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数学教学要保证其教学高效性的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具有精湛的教学技艺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这对数学教师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也是提高教学的良好机遇,须从教学常规工作入手,做到有效备课、有效提问、指导学法,只要把这些做严、做实,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教学的高效。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 有效备课是前提
我们都知道,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备课无效教学必然无效。数学教学尤为如此。理解教材,了解学生,是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都有的理念。但是,在具体的备课中,如何理解教材、读懂教材,如何了解学生、分析学情,教师如何将这些有机地整合起来,熟练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却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做到的一件事。
理解教材、读懂教材不只是教师站在自身的立场与书本的单向对话,教师要多次转变角色并且多次深入书本研究,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的涵义。这其中包括教师站在编者和自身的角度读懂教材的编排及内涵,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懂教材的难易,而且教师要在这几种角色的不同互换中找到彼此的差异,然后以学生的视角来考虑学习教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可以采用的方法。对教材的理解还必须将它置于整个数学学科背景和学生的年级背景中,这样对教材的把握才不至于单薄,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探究一(人教版P99)“大牛和小牛吃饲料的问题”时,我们都知道,受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制约,如何从实际背景中提取数学信息,并转化成数学语言,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这就对教师的备课有了很高的要求,本题没有明确的未知数,学生要理解需要通过计算验证“估计的值”,进而明确需要求哪些未知量。我在备课的时候设置了这样几个环节:1、如何理解“通过计算检验他的估计”这句话?2、题目中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有几个等量关系?3、如何解决这一问题?4、列一元一次方程能解决这个问题吗?5、请解出方程组,并和同学交流一下如何解这个方程组的?6、和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哪个更方便,更容易理解?7、饲养员李大叔的估计正确吗?最后让学生理解在列方程组之前我们先做了哪些工作,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有效提问是关键
课堂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信,也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课堂提问的质量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顺利推进,也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我觉得应当注意这样几点:
首先,提问要有计划性。对于一堂数学课来说,要提出几个问题,对于所提问题的切入角度课前要进行精心的构思。先问什么,后问什么,能问什么,教师要精心筹划,做到胸有成竹。课堂的提问要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师思路的明晰,对学生思维起着潜在的导向作用。
其次,提问要有启发性。提出的问题要能促进学生的思考,要减少或避免走过场的应答式提问——简单地问“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这种应答式的提问,思维含量很少,表面热闹,价值其实并不大。例如:在进行有序数对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先举几个例子,班级学生的位置,电影院的座位,利用经纬度表示地理位置等,然后启发性地提问学生“生活中利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情况很常见,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吗?”“‘有序数对’中的‘有序’能省略吗?为什么?”等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有序数对的理解,为后面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打好基础。
第三,提问要难易适度。提出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和实际水平,不可过浅,以免走过场;又不可过深,以防学生茫然失措,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该把难的、深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以减低每次提问的难度,减小问题之间的坡度,让学生想一想就能“够得着”,体会到回答出问题的成就感。
(三)指导学法是保障
《老子》一书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特别在数学教学中,方法尤其重要,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十分重要而且必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指导学生预习方法。数学预习不像其他学科看一遍书即可,教师可以先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自学,由学生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课,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教学时,我事先要求学生预习,提示孩子们注重用类比的方法,找出方程与不等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借助于学生对已有的方程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组)提供一条合理的学习之路,这种逐步认识的过程,既需要教科书的不断渗透,也需要教师的经常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和理解它们,促进孩子们不断地去探索新的知识。
第二、指导学生听课方法。教师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动耳聆听知识的来龙去脉,动脑加以分析、归纳,然后将知识进行整理,将解题方法进行梳理,以便于加强记忆,重点章节的内容或者一些定理、基本事实要动手做笔记。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学习新知识是信息的接收、转化、贮存、输出、反馈再到接收的循环往复过程。在课堂上,这种过程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课堂的高效就取决于这种过程的质量。
第三、指导复习方法。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的遗忘曲线发现,人体大脑对新事物的遗忘具有先快后慢、循序渐进的特点。这就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复习所学的新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间隔一定时间再复习,间隔时间随复习次数的变化越来越长。
总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高效的数学课堂,應该依据新课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实践、总结、完善、创新,摸索一条属于自己的,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完美高效课堂,真正做到数学课堂的“事半功倍”!
数学教学要保证其教学高效性的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具有精湛的教学技艺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这对数学教师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也是提高教学的良好机遇,须从教学常规工作入手,做到有效备课、有效提问、指导学法,只要把这些做严、做实,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教学的高效。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 有效备课是前提
我们都知道,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备课无效教学必然无效。数学教学尤为如此。理解教材,了解学生,是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都有的理念。但是,在具体的备课中,如何理解教材、读懂教材,如何了解学生、分析学情,教师如何将这些有机地整合起来,熟练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却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做到的一件事。
理解教材、读懂教材不只是教师站在自身的立场与书本的单向对话,教师要多次转变角色并且多次深入书本研究,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的涵义。这其中包括教师站在编者和自身的角度读懂教材的编排及内涵,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懂教材的难易,而且教师要在这几种角色的不同互换中找到彼此的差异,然后以学生的视角来考虑学习教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可以采用的方法。对教材的理解还必须将它置于整个数学学科背景和学生的年级背景中,这样对教材的把握才不至于单薄,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探究一(人教版P99)“大牛和小牛吃饲料的问题”时,我们都知道,受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制约,如何从实际背景中提取数学信息,并转化成数学语言,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这就对教师的备课有了很高的要求,本题没有明确的未知数,学生要理解需要通过计算验证“估计的值”,进而明确需要求哪些未知量。我在备课的时候设置了这样几个环节:1、如何理解“通过计算检验他的估计”这句话?2、题目中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有几个等量关系?3、如何解决这一问题?4、列一元一次方程能解决这个问题吗?5、请解出方程组,并和同学交流一下如何解这个方程组的?6、和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哪个更方便,更容易理解?7、饲养员李大叔的估计正确吗?最后让学生理解在列方程组之前我们先做了哪些工作,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有效提问是关键
课堂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信,也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课堂提问的质量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顺利推进,也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我觉得应当注意这样几点:
首先,提问要有计划性。对于一堂数学课来说,要提出几个问题,对于所提问题的切入角度课前要进行精心的构思。先问什么,后问什么,能问什么,教师要精心筹划,做到胸有成竹。课堂的提问要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师思路的明晰,对学生思维起着潜在的导向作用。
其次,提问要有启发性。提出的问题要能促进学生的思考,要减少或避免走过场的应答式提问——简单地问“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这种应答式的提问,思维含量很少,表面热闹,价值其实并不大。例如:在进行有序数对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先举几个例子,班级学生的位置,电影院的座位,利用经纬度表示地理位置等,然后启发性地提问学生“生活中利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情况很常见,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吗?”“‘有序数对’中的‘有序’能省略吗?为什么?”等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有序数对的理解,为后面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打好基础。
第三,提问要难易适度。提出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和实际水平,不可过浅,以免走过场;又不可过深,以防学生茫然失措,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该把难的、深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以减低每次提问的难度,减小问题之间的坡度,让学生想一想就能“够得着”,体会到回答出问题的成就感。
(三)指导学法是保障
《老子》一书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特别在数学教学中,方法尤其重要,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十分重要而且必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指导学生预习方法。数学预习不像其他学科看一遍书即可,教师可以先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自学,由学生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课,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教学时,我事先要求学生预习,提示孩子们注重用类比的方法,找出方程与不等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借助于学生对已有的方程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组)提供一条合理的学习之路,这种逐步认识的过程,既需要教科书的不断渗透,也需要教师的经常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和理解它们,促进孩子们不断地去探索新的知识。
第二、指导学生听课方法。教师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动耳聆听知识的来龙去脉,动脑加以分析、归纳,然后将知识进行整理,将解题方法进行梳理,以便于加强记忆,重点章节的内容或者一些定理、基本事实要动手做笔记。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学习新知识是信息的接收、转化、贮存、输出、反馈再到接收的循环往复过程。在课堂上,这种过程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课堂的高效就取决于这种过程的质量。
第三、指导复习方法。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的遗忘曲线发现,人体大脑对新事物的遗忘具有先快后慢、循序渐进的特点。这就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复习所学的新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间隔一定时间再复习,间隔时间随复习次数的变化越来越长。
总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高效的数学课堂,應该依据新课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实践、总结、完善、创新,摸索一条属于自己的,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完美高效课堂,真正做到数学课堂的“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