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歌曲于受众营造的文化想象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蒙古族歌曲为研究对象,以蒙古族传统文化为背景,通过对跨文化传播方面较为成功的歌曲(即广为流行的歌曲)的内容分析,揭示出蒙古族歌曲本身对于受众的文化想象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蒙古族歌曲 蒙古族文化 跨文化传播 文化想象
  “全球时代”,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與民族之间的距离再一次被戏剧化地压缩了,基于时空分离的脱域机制在此时正充分地展示和发展着其现代性。诚如吉登斯所言,全球化的总体图式如今已被视为当然,那么,整体的过去便被认为亦是世界性的,时间和空间已经被重新组合以便构筑起关于行动和经验的世界—历史的真实框架。
  当前,无以计数的社会组织和私人组织时刻在从事着再生产、管理、监视、恐吓以及娱乐,有赖于技术创新和社会组织创新的共同作用,而全球化带来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无疑在诸多领域加剧了地区之间的竞争关系,无论认同与否,无论跨文化是原因还是结果,它都被认为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巨大力量而决定着范围广泛的结果输出。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一直面临着不同文化融合和不同价值共同体整合的问题。以改革开放为标志,在中国流行音乐的创作领域诚然发生了诸多改变,相当数量的音乐创作者基于新的社会背景与文化需要,在音乐艺术方面展开了具有一定开创性的实验。而在这些作品之中,带有少数民族特色和文化风格的音乐更是一抹难掩的亮色。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流行音乐以其特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引发了一波接一波的文化热潮。其歌词内容及曲调风格之中蕴含大量文化符号,给广大听众以相对陌生化的感受,从而实现跨文化传播。
  一、蒙古族流行音乐文化热现象
  从德德玛、腾格尔,到斯琴高娃,再到近年来广为传唱的歌曲,例如,2006年,《吉祥三宝》街头巷尾广为传唱。词曲由布仁巴雅尔创作,并与妻子侄女一同演唱。他们身着蒙古袍以一家三口,有问有答的说唱形式和朴素而有哲理的歌词内容,让众多听众喜欢上了这首蒙古族风格的歌曲。2011年,《中国达人秀》节目中,一名蒙古族男孩演唱了一首《梦中的额吉》,感动了现场所有评委和观众。视频网上播出后,大量网民被这个小男孩的动情演唱所感动,这首蒙文歌曲一时间广泛流传。2012年,《中国好声音》舞台上,来自内蒙古的云杰动情演唱《鸿雁》,再度受到众多网民追捧,《鸿雁》这首歌也再度成为热门歌曲。
  二、跨文化传播途径
  从传播途径来看,蒙古族歌曲以四类形式传播,即文字、音频、现场和影像,其载体分别是报刊、广播、电视电影、舞台和互联网。传播媒介的不同造成在传播特长和传播效果上的差异,相比之下较能全方位展示蒙古族歌曲及文化的媒体是电视和网络。比较有前瞻意义的是蒙古族歌曲在国际传播领域的传播效果,而对此贡献最大就是卫星电视和网络电视以及民族性影片和文化交流活动中的蒙古族歌曲的剧场演出。因为其在国际上获得的声誉同时也会反馈到国内,从而在艺术造诣上,得到国内听众的认可。
  因此,不能把歌曲单独提取出来,而应该把它作为蒙古族整体文化传播当中的一个部分加以理解,蒙古族歌曲是与蒙古族服饰,相关题材电影及旅游等诸多方面混合在一起,共同发展且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蒙古族文化的整体形象,在蒙古族文化圈以外的受众的意识中形成文化想象。
  三、蒙古族文化
  内蒙古大草原富饶美丽,名副其实,是中国北方草原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便有民歌一直流传至今,“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苍茫草原的历史,是由乌桓、匈奴、柔然、女贞、敕勒、鲜卑、突厥、契丹、回纥以及蒙古共同谱写的英雄赞歌和激昂史诗,然而,经历历史的流转和选择,蒙古族以自身的勤奋与质朴、勇气与坚毅送去历史中的诸般过客,终成为北方广袤草原的真正主人。
  乌恩等人为代表的内蒙古社科院草原文化课题组曾将草原区域的历史发展进程作为主线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蒙古族是草原文化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而这一观点基于两个主要原因:首先,蒙古族文化确实汇聚和提炼了自匈奴而形成的、将游牧作为典型特征的草原文化的全部基本要素;其次,蒙古族文化的建构实属草原文化思维逻辑进程的延展,是草原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在精神文化层面,蒙古族格守并发展了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以“腾格里”——“天”概念为核心的宇宙观;草原文化——以贯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浓缩——英雄主义;“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惜守信义”的基本精神。
  四、蒙古族歌曲的传播内容
  (一)以不同时期流行起来的三首歌曲为例:
  《蒙古人》
  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我出生在牧人家里
  辽阔无边的草原 /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
  养育我的这片土地 /当我身躯一样爱惜
  沐浴我的那江河水 /母亲的乳汁一样甘甜
  这就是 /蒙古人/
  热爱 /故乡的人
  《乌兰巴托之夜》
  有一个地方很远很远/那里有风有古老的草原
  骄傲的母亲目光深远/温柔的姑娘话语缠绵
  乌兰巴托的夜/那么美/那么美
  歌儿轻轻唱/风儿轻轻吹
  乌兰巴托的夜/那么美/那么美
  唱歌的人不许掉眼泪
  有一个地方很远很远/那里有一生最重的思念
  草原的子民无忧无虑/大地的儿女把酒当歌
  乌兰巴托的夜/那么美/那么美
  你远在天边/却近在我眼前
  乌兰巴托的夜/那么美/那么美
  听歌的人不许掉眼泪
  《鸿雁》
  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
  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
  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   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
  歌声远/琴声长/草原上春意暖
  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
  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二)曲调
  就其音乐特点来说,蒙古民歌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长调子歌曲和短调子歌曲。“乌尔吐”节奏自由,气息绵长,音域较为宽广而速度较为舒缓;“乌火尔”在节奏上则非常鲜明和规整,速度颇为轻快伶俐。
  蒙古民族的音乐多以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架构而成,五声音阶中的每个音均可以作为调式主音。其中,以羽音和徵音为主音的调式最为多见。而其曲调则是大起大伏,多运用六、七、八、九、十度的大跳;音域亦十分宽广,一首歌曲包含十四、五度,奔腾、辽远之感体现得淋漓尽致,豪放、浪漫的民族性格更是在歌曲中展示得一览无余。
  (三)配乐
  蒙古音乐中马头琴自然是最常使用同时亦是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其音色低沉悠远,柔美动情,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马头琴不仅用于为说唱伴奏,更常常进行独奏以及合奏;而其最具特色之处莫过于表现马匹的奔跑与嘶叫。除此之外还有三弦、四胡、蒙古琵琶、火不思、兴隆笙、蒙古筝、笛子以及胡笳等乐器。蒙古器乐柔软和谐、静谧安详。制作唱片时,加之西洋乐器进行伴奏,电子设备加以后期制作处理。
  (四)节奏
  节奏大约可分为两种:其一是节奏较为清晰,常见二拍或四拍,虽然有复合拍子,其性质仍为二拍或四拍。其二是节奏并不明显,速度较慢,许多乐曲的节拍甚至不能用小节线进行划分。即便以一定节拍划分,每拍的时值也难于绝对相等,与此同时,轻重拍的区分亦不明显。故而,有学者认为蒙古族歌曲实际上是一种“曲调性强、节奏性弱”的歌曲。
  (五)唱法
  演唱方法上,多为真假嗓音分别使用,而由于定调高,更显出音调的高亢、明亮、极具戏剧性变化。在演唱长音的过程中,歌者时常会加入一些装饰性的颤音,用以构成婉转或活泼的风格,并且多以长音之后的短小上滑音作为结束句,从而使得整个曲调显示出柔和圆润的特色。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名为“潮尔”的蒙古演唱方法,也就是“呼麦”唱法。此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口腔内空气振动声带以产生共鸣,同时准确地调动舌尖在上颚停留的位置,从基音中选取它所包含的不同泛音,进而在形成持续低音的基础上,不断发出属于高音区的曲调。在聆听此种方法演唱时,可清晰地听到一人同时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即属于高音区的曲调和低音区的持续音。在此类传统演唱技巧的基础上,歌者结合现当代通俗歌曲演唱方法演绎作品。
  (六)歌词
  对以上歌词进行分析后发现,歌词多使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喻及象征的修辞手法,意在表达蒙古族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而深厚的情谊,而此种感情的抒发又带有悲伤地色彩,与嘹亮婉转的曲调一起,形成广阔的空间感,呈现出远离现代文明、城市文化蒙古人质朴而又自然的草原生活情境。
  五、文化记忆与文化想象
  窥此一斑可勾勒出通过这些信息,加之先前的文化记忆,蒙古族文化圈以外的人可能建立起如下的文化想象:
  游牧:蒙古人赖以生存繁衍的环境是草原,草原苍茫辽远,塑造了蒙古人的精神气质。在广袤的大草原之上,人烟稀少,难于定居,因而游走放牧的生活方式便世代相传。畜逐水草而动,人随牲畜而居,四时迁徙,肉奶为食,皮毛当衣,车马为家,这便是对蒙古族人自然生活场景的写实素描。
  饮食:特殊自然环境为蒙古族人提供了极具特色的衣食之源。蒙古族的饮食以牛羊肉类,奶制品,奶茶为主。好饮酒,食用风干肉或生肉,同时也会打猎。
  运动:骑马,射箭,摔跤——传统的男儿三艺。
  信仰:信仰或者图腾。信奉“天和地”,“万物有灵”的意识观念,这是蒙古人尊重自然的比法律更具效力的动因之一。
  性格:豪爽大方,自然随意,不拘小节,喜歌善舞,易于沉醉于狂欢状态。
  参考文献:
  [1]潮鲁.蒙古族长调牧歌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卢静,王春.关注蒙古族音乐流行现象[J].大舞台,2003,(03).
  [3]蒙古族和蒙古族民族文化[N].重庆商报,2006-11-1.
  [4]田广金,郭素新.北方文化与草原文明[A].魏坚.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5]蔡丽宁,卢静.于流行中依托民歌——探讨“蒙古族流行音乐文化热现象”[J].作家,2009,(24).
  [6]杨红梅.云南歌舞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探析[J].东南传播,2008,(06).
  [7]孙迎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英]约翰·厄里.全球复杂性[M].?李冠福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1]王书斌: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2]墨日根高娃: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魏雪漫演绎的《我是真的爱你》、《一路上有你》获得了听众的认可与盛赞,她极致地展现出了她声音中具有疗伤、治愈性的特色,她的声音真诚、温暖、深情。的确,魏雪漫回归了。《中国好声音》之后,魏雪漫成为了焦点,但是她并没有急于推出音乐作品或是在音乐上有太多的大动作。这也就表明了魏雪漫参加《中国好声音》不是为名为利,只是出于作为一个歌者对音乐的喜爱,是出于自我的意愿,是对自我的挑战。
期刊
摘要:在歌唱实践中,正确的歌唱发声方法需要演唱者通过持之以恒的发声训练才能逐步掌握。只有通过系统的发声训练,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与技巧,使之能够运用于歌唱实践,才能灵活自如地表现歌唱艺术的真谛。本文将针对不同的嗓音特性及演唱者的具体情况,用“美声唱法”的系统概念来探讨歌唱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美声唱法 发声训练 注意事项  在歌唱中,“发声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我们歌唱的基础,
期刊
我在做——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众人谈  11月7日13点整,继首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开幕式之后,音乐周的首场活动“我在做——首届‘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众人谈”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展开。参与本场讨论的非遗传承人有子位吹歌第12代传人王如海、洞经音乐传承人杨友和、丽江纳西族著名民间艺术家和民达、纳西民歌省级传承人李秀香、白沙细乐省级传承人和凛毅和举毅兄弟、坡芽歌书代表性传承人农凤妹。参
期刊
2014年11月9日上午十点半,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办了一场名为“风花雪月——大理白族音乐文化特色”讲座。主讲人赵全胜是大理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滇西少数民族及白族民居音乐研究、音乐创作和声乐教育研究,近年主持科研和教改项目7项,获得省级以上业务奖项40余项,发表论文、作品50余篇,出版多部专著教材。2013年他与“金花组合”应邀随教育部代表团参加奥地利中国艺术节,并参加了由
期刊
2014年11月8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第二日的第一场活动“一方水土——苏州评弹及其艺术特色”讲座,于上午9:30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主讲人是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陈洁。陈洁在此场讲座中,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的艺术特色、发展历程及保护传承等方面进行了讲述。从中既流露着在地学者对苏州评弹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又昭示了学者群体对苏州评弹未来传承与发展之路充满着信心与期待。  讲座开始之
期刊
2014年11月8日13:00,“你在说——首届‘英才扶持计划’入选者众人谈”座谈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办。本场座谈会与昨日以非遗传承人为主要参与者的“我在做——首届‘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众人谈”相对应,发言者为奋斗在各大高校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群体。座谈会由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的艺术总监、执行人和云峰教授主持。  参与本次座谈会讨论的,是首届“英才扶持计划”(2014)的部分入选者。“英才
期刊
2014年12月的第一天,笔者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乐团祁卫东副团长来到梁广程老师位于北京的家中,聆听梁老师为我们讲述自己传奇的音乐人生。  1935年,梁老师出生于广州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是汽车司机,母亲是烟厂工人。五岁时,为了躲避日军,全家来到广东省曲江一带的山区,父亲因车祸不幸去世。抗战胜利后,十岁的他随母亲回到广州,因生活无着,经人介绍进入广州基督教会办的童光孤儿院,就读小学三年级。孤儿院
期刊
2014年11月9日下午两点,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办了一场名为“文字叙事——坡芽歌书与坡芽情歌”的专题讲座,主讲人是云南艺术学院副教授汪瑶,她曾主持参与过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西部课题等十余个,发表过数十篇学术论文。  讲座内容主要围绕一种特殊的音乐载体——坡芽歌书。坡芽歌书是2006年初在云南富宁壮族文化普查时偶然发现的,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用图画符号来记录民歌的文献,由81个图画符号组成,每一个
期刊
摘要:微山湖端鼓戏是流传于纯渔民间的一种歌、舞、乐、戏、曲艺、杂技等多种艺术要素构成的渔民艺术,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极具湖上特色,是微山湖渔民智慧的结晶,其演唱风格彰显出微山湖区特有的水乡风情。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领域中极具水乡特色的瑰宝之一,应得到久远的保护和发展。通过对端鼓戏的简单介绍及分析,希望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为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事业尽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端鼓戏
期刊
2014年11月8日15:00,“守卫传统——朝鲜族盘索里及南部民谣”讲座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主讲人为延边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张翼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索里”的代表性传承人姜信子为听众现场演奏示范。以这种方式将盘索里及南部民谣的理论性认知与其表演及声音相结合,期望能令在场听众对其能有较为具体的了解。  张翼善首先讲述了朝鲜族与朝鲜民族的概念区隔,朝鲜族是居住于中国延边地区的少数民族,而朝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