无论哪方面教育出现盲点,都将使教育出现时空断裂。因此,构建“家校社三方协同”的德育体系,有利于实现教育时空闭环,实现德育效果的最大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在家校社三方协同的育人体
将党史学习与思政课本剧有机结合,寓史于剧,实现思政人物从“跃然纸上”到“跃然台上”,再到“跃然心上”,于“有声”“有色”“有形”中“润物”,党史学习教育才会更生动、更入心、更落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中学开展党史主题思政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探索将党史主题思政课与课本剧相结合,将党史学习教育以舞台活动形式立
重庆市荣昌区安富中心小学坐落于素有“烧酒房”和“西部陶都”之美称的安富镇,由进步人士杨曾吾先生1923年创办,多年来,一代代“安小人”不断探索,经过近百年的风雨洗礼,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安富小学近几十年来一直把学习雷锋精神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秉承“用雷锋精神育人”的办学理念,积极营造“学雷锋 做传人”的育人氛围,形成了“三个阵地、四种精神、五项活动”的学雷锋德育育人模式。  一、学习雷锋精神
可以说,“分享观点”中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在理解、分析与综合比较别人的观点后,学会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性的判断,并且要有理有据地加以陈述。  批判性思维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教育界都普遍受到重视,并且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自杜威于1910年倡导“反省性思维”以来,美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强调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够自主地判断并处理信息的公民[1]。作为承担美国公民教育的社会科课程,它是如
摘要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阶段,对128名高中教职工进行调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以一个整合的视角分析心理健康状况并探索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症状自评量表各维度及总均分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绪存在显著正相关,消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发现,预测生活满意度时,只有恐怖因子进入回归方程,预测
近年来,济南市市中区确立了“创全国一流品质教育”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具体化实施,针对当前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为原点,寻找教育的初心,做有品质的德育。  一、让每一个孩子实现充分发展  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一切以分数为中心,按照分数这个标准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还是在“保证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强化教师队伍基础作用,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深化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2018年6月30日上午,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在贵州师范大学宝山校区隆重召开。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赵守盈教授,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檀传宝教授,副理事长杜时忠、傅维利、黄向阳、易连云、孙彩平教授,香港田家炳基金会代表、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李荣安教授出席会议。本次会议特邀美国著名道德教育专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Elliot Turiel教授作为嘉宾出席。省内外专家学者,贵州师范
摘要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德育思想是当代中国德育思想与实践的宝贵资源。郑板桥的德育思想在这座宝库中别具特色:他具有自觉的教育意识,认为培养明理的好人是教育的首要目标。教育目标的实现,在于教育者所建设的日用家常,在于孩子们所过的日常生活。因此,德育要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关注孩子的游戏之道、零食之道和学文之道。  关键词 郑板桥;德育;德育之道;家庭德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