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省定全面小康标准,2005-2007年,苏南五市率先在全省相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加快实现第二个“率先”的新阶段。根据各市党代会确定的目标,苏州、无锡在2010年,常州、南京在2011年,镇江在2012年就要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但对照世界中等发达地区平均水平及发展趋势,苏南地区重经济、轻社会的现象仍未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已达到甚至超过世界中等发达地区平均水平,社会现代化转型与社会管理创新呈现出明显滞后状态,主要体现在:
社会结构变动滞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苏南已步人工业化后期,但社会结构总体处在工业化中期水平:就业结构中,一产从业人员比重过高,三产从业人员过低;城乡结构滞后于工业化后期10年左右;阶层结构中,中产阶层比重滞后工业化进程15年左右;消费结构中,恩格尔系数达到工业化后期的25%水平预计还要10年左右。
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全。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是国家和企业退出社会生活领域,社会组织发育成长并履行更多社会管理职能的过程,结果是国家、市场和社会共同配置资源和机会,提高效率和公平。中等发达国家一般每百人就拥有一个社会组织,我国为3115人拥有一个社会组织,苏南约1970人拥有一个社会组织,社会自治组织数量、规模都比较小。
社会流动存在诸多障碍。一是城乡二元结构鸿沟难逾越,外来人口中即使有相对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者,也很难成为城市“常住居民”;二是地区与行业之间流动渠道不够畅通。究其原因主要是要素市场发育不全,有些要素价格被人为扭曲,市场还难以对知识、管理、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起基础性配置作用。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仍然单一。公共需求快速增长并日趋多元是社会转型加速期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服务正在从政府全部包揽逐步走向市场化,但政府垄断公共服务的一元格局尚未打破,市场机制和准市场机制还未充分引入。2009年,苏锡常地区社会事业支出(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占财政支出比重为21.3%,占GDP比重为2%,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目前约分别为28%和6%),而中等发达国家社会公共支出一般要占财政支出的60%以上。
社会管理人才缺乏。社会管理是一项专业化技术性很强的事业,需要大量专门人才。但目前苏南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总量严重不足,结构也谈不上合理。据国际经验,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应该在2%o-5%o,我国为0.3%0,苏锡常地区毛估算仅约0.6%0左右。
公共政策创新滞后。党委政府要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有效退出“越位”,强化“缺位”,最重要的环节是建立健全公共政策体系。现在我国公共政策特别是社会政策创新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比较滞后,导致一些社会矛盾、问题不断发生,如:苏南部分地区近年来出现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收入明显低于行政附属工勤人员的状况;社保、公共服务和环保投入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欠账;城市停车难问题愈演愈烈,等等。
社会管理理念滞后,法规不健全。目前苏南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仍普遍存在讲经济内行、讲社会外行的状况,日常行政行为更多受到的是传统社会管理理念的影响,表现为七轻七重:重经济轻社会、重民生建设轻社会管理、重政府投入轻社会参与、重强势群体发展轻弱势群体维权、重矛盾管控轻服务疏导、重当前解困轻整体长远发展、重财政投入轻公共政策。基层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受制于国家宏观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因此,从社会组织管理、信访行为规范、户籍制度改革、舆情与网络管理、城市运行管理、居民社会保障、公共政策参与等方面,都期待出台相关专门法律规范,以迅速增强人民群众对市场、对政府、对法律和对自己的信心。
曾经以独创苏南模式引领全国农村工业化、经济国际化潮流的苏南地区,正在以创新型城市建设引领第三轮发展竞争和后工业化转型。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既是加快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更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和持久动力。苏南人应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率先创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成城市竞争力强、人民幸福感强的新苏南。
率先实现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目标是:“十二五”期间,苏南率先建成异质多元、开放理性、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主要途径:一是加快扩张中等收入阶层,形成家庭年收入2万美元左右占50%-60%,1万元左右占30%,3万元以上占10%-20%的阶层结构。二是加快形成现代消费社会,到2015年前后,户均年消费1万美元以上,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提高到50%左右,居民消费率提高到45%左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0.3以内,农民和农民工家庭降至0.35以内。三是基本形成以社区生活为依托、网络和公共舆论为纽带,多元利益主体良性互动,依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服务的基层公民社会。
率先实现社会流动障碍的基本消除。首先要率先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尽快建立城市常住证(绿卡)制度,使有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的外来人口能享受应有的市民权益;其次要加快建设人才市场、经理市场,健全公开公正、开放透明、有序流动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三要尽快消除苏南地区城市间的跨地区流动障碍,特别是要率先实现社保政策同城对接。
率先建立基层社会自组织体系。一个多元异质的现代市民社会,必须依靠各种非政府组织来进行畅通的诉求表达、群体间利益协调、群体内自我整合和有序的公众参与。社会组织是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的不二选择。当前,苏南应率先加快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使社区自治体系得到建立完善;加快行业协会建设,学习浙江经验,加快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促进政府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加快各类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反映不同诉求、维护弱势群体权益、满足公共服务多元化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机构和队伍,发展志愿者协会和社会工作者协会,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
率先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和供给主体多元化。苏南应大力发展三种形式的公共服务供给:一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供给,通过财政拨款、专款资助、授权委托、参股、购买等方式,依法赋予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职能;二是政府利用市场机制供给公共产品,即通过招标采购、合约出租、特许经营等形式,将原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职能交由市场主体行使;三是大力倡导社会志愿提供公共产品,包括投资公益、捐献慈善、社区帮教、志愿救助等。
率先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社会安全网。一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确保社会财富第二次分配的公平公正,提高生存安全感;二是建立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的制度,促使公共财政向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领域倾斜;三是激励和依靠社会力量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增加对个性化、竞争性公共需求的供应;四是建立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健全各种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
率先建立和谐高效的社会协同整合体系。一是建立民主法治基础上的权利社会。权利社会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政府权力来自公民授权,政府的根本责任是保障公民权利。二是建立完善公平公正、和谐稳定的市场秩序,包括各种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充分竞争、公平分配和公正的信用秩序等。三是建立畅通透明的诉求表达机制,改变渠道不畅、依赖信访或借网络发泄怨愤的局面。四是建立公正理性的公众舆论形成机制,重视思想道德体系建设与宣教方式革新,重视理论社科工作和科普工作,尤其是要引导和管理好网络思想舆论工作。五是加快公众参与机制建设,特别是注意加强公民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广泛参与,加强专家学者与社会公众的互动研讨,提高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社会结构变动滞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苏南已步人工业化后期,但社会结构总体处在工业化中期水平:就业结构中,一产从业人员比重过高,三产从业人员过低;城乡结构滞后于工业化后期10年左右;阶层结构中,中产阶层比重滞后工业化进程15年左右;消费结构中,恩格尔系数达到工业化后期的25%水平预计还要10年左右。
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全。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是国家和企业退出社会生活领域,社会组织发育成长并履行更多社会管理职能的过程,结果是国家、市场和社会共同配置资源和机会,提高效率和公平。中等发达国家一般每百人就拥有一个社会组织,我国为3115人拥有一个社会组织,苏南约1970人拥有一个社会组织,社会自治组织数量、规模都比较小。
社会流动存在诸多障碍。一是城乡二元结构鸿沟难逾越,外来人口中即使有相对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者,也很难成为城市“常住居民”;二是地区与行业之间流动渠道不够畅通。究其原因主要是要素市场发育不全,有些要素价格被人为扭曲,市场还难以对知识、管理、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起基础性配置作用。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仍然单一。公共需求快速增长并日趋多元是社会转型加速期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服务正在从政府全部包揽逐步走向市场化,但政府垄断公共服务的一元格局尚未打破,市场机制和准市场机制还未充分引入。2009年,苏锡常地区社会事业支出(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占财政支出比重为21.3%,占GDP比重为2%,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目前约分别为28%和6%),而中等发达国家社会公共支出一般要占财政支出的60%以上。
社会管理人才缺乏。社会管理是一项专业化技术性很强的事业,需要大量专门人才。但目前苏南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总量严重不足,结构也谈不上合理。据国际经验,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应该在2%o-5%o,我国为0.3%0,苏锡常地区毛估算仅约0.6%0左右。
公共政策创新滞后。党委政府要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有效退出“越位”,强化“缺位”,最重要的环节是建立健全公共政策体系。现在我国公共政策特别是社会政策创新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比较滞后,导致一些社会矛盾、问题不断发生,如:苏南部分地区近年来出现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收入明显低于行政附属工勤人员的状况;社保、公共服务和环保投入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欠账;城市停车难问题愈演愈烈,等等。
社会管理理念滞后,法规不健全。目前苏南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仍普遍存在讲经济内行、讲社会外行的状况,日常行政行为更多受到的是传统社会管理理念的影响,表现为七轻七重:重经济轻社会、重民生建设轻社会管理、重政府投入轻社会参与、重强势群体发展轻弱势群体维权、重矛盾管控轻服务疏导、重当前解困轻整体长远发展、重财政投入轻公共政策。基层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受制于国家宏观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因此,从社会组织管理、信访行为规范、户籍制度改革、舆情与网络管理、城市运行管理、居民社会保障、公共政策参与等方面,都期待出台相关专门法律规范,以迅速增强人民群众对市场、对政府、对法律和对自己的信心。
曾经以独创苏南模式引领全国农村工业化、经济国际化潮流的苏南地区,正在以创新型城市建设引领第三轮发展竞争和后工业化转型。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既是加快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更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和持久动力。苏南人应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率先创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成城市竞争力强、人民幸福感强的新苏南。
率先实现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目标是:“十二五”期间,苏南率先建成异质多元、开放理性、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主要途径:一是加快扩张中等收入阶层,形成家庭年收入2万美元左右占50%-60%,1万元左右占30%,3万元以上占10%-20%的阶层结构。二是加快形成现代消费社会,到2015年前后,户均年消费1万美元以上,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提高到50%左右,居民消费率提高到45%左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0.3以内,农民和农民工家庭降至0.35以内。三是基本形成以社区生活为依托、网络和公共舆论为纽带,多元利益主体良性互动,依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服务的基层公民社会。
率先实现社会流动障碍的基本消除。首先要率先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尽快建立城市常住证(绿卡)制度,使有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的外来人口能享受应有的市民权益;其次要加快建设人才市场、经理市场,健全公开公正、开放透明、有序流动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三要尽快消除苏南地区城市间的跨地区流动障碍,特别是要率先实现社保政策同城对接。
率先建立基层社会自组织体系。一个多元异质的现代市民社会,必须依靠各种非政府组织来进行畅通的诉求表达、群体间利益协调、群体内自我整合和有序的公众参与。社会组织是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的不二选择。当前,苏南应率先加快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使社区自治体系得到建立完善;加快行业协会建设,学习浙江经验,加快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促进政府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加快各类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反映不同诉求、维护弱势群体权益、满足公共服务多元化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机构和队伍,发展志愿者协会和社会工作者协会,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
率先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和供给主体多元化。苏南应大力发展三种形式的公共服务供给:一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供给,通过财政拨款、专款资助、授权委托、参股、购买等方式,依法赋予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职能;二是政府利用市场机制供给公共产品,即通过招标采购、合约出租、特许经营等形式,将原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职能交由市场主体行使;三是大力倡导社会志愿提供公共产品,包括投资公益、捐献慈善、社区帮教、志愿救助等。
率先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社会安全网。一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确保社会财富第二次分配的公平公正,提高生存安全感;二是建立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的制度,促使公共财政向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领域倾斜;三是激励和依靠社会力量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增加对个性化、竞争性公共需求的供应;四是建立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健全各种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
率先建立和谐高效的社会协同整合体系。一是建立民主法治基础上的权利社会。权利社会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政府权力来自公民授权,政府的根本责任是保障公民权利。二是建立完善公平公正、和谐稳定的市场秩序,包括各种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充分竞争、公平分配和公正的信用秩序等。三是建立畅通透明的诉求表达机制,改变渠道不畅、依赖信访或借网络发泄怨愤的局面。四是建立公正理性的公众舆论形成机制,重视思想道德体系建设与宣教方式革新,重视理论社科工作和科普工作,尤其是要引导和管理好网络思想舆论工作。五是加快公众参与机制建设,特别是注意加强公民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广泛参与,加强专家学者与社会公众的互动研讨,提高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