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其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渠道,是一个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新课标指出,小学品德学科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小学品德学课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德育水平。因此,学生德育与基础知识学习同等重要。
一、彰显学生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规定,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负责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在必要时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以便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传统教育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虽然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会结合一些实例进行教学,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终究没有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新课改的推广,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方向:通过小学品德教育,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和学生一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来体验和研究课堂教学,要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为他们提供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要杜绝以往的教师主宰课堂现象的发生。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要相信学生能行,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开展知识的探究和讨论。要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只有这样课堂效率才会最大化。
二、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是品德学科一直追求的目标,经过探索、实践,小学品德学科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如下:
“尝试自学、感知目标——情境导入、明确目标——合作交流、探究研讨———补充拓展、学以致用——评价反馈、总结梳理”。具体表现为:
(一)老师在课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要引领学生依据文本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获取需要的信息,加以归纳整理,并有效利用,这样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识。如组织学生参加前置的探究活动,以达到丰富学生的内涵,做好课前准备之目的。课前的准备活动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是教学目标得以达成的前提。教材每一课的板块内容主要以图片、话题等进行情境设置为主,文字表述较少,教学上有极大的弹性空间。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让品德课成为“源头活水”。
(二)课中重视师生、生生间的有效合作和探究
新课程倡导,课堂上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品德教学实效性。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便彰显了它的魅力。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的采取高、中、底搭配(即优、中、一般)及男女生合理分配,组长由善于表达与组织能力强者担任,以确保合作学习的均衡与实效性。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情景、案例,让他们讨论、争辩、交流、表现,并从中获得收获和提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参与能力的培养,指导他们正确的倾听、思考、交流。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学以致用,形成基本技能。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教学进行评价、总结。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精心组织、适时引导、调控密不可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后,便把自己當作饶有兴致的一个旁观者。相反,还要发挥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等多重角色,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保驾护航。此外,教师要善于倾听不同声音,以生成课堂的精彩。最后,借助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品质提升。课后实践延伸是为了使课堂教学取得“知行统一”的实效。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形式多样的课后延伸作业,有调查、收集、体验、宣传、写作等。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没有硬性的要求,让学生尽力而为,不成为他们的过重负担。
三、妙用教师语言,创设丰富有趣教学课堂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
学困生在上课时由于基础差,接受能力或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往往容易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课堂讲述,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思品课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要会恰当运用艺术性、感染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尤其是对学困生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更是不能吝啬。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有一定的教学激情,善于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振奋人心的评价语言和鼓励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使课堂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使学困生始终处于被关注和赞赏的情境中。
(二)注重情感交流,建立感情基础
一般学困生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及时的鼓励。因此,我们不论是在课堂还是在平时,都应时时处处关注他们,真诚地帮助他们,以赢得他们的喜欢和信赖。只要学困生接受教师,那就会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还要注意对学困生的言行,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学困生的优点,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最终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
四、善用多媒体,增强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师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开拓适合品德学科的教学模式,广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新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更是明确规定: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小学品德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听觉与视觉的良好效果,将枯燥的知识转变成为生动形象的知识,让学生在视、听中獲得知识,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总之,良好的品德教学能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品质。作为小学品德学科课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积极拓展思路,优化教学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品德课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彰显学生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规定,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负责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在必要时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以便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传统教育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虽然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会结合一些实例进行教学,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终究没有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新课改的推广,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方向:通过小学品德教育,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和学生一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来体验和研究课堂教学,要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为他们提供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要杜绝以往的教师主宰课堂现象的发生。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要相信学生能行,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开展知识的探究和讨论。要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只有这样课堂效率才会最大化。
二、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是品德学科一直追求的目标,经过探索、实践,小学品德学科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如下:
“尝试自学、感知目标——情境导入、明确目标——合作交流、探究研讨———补充拓展、学以致用——评价反馈、总结梳理”。具体表现为:
(一)老师在课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要引领学生依据文本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获取需要的信息,加以归纳整理,并有效利用,这样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识。如组织学生参加前置的探究活动,以达到丰富学生的内涵,做好课前准备之目的。课前的准备活动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是教学目标得以达成的前提。教材每一课的板块内容主要以图片、话题等进行情境设置为主,文字表述较少,教学上有极大的弹性空间。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让品德课成为“源头活水”。
(二)课中重视师生、生生间的有效合作和探究
新课程倡导,课堂上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品德教学实效性。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便彰显了它的魅力。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的采取高、中、底搭配(即优、中、一般)及男女生合理分配,组长由善于表达与组织能力强者担任,以确保合作学习的均衡与实效性。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情景、案例,让他们讨论、争辩、交流、表现,并从中获得收获和提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参与能力的培养,指导他们正确的倾听、思考、交流。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学以致用,形成基本技能。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教学进行评价、总结。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精心组织、适时引导、调控密不可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后,便把自己當作饶有兴致的一个旁观者。相反,还要发挥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等多重角色,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保驾护航。此外,教师要善于倾听不同声音,以生成课堂的精彩。最后,借助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品质提升。课后实践延伸是为了使课堂教学取得“知行统一”的实效。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形式多样的课后延伸作业,有调查、收集、体验、宣传、写作等。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没有硬性的要求,让学生尽力而为,不成为他们的过重负担。
三、妙用教师语言,创设丰富有趣教学课堂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
学困生在上课时由于基础差,接受能力或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往往容易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课堂讲述,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思品课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要会恰当运用艺术性、感染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尤其是对学困生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更是不能吝啬。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有一定的教学激情,善于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振奋人心的评价语言和鼓励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使课堂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使学困生始终处于被关注和赞赏的情境中。
(二)注重情感交流,建立感情基础
一般学困生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及时的鼓励。因此,我们不论是在课堂还是在平时,都应时时处处关注他们,真诚地帮助他们,以赢得他们的喜欢和信赖。只要学困生接受教师,那就会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还要注意对学困生的言行,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学困生的优点,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最终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
四、善用多媒体,增强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师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开拓适合品德学科的教学模式,广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新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更是明确规定: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小学品德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听觉与视觉的良好效果,将枯燥的知识转变成为生动形象的知识,让学生在视、听中獲得知识,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总之,良好的品德教学能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品质。作为小学品德学科课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积极拓展思路,优化教学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品德课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