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不协和音之美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5554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协和音随着历代作曲家和理论家的实践和应用,它逐渐从最初的常常被避免使用到被重视并显现出其美学上的价值。本文以文艺复兴时期不协和音的处理、应用为例,按这一时期不协和音的发展过程及其应用价值为主线浅谈不协和音美学价值及其音乐表现意义。
  关键词:不协和音 美学 价值 意义
  一、关于不协和音
  提到不协和音我们通常想到的便是各种变音以及fa和si等不稳定的音级,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不佳音响。《韦氏大辞典》中对不协和音的定义是“不协调音色的混合”。用在音乐方面时,《韦氏大辞典》补充说,它是“一种刺耳的音程”。几个音同时演奏时的效果通俗的来讲分为悦耳和不悦耳,悦耳可分为不同等级:完全悦耳,不完全悦耳和不悦耳,而不悦耳也可分为不同的等级:稍微不悦耳,不悦耳,很不悦耳,非常不悦耳,乃至令人无法接受。所以,最初的不协和音是以音程的形式出现并且依附于一定的协和音而存在的,忽视了不协和音本身存在的价值所在。在文艺复兴中后期(15世纪至16世纪),随着人们对各种变化音的认识以及适应程度的不断提高,对音乐表现的不断探索和积累,不协和音的应用已经成为作曲家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不协和音逐步被得到重视并逐渐显现出其美学上的价值。
  二、依附于协和音的不协和音
  在文艺复兴时期,依附于协和音的不协和音主要指纵向上形成的不协和音程和横向上形成的“和弦外音”两种。这类不协和音以依附于协和音的性质存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协和音因不协和音的存在而变得更加丰富,更具有美感。不协和音与协和音在相互排斥中实现了统一,从而给人以音响上的和谐与美感。正如老子“和”的思想中所谈到的:“和谐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概念。没有对立面的‘冲突’和‘磨合’就不能实现协和”。从这里来看,不协和音的应用也同样具有其美学价值和意义。下面将分别对这两类依附于协和音的不协和音进行阐述。
  (一)纵向上形成的不协和音程
  最初以音程形式出现的不协和音,依照当时的对位规则,由协和音程进入不协和音程再解决至另一个协和音程。此时的不协和音程完全依据协和音程的存在而存在,成为一种“依附”性质。从音响上我们也许更加在意的是协和音程的悦耳,然而没有不协和音程的对比协和音程的悦耳性也许并不那么明显。扎里诺在谈到不协和音的作用时指出:“音乐家首先应(在创作中)从一个不协和音程进入到另一个协和音程;另一方面,不协和音接着协和音程,也是更好的能够接受的,而且能够使耳朵得到更大的愉悦,就像黑暗之后的光明对眼睛而言是更乐于接受的”。“经验告诉我们,耳朵被不协和音所伤害之后,找到接踵而来的协和音会感到更美,更迷人”。①因此,不协和音程与协和音程作为两个对立统一的整体相依附而存在,它们在相互的“冲突”中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不能只注重协和音程给我们带来的愉悦而忽略了不协和音程这位“幕后工作者”同样为我们所带来的听觉上的愉悦和享受。
  (二)横向上形成的“和弦外音”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多声组织中三声部以上的纵向结构体的完善与横向关系的周密,在基本的和声组织、和声结构背景上出现了一种不协和音的形态即“和弦外音”。它们在理论上仍为“协和——不协和——协和”的观念的延续,以经过性不协和音和延留性不协和音居多。16世纪后半叶,由于器乐演奏的可行性、即兴性特征等使这种“和弦外音”式的不协和音成为声部写作中的重要的表现手法。虽然此时不协和音仍然以“配角”的地位出现,但经过与协和音的相互“磨合”最终实现了整体上的和谐统一。不仅使整体的协和音响更富于趣味性、色彩性,同时也使横向上的旋律线条更富于流动性和对比性,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三、具有独立意义的不协和音——变音的应用
  变音在依附于协和音的不协和音中已有所应用,但有其局限性,而文艺复兴盛期的变音在作品中的应用逐渐趋于成熟。作曲家对变音的大胆应用使变音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不协和音在作品中的表现意义越来越丰富,尤其是半音化的进行赋予了作品特定的旋律意义。
  (一)变音及变音的发展
  这里所说的变音,单纯的指变化音。是在自然音级的基础上加上变音记号(如#升号或者b降号)所形成的带有变音记号的音,通常给人一种不稳定感。
  随着人们对各种变化音的认识和适应度的不断提高,文艺复兴时期变音的应用已成为作曲家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从以前的依附于协和音的音阶的简单修饰和进行需要的纯“伪乐”②范畴中突破出来,开始较为独立的发挥出其表情作用。文艺复兴盛期,变音在作品中的处理手法达到较为精致、复杂的地步,一些作品中在这方面的半音手法甚至已成为了作品的主要表现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一些复杂的半音应用手法。尤其是16世纪后期的一些作曲家的实践,形成在音乐史上半音化的最初高潮。
  (二)变音手法的应用及其价值
  首先,通过变音的应用,表现出了大小三和弦结构色彩的变化和应用。用变音升高小三度音使之成为大三度音程,不仅使之更适应结束处协和的要求,也使多声音响更富于色彩上的对比。其次,连续的半音进行表现出了特定的旋律意义和歌词情绪。如下例所示:
  G.凯莫(G.Caimo):牧歌《离开了太阳的山谷,哭泣吧》
  谱例以一个连续半音下行的线条作为主导声部,引出下方三个相应的半音模仿声部。尽管变音在音响上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不协和的甚至是刺耳的,但是随着半音下行所表现出的伤感的意境却更加形象生动。这一时期这种半音的应用手法还处于一个最初实验阶段,尚未达到成熟和规范的程度,但这种实验却为音乐的表现作用开辟了新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今天看来也是极为新鲜、生动而富有启示价值的。
  注释:
  ①戴定澄:《欧洲早期和声的观念与形态》,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169页。
  ②“伪乐”就是在看来没有音节的地方伪装音节或者加一些音节,“伪乐的发明只是为了润色某些只有伪乐才能润色的和音”。引自[美]格劳特、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汪启璋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参考文献:
  [1]戴定澄.欧洲早期和声的观念与形态[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2014年11月9日上午十点半,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办了一场名为“风花雪月——大理白族音乐文化特色”讲座。主讲人赵全胜是大理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滇西少数民族及白族民居音乐研究、音乐创作和声乐教育研究,近年主持科研和教改项目7项,获得省级以上业务奖项40余项,发表论文、作品50余篇,出版多部专著教材。2013年他与“金花组合”应邀随教育部代表团参加奥地利中国艺术节,并参加了由
期刊
2014年11月8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第二日的第一场活动“一方水土——苏州评弹及其艺术特色”讲座,于上午9:30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主讲人是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陈洁。陈洁在此场讲座中,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的艺术特色、发展历程及保护传承等方面进行了讲述。从中既流露着在地学者对苏州评弹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又昭示了学者群体对苏州评弹未来传承与发展之路充满着信心与期待。  讲座开始之
期刊
2014年11月8日13:00,“你在说——首届‘英才扶持计划’入选者众人谈”座谈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办。本场座谈会与昨日以非遗传承人为主要参与者的“我在做——首届‘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众人谈”相对应,发言者为奋斗在各大高校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群体。座谈会由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的艺术总监、执行人和云峰教授主持。  参与本次座谈会讨论的,是首届“英才扶持计划”(2014)的部分入选者。“英才
期刊
2014年12月的第一天,笔者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乐团祁卫东副团长来到梁广程老师位于北京的家中,聆听梁老师为我们讲述自己传奇的音乐人生。  1935年,梁老师出生于广州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是汽车司机,母亲是烟厂工人。五岁时,为了躲避日军,全家来到广东省曲江一带的山区,父亲因车祸不幸去世。抗战胜利后,十岁的他随母亲回到广州,因生活无着,经人介绍进入广州基督教会办的童光孤儿院,就读小学三年级。孤儿院
期刊
2014年11月9日下午两点,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办了一场名为“文字叙事——坡芽歌书与坡芽情歌”的专题讲座,主讲人是云南艺术学院副教授汪瑶,她曾主持参与过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西部课题等十余个,发表过数十篇学术论文。  讲座内容主要围绕一种特殊的音乐载体——坡芽歌书。坡芽歌书是2006年初在云南富宁壮族文化普查时偶然发现的,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用图画符号来记录民歌的文献,由81个图画符号组成,每一个
期刊
摘要:微山湖端鼓戏是流传于纯渔民间的一种歌、舞、乐、戏、曲艺、杂技等多种艺术要素构成的渔民艺术,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极具湖上特色,是微山湖渔民智慧的结晶,其演唱风格彰显出微山湖区特有的水乡风情。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领域中极具水乡特色的瑰宝之一,应得到久远的保护和发展。通过对端鼓戏的简单介绍及分析,希望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为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事业尽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端鼓戏
期刊
2014年11月8日15:00,“守卫传统——朝鲜族盘索里及南部民谣”讲座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主讲人为延边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张翼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索里”的代表性传承人姜信子为听众现场演奏示范。以这种方式将盘索里及南部民谣的理论性认知与其表演及声音相结合,期望能令在场听众对其能有较为具体的了解。  张翼善首先讲述了朝鲜族与朝鲜民族的概念区隔,朝鲜族是居住于中国延边地区的少数民族,而朝鲜
期刊
摘要:本文以蒙古族歌曲为研究对象,以蒙古族传统文化为背景,通过对跨文化传播方面较为成功的歌曲(即广为流行的歌曲)的内容分析,揭示出蒙古族歌曲本身对于受众的文化想象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蒙古族歌曲 蒙古族文化 跨文化传播 文化想象  “全球时代”,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與民族之间的距离再一次被戏剧化地压缩了,基于时空分离的脱域机制在此时正充分地展示和发展着其现代性。诚如吉登斯所言,全球化的总体图式如
期刊
摘要:敦煌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敦煌位于古代中西沟通的交通要道之上,因此受到了多种文明的影响,并且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六国的朝代,其历史的悠久性也令敦煌音乐蒙上了一层更加神秘吸引人的面纱。也正因如此,敦煌音乐有着其独特的特色,本文就从敦煌音乐的"壁画性"、丰富性以及继承性三个方面来探讨敦煌音乐的特殊性。  关键词:敦煌 音乐 特殊性 壁画 丰富 继承  音乐是一种全人类的共
期刊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历史上的中世纪曾被视为无所作为的“黑暗时代”。今天,我们对中世纪仍持有类似的看法。认为中世纪就是“落伍的”﹑“腐朽的”﹑“残酷的”化身。显然,这些说法都太过片面。单从音乐来看,中世纪的音乐同西方文化史中任何艺术成就一样,都是严格且高雅的。但是与基督教文化又脱离不了关系,“如果没有基督教,就不能想象中世纪的音乐”。在封闭的教堂环境下,中世纪的僧侣精心地培育出了对西方音乐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