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是一座富有特色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以其深刻凝重的内容和生动鲜活的形式,再现了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传承和发扬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深入挖掘“两弹一星”红色资源,拓展教育功能,发挥基地优势,切实把“两弹”基地建设好、使用好、发挥好,使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在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教育基地;红色资源
一、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建设背景
2009年5月26日,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正式开馆。纪念馆内的五个主展厅都采用了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多样形式的艺术表现,不仅丰富了馆内的展陈,也为我们了解“两弹一星”的艰难研制历程提供了又一平台;同时也为我们那些追忆缅怀在这场伟大的“草原会战”中甘为“孺子牛”的无数革命前辈的感人至深的事迹提供了又一载体。
在纪念馆历时两年的建设中,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时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院士。他十分关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退役后的情况,听说要把221基地建成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后,曾致信给曾庆红副主席,详细阐述了在基地旧址新建纪念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这封信中,他这样说道:“我非常赞成把青海221厂旧址建成全国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发挥她的教育作用……事情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不忘过去,才能开创未来,这份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教育和激励人们为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其实,在纪念馆建设过程当中,有很多像朱光亚这样的爱国科学家为纪念馆的建成贡献自己的力量。特别是不少单位和个人捐献了大量珍贵的图片、实物和文字资料,使纪念馆的馆藏文物得到了极大丰富和充实。
二、多元手段打造红色基地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的建成开馆,为基地矗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在五个展厅中,约300多幅珍贵历史照片以最直观的方式重现了广大科研工作者在茫茫戈壁滩上集智攻关、自力更生的工作和生活场景。除了这一件件实物外,原子城纪念馆还成立了阵地教育与阵地外教育相结合的宣讲团,随着主持人的主持引领,五位宣讲人员依次轮换上场,以演讲、音诗画、现场讲解等方式,以主持串词介绍青海省、原子城的基本情况,渲染突出青海、海北元素。一次宣讲一堂课,一个故事一面旗。“每一次宣讲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道德的升华,我们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动着别人,这就是感动的力量,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宣讲人员吐露了亲历宣讲的心路历程和感悟体会。
三、纪念馆红色资源开发建议
1.加快发掘整理,建立原子城纪念馆与周边地区红色教育资源库。原子城是世界第一个主动退役,被地方和平利用,并对外开放的核武器研制基地,所具有的特殊性、神秘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自1995年全面退役时受世人的关注。在221基地建成到退役的三十多个春秋,共建成18个厂区、三个生活区,这些厂区到目前大部分都保存的较为完好,除了这些实物外,留在金银滩草原上更多的是可歌可泣的221的动人故事,新落成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核工业创建和发展历程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我们应该在维护、发挥好展馆作用之外,不断挖掘其他厂区、人物故事,逐步完善展陈内容,加强史料研究、深化和延伸主题教育,最大限度保存这些历史留给我们的生动教材,再赋予其时代特征,从而转化为新的资源优势。
2.深入研究阐释,以红色精神来武装人们的头脑。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要以纪念馆为主阵地,同时应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学者、协会、学会、研究会作用,着力于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释放红色文化资源的“乘法效应”,将”两弹一星“精神由我们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3.建好阵地网络,丰富基地内涵,提升教育功能。原子城纪念馆是传播“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阵地,我们应跳出纪念馆,扩大“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的覆盖面,不断改进陈列方式,创新展示手段,丰富展出内容,安排定时的有关历史的影视、歌舞专场,直接还原草原革命工作者工作、生活的场景,融入情景再现和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置身其中,力求增加“两弹”基地的欣赏性、参与性、体验性。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的建成开放,打造了全省乃至全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极大丰富了红色旅游内涵。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也为挑战,提升纪念馆的管理利用水平,让其具有的教育示范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力争把基地打造成提升思想,洗涤灵魂,升华品格,鼓舞斗志的精神家园,真正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不忘过去,才能开创未来。原子城创造了辉煌的过去,它也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鹰翔.两弹一艇那些事.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2]李成君,杜文林,王致玲,张寿川.走进原子城纪念馆.青海原子城纪念馆
[3]李成君,杜文林.金银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青海原子城纪念馆
作者简介:姓名:王秀娟,出生年份:1990年9月,性别:女,民族:藏族,籍贯:青海,学历:硕士,单位: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研究方向:文博。
【关键词】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教育基地;红色资源
一、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建设背景
2009年5月26日,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正式开馆。纪念馆内的五个主展厅都采用了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多样形式的艺术表现,不仅丰富了馆内的展陈,也为我们了解“两弹一星”的艰难研制历程提供了又一平台;同时也为我们那些追忆缅怀在这场伟大的“草原会战”中甘为“孺子牛”的无数革命前辈的感人至深的事迹提供了又一载体。
在纪念馆历时两年的建设中,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时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院士。他十分关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退役后的情况,听说要把221基地建成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后,曾致信给曾庆红副主席,详细阐述了在基地旧址新建纪念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这封信中,他这样说道:“我非常赞成把青海221厂旧址建成全国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发挥她的教育作用……事情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不忘过去,才能开创未来,这份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教育和激励人们为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其实,在纪念馆建设过程当中,有很多像朱光亚这样的爱国科学家为纪念馆的建成贡献自己的力量。特别是不少单位和个人捐献了大量珍贵的图片、实物和文字资料,使纪念馆的馆藏文物得到了极大丰富和充实。
二、多元手段打造红色基地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的建成开馆,为基地矗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在五个展厅中,约300多幅珍贵历史照片以最直观的方式重现了广大科研工作者在茫茫戈壁滩上集智攻关、自力更生的工作和生活场景。除了这一件件实物外,原子城纪念馆还成立了阵地教育与阵地外教育相结合的宣讲团,随着主持人的主持引领,五位宣讲人员依次轮换上场,以演讲、音诗画、现场讲解等方式,以主持串词介绍青海省、原子城的基本情况,渲染突出青海、海北元素。一次宣讲一堂课,一个故事一面旗。“每一次宣讲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道德的升华,我们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动着别人,这就是感动的力量,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宣讲人员吐露了亲历宣讲的心路历程和感悟体会。
三、纪念馆红色资源开发建议
1.加快发掘整理,建立原子城纪念馆与周边地区红色教育资源库。原子城是世界第一个主动退役,被地方和平利用,并对外开放的核武器研制基地,所具有的特殊性、神秘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自1995年全面退役时受世人的关注。在221基地建成到退役的三十多个春秋,共建成18个厂区、三个生活区,这些厂区到目前大部分都保存的较为完好,除了这些实物外,留在金银滩草原上更多的是可歌可泣的221的动人故事,新落成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核工业创建和发展历程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我们应该在维护、发挥好展馆作用之外,不断挖掘其他厂区、人物故事,逐步完善展陈内容,加强史料研究、深化和延伸主题教育,最大限度保存这些历史留给我们的生动教材,再赋予其时代特征,从而转化为新的资源优势。
2.深入研究阐释,以红色精神来武装人们的头脑。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要以纪念馆为主阵地,同时应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学者、协会、学会、研究会作用,着力于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释放红色文化资源的“乘法效应”,将”两弹一星“精神由我们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3.建好阵地网络,丰富基地内涵,提升教育功能。原子城纪念馆是传播“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阵地,我们应跳出纪念馆,扩大“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的覆盖面,不断改进陈列方式,创新展示手段,丰富展出内容,安排定时的有关历史的影视、歌舞专场,直接还原草原革命工作者工作、生活的场景,融入情景再现和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置身其中,力求增加“两弹”基地的欣赏性、参与性、体验性。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的建成开放,打造了全省乃至全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极大丰富了红色旅游内涵。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也为挑战,提升纪念馆的管理利用水平,让其具有的教育示范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力争把基地打造成提升思想,洗涤灵魂,升华品格,鼓舞斗志的精神家园,真正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不忘过去,才能开创未来。原子城创造了辉煌的过去,它也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鹰翔.两弹一艇那些事.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2]李成君,杜文林,王致玲,张寿川.走进原子城纪念馆.青海原子城纪念馆
[3]李成君,杜文林.金银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青海原子城纪念馆
作者简介:姓名:王秀娟,出生年份:1990年9月,性别:女,民族:藏族,籍贯:青海,学历:硕士,单位: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研究方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