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先进典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光辉旗帜。几十年来,华西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成功之路,创造了年销售收入超5 00亿元、可用财力超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8万元的发展奇迹,创造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勇于超越、艰苦创业的华西精神,不仅形成了丰厚的物质财富,而且形成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华西村的经验对全省和全国农村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华西村成为大规模农村干部培训的重要基地。
在新的发展阶段,华西村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实现了新突破,创造了新辉煌。吴仁宝同志提出的“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精辟概括、集中体现了华西村近年来发展的新思路新经验,更加突出了集约集聚发展、高效益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实现发展,充分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今年6月3日,省委书记梁保华专程到华西村调研,对华西村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的新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进一步总结并在全省学习推广华西村的新经验,促进全省科学发展上新水平。
华西村的新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以创新的理念和思路引领新发展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华西村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为过去的成绩和荣誉而自满,不为已有的做法和经验所局限,自觉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勇于实现自我超越,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在科学发展的前列。一是发展为要、效益优先的“发展观”。华西村在任何时候都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从实践中总结出“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深刻道理,近几年又进一步树立“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真道理,有效益的发展最科学”的理念,更加强调“创新创优创效”,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优先位置。二是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观”。树立“创新必兴、守旧必衰”的理念,鲜明提出“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更加注重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三是人才优先、量才适用的“人才观”。进一步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得”、“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理念,更加重视人才这个发展的第一资源,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民生为先、共同致富的“富裕观”。进一步树立“富裕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体个人共同富、健康富、长期富”的理念,更加有效发展集体经济和改善民生,更高层次实现共同富裕。五是克己奉公、艰苦奋斗的“奉献观”。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是我最大的幸福”的理念,更加突出思想作风建设,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和带头作用。“五观”丰富了华西精神,开阔了华西之路,激励干部群众以更强的争先意识、更大的发展步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引领了华西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大发展。2003年华西村年销售收入达到106亿元,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总量超百亿元的村,他们不满足现状,不断超越自我,通过发展再创新、管理再创优、产业再创效,2009年达到5 00亿元,华西集团名列全国500强企业第110名。在新的发展阶段,华西提出“淡化销售总量、提高经济效益,工业与三产服务业利润贡献率逐步达到各占50%”的发展要求,提出到2011年建村50周年之际实现年可用资金50亿元的奋斗目标;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国际化、环境生态化“新三化”,建成生态园、幸福园、健康园“新三园”。华西村正在向农村现代化目标迈进。
二、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近几年来华西村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早转早主动,早转早得益,快转多得益”,坚持真抓实干,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生动局面。一是实实在在“转”。立足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从实际出发,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对虽有效益但技术落后、造成污染的项目“舍得转”,果断关掉效益好但能耗高、污染重的4家化工厂和1家小钢厂。对有特色、有基础、就业岗位多的项目改造升级。化纤厂由原来的“间隙纺”改造成“连续纺”,每年节约能源近千万元;华钢高线加热炉燃料由原来的重油改用高炉煤气后,一年可节约2万吨标准煤。对有优势、潜力大的服务业不断做大做强。把旅游业作为产业转型的先行军,创造了每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亿元的良好业绩;发展以“棉花、煤炭、铁矿石、化工原料”为主的商贸物流业,棉花仓储已达80万吨,明年可达100万吨,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棉花仓储基地;紧紧抓住低成本投入机遇发展海洋运输业,拓展海洋工程服务业。二是创新路子“转”。应对国内外市场变化,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创新发展路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进军互联网娱乐、物联网应用、移动数字阅读等产业,在苏州工业园区打造全国第一个数字出版研究院,建立数字出版基地。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以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增强华西品牌的技术含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华钢研发的钢水TCO即时检测技术,居行业领先水平。2009年,华西用于科技研发的投入达到5亿多元,华西正在逐步将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实施品牌战略,“华西村”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连续5次入选中国5 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积极转变经营方式,从产品经营拓展到资本经营,先后成立2家投资担保公司和1家典当公司,投资参股5家银行、2家证券公司、10家拟上市公司,企业参股、对外投资、诚信典当、村镇银行、玎务公司实现效益将达5亿元。三是高效有序“转”。紧紧抓住经济效益这个“牛鼻子”,借“天”增地、借光节能,减少能耗、降低成本,实现集约集聚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能源利用率。建立工业集中区,将原分散在全村的20多家企业陆续迁入。实行以工促农、工农互动,以设施农业、立体农业、多功能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正在成为包括水稻、水产、水果、蔬菜、花木、畜禽等优良品种的培育生产基地、现代农业发展样板和旅游景点。推动转型升级做到广泛征求意见,科学民主决策,统筹各方利益,协调有序推进,尤其注重处理好转型升级和劳动就业的关系,稳定和扩大就业,确保了转型升级既积极又稳妥。
三、更加重视人才作用,围绕科学发展引才育才用才
华西村深刻认识到,有了人才,经济才能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才才有用武之地,把人才培养和引 进放在优先位置,舍得投入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创造环境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在科学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一是五湖四海引进人才。华西村从国内外纳贤聚才,目前,全村聘用了6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端人才,在集团公司工作的技术人员有高级职称的55人,大中专毕业生超过3500人,聘请了数十位外国工程人员担任专家顾问,从国内大型企业吸引一批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借用外脑”、“发挥外力”,发展华西。设立“科技创新奖”,激发人才的创造力,近几年对有创新成果的技术人才发放奖励资金近亿元。同时还注重引进各类管理人才,村党委班子成员有47%来自外地,有的公司管理层全部是外来人员。二是千方百计培养人才。针对产业特点和紧缺人才需求,华西村先后开办冶金大专班、外语大专班、管理培训班,累计培训1万多人次。为提升人才层次和水平,把30多名优秀青年送到中央党校培训,把20多位年轻人送到美、日、德等国家留学深造。三是量才适用用好人才。坚持人才重在使用,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在华西村,不管是外来人员还是本村人员、管理人员还是技术人员、企业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有干事成事、发挥作用的平台。只要有本事、求上进,都能得到合理使用。对有一技之长即使曾经犯过错误的人,只要改了也会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应有作用。
四、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在统筹协调发展中全面_提升人的素质
华西村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大统筹发展力度,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和教育培训农民,对先后并入华西的20个村实行“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干部统一使用”,高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一是不断改善民生,持续提高村民收入和福利保障水平。依托不断做大的集体经济“蛋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农民收入连续多年超过8万元,并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投资近1O亿元帮助并入村改善农民福利和生产生活条件。村民养老、医疗、教育等福利保障标准不断提升,女50岁、男55岁的村民每年可享受1.2万元至1.6万元不等的保养金,每个村民每年可享受5000元标准的免费体检,过上了“学有优教、劳有高得、病有良医、老有保养”的幸福生活。华西村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目标迈进。二是强化生态建设,大力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围绕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目标,科学规划新一轮大华西村庄建设,树立功能区理念,按照南“钱庄”、北“粮仓”、中间“人间天堂”的空间布局,建设工业集中区、农业示范区、村民居住区和山水园林风景区。近5年来,先后投入资金7亿多元,铺路造桥,治理荒山,改善居住环境。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综合治理工业园区环境,投资近亿元对余热余压、废气废渣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持续增加对绿化美化的投入力度,植树造林超过180万株,面积13455亩,绿化覆盖率达到40%。三是坚持不懈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华西村恪守“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物质精神双富有才是真正富有”的理念,倡导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的风尚,弘扬诚实守信、勤劳善良、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的传统美德,建设和谐社会。创造多种多样的文化教育形式和载体,将许多特色语言写上墙、谱上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戏剧等形式向村民传播,宣传守法守约守信的理念,宣传改革开放成就、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华西村艰苦创业、共同致富的经验,让农民不断升华精神世界和理想追求。在全村开展“评优树模”活动,评选一批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先进职工,营造人人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五、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幸福的新农村提供坚强保证
始终坚持加强党组织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这是华西村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华西村新的党委领导班子继承和发扬吴仁宝同志的好传统、好思想、好作风、好精神,牢记“两个务必”,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带动华西村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始终弘扬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村党委一班人自觉做到淡泊名利,重品行、讲奉献、带头干。在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今天,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始终保持着争创一流的旺盛斗志。以富裕百姓、造福村民为己任,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不懈地为民办好事、解难事、做实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中不断使村民得到更多实惠。二是对党员干部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党员干部坚持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提高政策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做到守法、守约、守信誉,在本职岗位上创先进、争优秀、作表率。三是切实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市场经济、现代科技、社会管理等知识,了解与经济转型升级相关的新产业、新技术,开阔胸襟、开阔视野、开阔思路。将一大批思想觉悟高、发展能力强的青年骨干及时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为华西村未来发展打造强有力的干部梯队。
华西村在新阶段创造的新经验深刻启示我们: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更高的目标追求,创新发展理念、思路和办法,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又好又快发展路子;必须坚持真抓实干,勇于突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落实”上花力气,努力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协调推进各方面的建设,不断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使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更加殷实、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全面、更加协调、更加可持续;必须把人才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更加注重培养引进人才,用好用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必须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作贡献、当表率的良好风气,在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新的发展阶段,华西村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实现了新突破,创造了新辉煌。吴仁宝同志提出的“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精辟概括、集中体现了华西村近年来发展的新思路新经验,更加突出了集约集聚发展、高效益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实现发展,充分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今年6月3日,省委书记梁保华专程到华西村调研,对华西村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的新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进一步总结并在全省学习推广华西村的新经验,促进全省科学发展上新水平。
华西村的新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以创新的理念和思路引领新发展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华西村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为过去的成绩和荣誉而自满,不为已有的做法和经验所局限,自觉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勇于实现自我超越,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在科学发展的前列。一是发展为要、效益优先的“发展观”。华西村在任何时候都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从实践中总结出“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深刻道理,近几年又进一步树立“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真道理,有效益的发展最科学”的理念,更加强调“创新创优创效”,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优先位置。二是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观”。树立“创新必兴、守旧必衰”的理念,鲜明提出“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更加注重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三是人才优先、量才适用的“人才观”。进一步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得”、“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理念,更加重视人才这个发展的第一资源,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民生为先、共同致富的“富裕观”。进一步树立“富裕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体个人共同富、健康富、长期富”的理念,更加有效发展集体经济和改善民生,更高层次实现共同富裕。五是克己奉公、艰苦奋斗的“奉献观”。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是我最大的幸福”的理念,更加突出思想作风建设,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和带头作用。“五观”丰富了华西精神,开阔了华西之路,激励干部群众以更强的争先意识、更大的发展步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引领了华西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大发展。2003年华西村年销售收入达到106亿元,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总量超百亿元的村,他们不满足现状,不断超越自我,通过发展再创新、管理再创优、产业再创效,2009年达到5 00亿元,华西集团名列全国500强企业第110名。在新的发展阶段,华西提出“淡化销售总量、提高经济效益,工业与三产服务业利润贡献率逐步达到各占50%”的发展要求,提出到2011年建村50周年之际实现年可用资金50亿元的奋斗目标;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国际化、环境生态化“新三化”,建成生态园、幸福园、健康园“新三园”。华西村正在向农村现代化目标迈进。
二、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近几年来华西村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早转早主动,早转早得益,快转多得益”,坚持真抓实干,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生动局面。一是实实在在“转”。立足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从实际出发,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对虽有效益但技术落后、造成污染的项目“舍得转”,果断关掉效益好但能耗高、污染重的4家化工厂和1家小钢厂。对有特色、有基础、就业岗位多的项目改造升级。化纤厂由原来的“间隙纺”改造成“连续纺”,每年节约能源近千万元;华钢高线加热炉燃料由原来的重油改用高炉煤气后,一年可节约2万吨标准煤。对有优势、潜力大的服务业不断做大做强。把旅游业作为产业转型的先行军,创造了每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亿元的良好业绩;发展以“棉花、煤炭、铁矿石、化工原料”为主的商贸物流业,棉花仓储已达80万吨,明年可达100万吨,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棉花仓储基地;紧紧抓住低成本投入机遇发展海洋运输业,拓展海洋工程服务业。二是创新路子“转”。应对国内外市场变化,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创新发展路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进军互联网娱乐、物联网应用、移动数字阅读等产业,在苏州工业园区打造全国第一个数字出版研究院,建立数字出版基地。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以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增强华西品牌的技术含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华钢研发的钢水TCO即时检测技术,居行业领先水平。2009年,华西用于科技研发的投入达到5亿多元,华西正在逐步将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实施品牌战略,“华西村”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连续5次入选中国5 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积极转变经营方式,从产品经营拓展到资本经营,先后成立2家投资担保公司和1家典当公司,投资参股5家银行、2家证券公司、10家拟上市公司,企业参股、对外投资、诚信典当、村镇银行、玎务公司实现效益将达5亿元。三是高效有序“转”。紧紧抓住经济效益这个“牛鼻子”,借“天”增地、借光节能,减少能耗、降低成本,实现集约集聚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能源利用率。建立工业集中区,将原分散在全村的20多家企业陆续迁入。实行以工促农、工农互动,以设施农业、立体农业、多功能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正在成为包括水稻、水产、水果、蔬菜、花木、畜禽等优良品种的培育生产基地、现代农业发展样板和旅游景点。推动转型升级做到广泛征求意见,科学民主决策,统筹各方利益,协调有序推进,尤其注重处理好转型升级和劳动就业的关系,稳定和扩大就业,确保了转型升级既积极又稳妥。
三、更加重视人才作用,围绕科学发展引才育才用才
华西村深刻认识到,有了人才,经济才能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才才有用武之地,把人才培养和引 进放在优先位置,舍得投入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创造环境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在科学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一是五湖四海引进人才。华西村从国内外纳贤聚才,目前,全村聘用了6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端人才,在集团公司工作的技术人员有高级职称的55人,大中专毕业生超过3500人,聘请了数十位外国工程人员担任专家顾问,从国内大型企业吸引一批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借用外脑”、“发挥外力”,发展华西。设立“科技创新奖”,激发人才的创造力,近几年对有创新成果的技术人才发放奖励资金近亿元。同时还注重引进各类管理人才,村党委班子成员有47%来自外地,有的公司管理层全部是外来人员。二是千方百计培养人才。针对产业特点和紧缺人才需求,华西村先后开办冶金大专班、外语大专班、管理培训班,累计培训1万多人次。为提升人才层次和水平,把30多名优秀青年送到中央党校培训,把20多位年轻人送到美、日、德等国家留学深造。三是量才适用用好人才。坚持人才重在使用,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在华西村,不管是外来人员还是本村人员、管理人员还是技术人员、企业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有干事成事、发挥作用的平台。只要有本事、求上进,都能得到合理使用。对有一技之长即使曾经犯过错误的人,只要改了也会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应有作用。
四、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在统筹协调发展中全面_提升人的素质
华西村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大统筹发展力度,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和教育培训农民,对先后并入华西的20个村实行“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干部统一使用”,高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一是不断改善民生,持续提高村民收入和福利保障水平。依托不断做大的集体经济“蛋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农民收入连续多年超过8万元,并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投资近1O亿元帮助并入村改善农民福利和生产生活条件。村民养老、医疗、教育等福利保障标准不断提升,女50岁、男55岁的村民每年可享受1.2万元至1.6万元不等的保养金,每个村民每年可享受5000元标准的免费体检,过上了“学有优教、劳有高得、病有良医、老有保养”的幸福生活。华西村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目标迈进。二是强化生态建设,大力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围绕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目标,科学规划新一轮大华西村庄建设,树立功能区理念,按照南“钱庄”、北“粮仓”、中间“人间天堂”的空间布局,建设工业集中区、农业示范区、村民居住区和山水园林风景区。近5年来,先后投入资金7亿多元,铺路造桥,治理荒山,改善居住环境。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综合治理工业园区环境,投资近亿元对余热余压、废气废渣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持续增加对绿化美化的投入力度,植树造林超过180万株,面积13455亩,绿化覆盖率达到40%。三是坚持不懈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华西村恪守“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物质精神双富有才是真正富有”的理念,倡导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的风尚,弘扬诚实守信、勤劳善良、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的传统美德,建设和谐社会。创造多种多样的文化教育形式和载体,将许多特色语言写上墙、谱上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戏剧等形式向村民传播,宣传守法守约守信的理念,宣传改革开放成就、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华西村艰苦创业、共同致富的经验,让农民不断升华精神世界和理想追求。在全村开展“评优树模”活动,评选一批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先进职工,营造人人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五、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幸福的新农村提供坚强保证
始终坚持加强党组织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这是华西村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华西村新的党委领导班子继承和发扬吴仁宝同志的好传统、好思想、好作风、好精神,牢记“两个务必”,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带动华西村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始终弘扬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村党委一班人自觉做到淡泊名利,重品行、讲奉献、带头干。在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今天,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始终保持着争创一流的旺盛斗志。以富裕百姓、造福村民为己任,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不懈地为民办好事、解难事、做实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中不断使村民得到更多实惠。二是对党员干部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党员干部坚持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提高政策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做到守法、守约、守信誉,在本职岗位上创先进、争优秀、作表率。三是切实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市场经济、现代科技、社会管理等知识,了解与经济转型升级相关的新产业、新技术,开阔胸襟、开阔视野、开阔思路。将一大批思想觉悟高、发展能力强的青年骨干及时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为华西村未来发展打造强有力的干部梯队。
华西村在新阶段创造的新经验深刻启示我们: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更高的目标追求,创新发展理念、思路和办法,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又好又快发展路子;必须坚持真抓实干,勇于突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落实”上花力气,努力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协调推进各方面的建设,不断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使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更加殷实、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全面、更加协调、更加可持续;必须把人才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更加注重培养引进人才,用好用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必须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作贡献、当表率的良好风气,在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