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如泛舟赢在阅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ping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它已经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卡点之一。新课标要求每一个初中学生都要一定的阅读能力,以促进理解课本知识,提高语文阅读综合素养。基于此,文章将从教材、方法、学以致用等方面如何帮助初中生提高阅读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阅读;教材;方法
  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取决于他小时候的努力。初中阶段是人生学习最重要的基础阶段。如果在这个开读的最佳时段,学生已经有了阅读的兴趣,并且能够进行广泛的阅读,那就会为以后的学习插上飞翔的翅膀,向着理想的成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兴趣的产生促发了阅读的需求和动力,坚持不懈的阅读,就会形成长久的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就会转化成一种内在的能力和素养。阅读给学生带来的好处不再是一时之快,更是一生之益。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产生以及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阅读的有效地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度提升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
  一、 以教材为基础,选择阅读文本
  语文教材是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依据,里面所选取的文章都是经典、优秀的文学作品,所以初中语文阅读内容的选择必须围绕教材这一丰富的资源。为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深入探究教材,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学识、认知等特点,始终把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第一位,开展有趣灵活的教学措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阅读,感受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触发情感思想的共鸣,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语文阅读实践教学过程中,大量多种形式地朗读课文,就会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参与积极性。每一次读文,教师提出的目标不同,要求读的方法不一样,给学生带来的收获也就不一样。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以及独特的写作方法。这些知识的生成和获得,建立在学生自我肯定、自我反思的体验上,阅读的欲望就会深刻而持久,甚至扩大,课堂的阅读就会很自然的拓展延伸到课外了。
  基于对课堂教材的深度阅读,教师就要有意引导学生开展类文阅读,把阅读的范围进一步拓展。如,语文课本里选取了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教师推介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祝福》《阿Q正传》等文章,了解旧中国的历史现状,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追求,了解千年来中华民族深重的灾难,通过这样的类文阅读,学生就会理解闰土前后的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會明察鲁迅先生为文的初衷。同样也会懂得人的希望所在,人生的道路何以去走。类文阅读不只是知识的拓展,更是思想的延伸,是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
  二、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开展自主阅读
  (一)学会批注阅读的习惯
  不管是课堂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批注是阅读时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用简明的符号,勾画、标注出知识的重难点以及不理解的地方,或者写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然后把这些勾画出来的内容和老师、学生进行交流,达成共识,得以贯通,就会大大提高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效果。古往今来,但凡治学者无不都有阅读批注的好习惯,一代伟人毛泽东更是如此,床头书籍批注无数,终成学之大成者。作为初中生,文章里面生动的描写、经典的句段、深刻的哲理等都应该是批注的地方。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挖掘作品里的内涵,是语文阅读的重要目的所在。
  (二)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阅读的详略尤为关键。有的书籍和文章,要精读,反复读,对重要的内容和章节要品味理解,做到一叶知秋的效果,尤其是对作品的情感思想和表达方法更是要彻底领悟。有的作品只需浏览、略读,掌握一个大概,就要提高阅读的速度,获得高屋建瓴的把握和感悟。精读和略读的选取是学生阅读驾驭能力的体现,能够根据阅读的需要和阅读文本的特点,灵活采用这阅读两种方法,有机的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能取得阅读的最佳效果。教师要在平时的阅读指导中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就拿《背影》一文的阅读来说,父亲送儿子时发生了很多事情,不管孰对孰错,我们在阅读时不要过多地纠缠,可以略读相关内容。但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了父亲送别时的背影,尽管是几句传神的肖像描写,就让人泪眼婆娑了。这时候,我们不仅要探究人物描写的内涵,更要挖掘人物情感的氤氲,需要精读细究。一个把所有对儿子的挚爱无以表达的只能深深压在心里的父亲,以及一个被血浓于水的亲情浸淫的儿子,时空定格了,情感凝固了,画面便在模糊中出现,在清晰中消失……这样的精读品味,便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三)在勾画、批注的基础上,要善于总结归类
  通过大量的阅读后,很多知识是凌乱的、分散的,就需要科任教师指导学生对获取的大量的语文信息进行科学系统的总结归类。例如,现代文阅读可以根据时间的循序归类作品,列出作者,归纳出中心,提炼出写法;也可以按照字、词、句、段的顺序整理重要的知识点;或者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类归纳警句名言、表现手法、修辞写法等。又如,教师引导学生把初中学段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所有选入的作品根据时间先后列表总结,从中发现鲁迅思想的不断成熟进化,作品表达的技巧不断地练达自如,其文学性、思想性和革命性日臻完美的结合。这样高度凝练的总结归类,对于阅读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有效地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堂引到类文,再到群文。
  三、 读、写、说、练相结合,做到读文以用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所以阅读必须要和写作、说话等方式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一)每读一篇文章或作品,要求学生写读书心得或读后感
  这一直以来是开展语文阅读的重要一环,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阅读后的再巩固和再提高。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重视写读后感或者写读书心得,对阅读作品的内容和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文本的思想和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看法或收获。在学习上,动手永远比动眼的更重要。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
  不管是阅读演讲,还是阅读知识竞赛,都将是把阅读的效果放大化。如果说,阅读是个人行为的话,那么读书交流活动就是集体的举动,是知识的交流,是思想的碰撞,是情感的谐振。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开展语文阅读的交流活动。在开展语文交流过程中,教师最喜闻乐见的是,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情况,找到自己喜欢的文点,充分利用大课间阅读时间,给大家上一节阅读课,分享自己的阅读快乐。例如,在开展《城南旧事》一书阅读时,教师放飞学生的思维,可以演讲,可以表演,一直围绕着小说的内容、作者、写法、人物、主题等,几乎把小说翻了个遍,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最后仍然意犹未尽。
  (三)阅读历来是作文的基础
  部分学生惧怕写作文,不外乎一个重要的原因——积累不够。是的,就是素材的积累不够,这几乎是现在学生的通病。如果说生活素材的积累对于学校学生很难突破的话,可以理解,但是书本知识素材的积累应该能够解决。所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必要手段,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每次习作的要求,对学生推介相关的课外的阅读内容,指导阅读的方法,并从中汲取语言文字的营养,积累习作有用的素材,借鉴可用的写作手法,把学生对习作的恐惧通过阅读的兴趣化为乌有,岂不是一举两得。这样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这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有这种前瞻的意识和举措。
  (四)常言道,光说不练不是真把式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归根结底还是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才能达到。首先,要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或者只顾速度而忽视了阅读質量。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专项训练中,既要把握好阅读文本的长短、难度,也要把握好文本阅读需要的时间,照顾每一位学生能够充分阅读完毕。慢慢地加快阅读速度,这需要对不同的学生指出不同的阅读方法(精读或者略读),也要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思考问题,保证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同步提高。另外,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阅读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理解,理解文意,理解文思,理解文情。在大量阅读的训练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十分重要。为此,教师要多动脑筋,根据每次阅读的内容和学生的差异,选择编配一些阅读训练题,通过学生对预设问题的理解思考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做到读练结合,读必有所练,练必有所得。
  四、 语文阅读必须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生活是一本丰厚的巨著。要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好的途径和方法是将书本的阅读和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知行合一的意义和价值。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就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方法,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学习内容结合起来,使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另外,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走进社会,在家庭、在社区,开展人生体验,感受社会冷暖,带着对时下社会的思考和理解选择适合的阅读文本进行阅读,进一步体会所阅读作品的社会意义,提升自己的整体素养。比如,当下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部人类历史的、社会的事件,让学生从社会、从新闻了解这一重大事件,就可以很好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所谓“自由民主”的虚伪性,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就会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的进一步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语文阅读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只有把它付诸实施,因人而异,因时而别,因地而宜,就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当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广大的初中语文教师要静下心,切实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教学之目标,让每一位莘莘学子泛舟学海,赢在阅读。
  参考文献:
  [1]余党绪.阅读改进,终会聚焦思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3).
  [2]叶晓芸,秦鉴.论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J].教育技术导刊,2006.
  作者简介:
  常勋章,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常家河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将古诗文和地方传统文化结合,是使学生热爱古诗文学习的途径之一。文章从古诗文中的古今异义词、押韵和方言结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民歌结合,文化现象和民风民俗结合三个方面谈课堂教学古诗文如何与地方传统文化结合。  关键词:古诗文;方言;民歌;民风民俗  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是中学语文教材和考试的重头戏,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但鲜有学生由衷热爱。这和古诗文与现实生活距离遥远,不易理解,教学
摘 要:我们习惯了高强度、大容量、快节奏的生物复习课,复习课追求课堂知识容量,采取与新授课相同的知识点重现式复习方式,忽视方法指导,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非常局限,陷入题海无法自拔。文章以《绿色植物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原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这一主题为例,探索生物课一轮复习模式,以期化零为整,实现学生知识升华。  关键词:主题式一轮复习;搭建知识框架;质疑解疑;有效互动  一、 研
甘地说,一个民族与其道德进步,可从动物所受的待遇来评判。这是我读完《绿色生活手记》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的确,一个国家的国民对待动物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这听来也许荒唐,但我在读过《绿色生活手记》一书后就不再怀疑它的合理性了。  《绿色生活手记》是莽萍主编的一套“护生文丛”中唯一的一本中文著述,于普通读者而言也是最易读的一本。历史学家张广达先生说它“是一本好看的小书,文
摘 要:现代小学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高效展开。文章以苏教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为例,分析了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方法,希望对小学高学段的教学工作改进带来有效的助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学段;现代教育技术  一、 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是基于教育科学的原则指导教师的一线教学工作中开展实践的重要理论集合,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仔细揣摩并借此
你说 人生一旅途耳  其长百年 但不知  在漫漫风雨途中 会有  多少坎坷崎岖 和激流险滩  于是 你一生都在忙着  筑路搭桥的事  用山的坚韧 水的温柔  用钢的意志 火的信念  在深山峡谷  在大河平川  曾经托起 多少美丽的彩虹  曾经接通 多少阻隔的思念  当千千万万 焦灼的期盼  踏月而归 当一个个  远去的憧憬 到达彼岸  人们都会想起 一位建桥的老人  想起茅以升 九十四年的人生旅途
摘 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读思达教学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很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文章根据教学实践,阐述了读思达教学的内涵,分析读思达教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落实核心素养意义,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达成实施读思达教学法提出一些见解,希望对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读思达教学;教学路径  一、 引言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
摘 要:童声合唱被誉为天籁之音,不仅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而且情感表达更震撼人心,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是学校美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小学合唱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热情,不利于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不断优化合唱教学策略,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美育价值,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童声合唱;小学音乐;合唱教学;
摘 要:这是个“互联网 万众创新”的时代。这个时代让“创客”这一发轫于互联网时代的概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紧跟着这样的时代步履,广信区第二小学校将“创客”精神植入校本教研的实践探索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历经几年的积淀,我们已然寻得了一种特色鲜明、活力四射的创客教研模式。  关键词:兴趣导向;倡导创新;基于需求  什么是“创客教研”?  文章提取的关键词是:兴趣导向、倡导创新、基于需求、共同分享
摘 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写作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写作能力能够综合体现出学生的词汇积累、语法水平、英语思维及语言表达水平。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写作需求,采取思维导图等教学模式,以训练学生的写作思考能力及精密的思维,使其在写作中准确地使用词汇与语法,准确地表达自我认知与感悟,促进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文章就思维导图对初中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进行探究,以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关键词:思维导
摘 要: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炉以后,各个学科核心素养也随之产生。在历史核心素养中,一个重要素养就是时空观念。由此可见,历史教学中的时空观念至关重要。但是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历史教师针对这些情况积极探索有效的改善策略:优化时空阶段,史地学科结合,发挥历史地图功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时空观念素养。基于此,文章进行了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