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倡导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呈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维护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关键词:数学创新;教学理念;发散思维
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以此为基本价值取向。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教育并不是说离开素质教育另起炉灶,创新教育离不开素质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动力,创新教育的实践和发展将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和实施,进一步具体了素质教育的范畴,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从教学入手。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不仅要使学生继承前人已有的知识,而且应该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而学生往往分析能力差,思路狭窄,方法单一,常出现思维定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它是一种多向展开的思维形式,它的特点是迅速、灵活、流畅、变通。善于进行发散思维的人,思考问题才能够有创新意识,少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产生出新颖独特的构思,培养出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育理念,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实行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对于创新教育有深刻认识,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创新意识,了解实施创新教育对学生的意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学校的创新教育工作,并且在数学教学时创新改进教学方式,大胆突破,勇于创新。教师还应该具备开展创新教育的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具有条理性,而不是盲目地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创新的理解是透彻的,而不是一知半解的,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以及相应的、适合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个相对和谐、愉快、稳定的环境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而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和谐、愉快、稳定的教学环境的建立。因而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教师和学生是构建师生关系的主要力量,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应该更新陈旧的教育理念,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地位,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比如可以和学生多交流心得体会,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方案,合理安排学生学习巩固训练的时间和强度,多使用学生喜欢的教学工具,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可以多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学习品质。兴趣能够带给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促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没有兴趣,学生对知识就感到索然无味,也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只有对所学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起积极探索的动机。要想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动机,使他们沉浸在积极思考的探索中,教学时教师必须精心设疑、激疑、质疑,使学生的思维畅通灵活,思维方法新颖独特,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研究、分析、解决问题。
三、鼓励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小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寻根问底”的质疑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思路才能开阔。
1.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学生发散思维的开端。
2.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上课时,针对某一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组织对师生提出的问题开展辩论,可以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3.鼓励学生咬文嚼字。数学中的各种术语用词科学,思维严谨,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对教学术语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咀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四、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维发散训练,可以使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得到提高,长期下去还会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强。在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和简便方法运算,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解那类用简便方法省力,而用常规方法计算费时的题目,通过解法对比,体验到简便方法的甜头,有利于激发学生打破常规、寻求新解法的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开放式课堂教学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的开放,解放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多使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讨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向学生传达教师对其的尊重和理解。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的交流,以减少对学生解题错误后的批评教育,应该鼓励学生这种大胆创新的态度。
六、尊重学生的个性,维护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其独特的个性思维能力,创新教育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个性,并且将学生的个性表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个性常表现为对待课堂问题出人意料的反应,教师在这时不能一味地抑制学生的这种反应,而应该对其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激发更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将其注意重点引致课堂问题的本身。
总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老师要有目的、巧妙、灵活地提供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和机会,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大胆地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充分拓展思路,在团体协作下,使发散思维收到最佳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魏忠海.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3(4).
编辑 薛直艳
关键词:数学创新;教学理念;发散思维
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以此为基本价值取向。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教育并不是说离开素质教育另起炉灶,创新教育离不开素质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动力,创新教育的实践和发展将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和实施,进一步具体了素质教育的范畴,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从教学入手。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不仅要使学生继承前人已有的知识,而且应该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而学生往往分析能力差,思路狭窄,方法单一,常出现思维定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它是一种多向展开的思维形式,它的特点是迅速、灵活、流畅、变通。善于进行发散思维的人,思考问题才能够有创新意识,少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产生出新颖独特的构思,培养出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育理念,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实行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对于创新教育有深刻认识,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创新意识,了解实施创新教育对学生的意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学校的创新教育工作,并且在数学教学时创新改进教学方式,大胆突破,勇于创新。教师还应该具备开展创新教育的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具有条理性,而不是盲目地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创新的理解是透彻的,而不是一知半解的,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以及相应的、适合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个相对和谐、愉快、稳定的环境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而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和谐、愉快、稳定的教学环境的建立。因而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教师和学生是构建师生关系的主要力量,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应该更新陈旧的教育理念,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地位,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比如可以和学生多交流心得体会,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方案,合理安排学生学习巩固训练的时间和强度,多使用学生喜欢的教学工具,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可以多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学习品质。兴趣能够带给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促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没有兴趣,学生对知识就感到索然无味,也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只有对所学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起积极探索的动机。要想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动机,使他们沉浸在积极思考的探索中,教学时教师必须精心设疑、激疑、质疑,使学生的思维畅通灵活,思维方法新颖独特,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研究、分析、解决问题。
三、鼓励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小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寻根问底”的质疑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思路才能开阔。
1.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学生发散思维的开端。
2.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上课时,针对某一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组织对师生提出的问题开展辩论,可以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3.鼓励学生咬文嚼字。数学中的各种术语用词科学,思维严谨,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对教学术语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咀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四、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维发散训练,可以使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得到提高,长期下去还会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强。在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和简便方法运算,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解那类用简便方法省力,而用常规方法计算费时的题目,通过解法对比,体验到简便方法的甜头,有利于激发学生打破常规、寻求新解法的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开放式课堂教学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的开放,解放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多使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讨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向学生传达教师对其的尊重和理解。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的交流,以减少对学生解题错误后的批评教育,应该鼓励学生这种大胆创新的态度。
六、尊重学生的个性,维护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其独特的个性思维能力,创新教育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个性,并且将学生的个性表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个性常表现为对待课堂问题出人意料的反应,教师在这时不能一味地抑制学生的这种反应,而应该对其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激发更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将其注意重点引致课堂问题的本身。
总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老师要有目的、巧妙、灵活地提供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和机会,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大胆地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充分拓展思路,在团体协作下,使发散思维收到最佳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魏忠海.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3(4).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