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四读”教学探微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笔者认为“读”是诗歌教学的基础,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在笔者的古诗教学中,采用“四读法”的途径来组织教学:初读——读正字音、停顿和节奏;再读——理解诗歌内容;品读——赏析评价诗歌;回读——积累名篇佳句,拓展运用。
  一、初读,初步感知古诗的美
  在初读过程中,笔者认为要对学生进行两个方面的指导,一是在读准字音方面,要注意异读现象和押韵。而异读的字词一般在课文的注解里都会表明出来,在“全班一起纠正”环节里可以着重地对学生引导,学生一般都会明白。如《木兰诗》一诗中有很多的多音字,其中不少的多音字就是破音异读现象。而这些音字都应该由学生们自己通过查资料去讨论、体会、去正音。如“可汗大点兵”中的“可汗”就是属于古音异读现象。二是要读好节奏。古诗是讲究音乐美的,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诗歌因诵读而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顺畅的音韵美,匀称和谐的节奏美。
  二、再读,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
  再读的目的就是在初读的基础上,达到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目的。在此环节中,不能将诗歌简单地割裂为背景简介、诗句翻译、背诵诗歌等模块。笔者的做法是把“再读”分解成“解题——串意——悟情——美读”四小步。
  解题,首先要了解诗人。其次是解读诗题。如教学《行路难》时,笔者提出了几个问题来解题:诗人李白走的是一条什么路?这条路有何难?为什么?通过初读的反复吟诵之后,学生回答:诗人是在走一条仕途之路,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沉舟梦日边”可看出来。诗人的這条仕途之路非常的难,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可看出来。串意,就是串解诗句的大意。笔者强调的是串解,即是把诗句中的字词句串联起来,把握诗人写作的思路和诗歌的整体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要把诗句的理解解读成了像学习文言文那样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破坏了古诗的音乐美和结构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当然,教师的及时点拨也是需要的。悟情,就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感悟诗人在作品中的感情。如笔者在教学《饮酒》时,经过以上环节,学生都能明白此诗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决心归隐田园的高洁情操。美读,就是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的形式可以多样,但是除了要读出语气、气势和读出语调、语速和语音的轻重外,还要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读出情感。
  三、品读,体验品味作品内涵
  学生只有经过充分的、反复的诵读(如自由读、接力读、齐读、思读、比读等形式),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关键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在读出古人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而学生也能从中陶冶性情,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笔者在古诗教学中主要从“赏语言、感意境、辨诗理”三个方面来品读。
  1.赏语言
  教授古诗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抓住题眼、诗眼、词眼、奇词等精当传神的字眼,领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开篇透出一股“狂”气。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抓住这个“狂”字,领悟诗人的豪情和英雄形象,笔者提出问题:“狂”从何而来?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归纳出: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狂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狂在“千骑卷平冈”的阵容;狂在……通过咀嚼“狂”字,学生就可体会到词中活跃着一位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
  我们可以通过改字、换字来比较用词的妙处。古诗讲究“炼”字,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这都说明遣词炼句的讲究和艰难。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见”字改为“看”或“望”字,可否?这一改,“见”字不仅能体现悠然的心境,字面上也如羚羊挂角,不着痕迹,诗人虽无意看山,但惊鸿一瞥间,山景都尽收眼底。
  2.感意境
  古典诗歌都有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入意境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应根据每首诗歌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创设各种情境启发学生想象来感受诗歌的意境。因为只有引导学生入其“境”了,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3.辨诗理
  古诗诗人在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写当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例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面上已呈现春意。这句诗的意境是无疑美的,而诗句妙就妙在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新的事物必将代替旧的事物。
  四、回读,积累名篇,拓展运用
  回读就是在整体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古诗,积累名篇佳句,拓展运用。回读时唤醒学生对古诗情境的回忆与展望,融入自己的感情,体会诗人的感情基调,在一遍一遍的读中逐步受到感染。如在教学《使至塞上》到“回读”环节时,让学生拿着自己的简笔画《大漠落日图》,一边回忆,一边背诵,然后在小组内检测背诵情况。教师观察绝大部分学生能背熟了,再要求學生声情并茂地进行背诵比赛。
  写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而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丰富是学习运用语言的范本。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描述画面、变体改写、续写、模拟仿作等方式来延伸拓展,做到学以致用。其中的“变体改写”训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古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古诗的感情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学完后练习改写,有的学生把此诗改写成了一封家书,诉说戍边多年的将领离家之苦、思乡之切;有的学生改写成了一篇记叙文,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位渴望建功立业的将军的故事;有的学生改写成抒情散文,感情浓烈、意境深远。写作训练既巩固了读的效果,又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促进古诗教学有效性的强有力推手。
其他文献
案例背景:  烨烨是本学期才从其它幼儿园转到班上的一个小男孩,刚到班上第一天就让老师“不省心”。和往常一样孩子们解便喝水后就要到操场进行早操活动,当孩子们刚排队走出教室时我发现烨烨不见了,心里一颤,到活动室里里外外找了一圈,还是没看见他,我开始着急起来。马上告诉班上的另外两位老师,她们开始楼上楼下一边喊着烨烨的名字一边着急的找人,几分钟过去了还是不见人影,我不禁慌了神。  这个时候幼儿园的其它老师
期刊
六年级作文教学现状:小六年级写作对学生的感知、思维、创造、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着较之其他年级小学生更高的要求,学生写作受挫感较强烈,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慢慢就失去写作信心,写作兴趣也越来越淡薄;六年级作文对于写作素材的质量和数量要求相对较高,以前积累的素材不能用,能用也因为联想能力,发散能力,感知能力有限而不知道怎么引用素材,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也不知道怎么引申为写作素材,因而学生写作时有种无从下
期刊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新开设小学三年级至部分地区初中三年级科学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分科教学中存在的知识体系分散、内容单一、思维局限、学生负担过重、评价体系封闭的弊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而开设的课程。在历史的长河中科学教育也在不断的演变与延伸,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科学课程的脚步虽然在缓慢前行但所走过的路程一直困难重重,步履艰辛,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科学教育的步伐似乎仍在
期刊
在当今社会,节日是传统社会的缩影,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应合理利用节日活动巧妙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应结合幼儿从各个方面的得到的实际经验,设计合理的教学、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增强幼儿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幼儿健康发展。节日是从社会凝聚功能中派生出来的一个比较具体的、针对性较强的功能,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一,节日能够满足幼儿社会性心理需求,感受到来自世界的爱与
期刊
汪曾祺对京派的梳理,带有很强的自我认同倾向,是有意识的梳理。汪曾祺把京派追认到周作人,先后提到的还有林徽因、废名、乃师沈从文、萧红,但没有涉及到郁达夫。本文试图对汪曾祺涉及京派的论述做一主要偏于资料性的整理,首先将对汪曾祺论述的京派概念做出阐述;其次试图以汪曾祺从周作人到萧红的论述理清京派发展的脉络;当然,重心是对沈从文论述的分析。  一、汪曾祺的“京派”所指  汪曾祺论述“京派”这一概念的文字主
期刊
一、成果研究背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論,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小学教育中,拼贴画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拼贴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更是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拼贴艺术进入小学低学段教学契合孩子身心发展特质,在拼贴艺术中对美学原则的感性认识,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其他的造型艺术当中。拼贴主要取纸质媒介,是一种易得也易操作的材料
期刊
科探区是指为幼儿创设的、可以自由进行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索的学习空间。小班的科学区活动应该更贴近幼儿生活,更具有游戏性,它的科学区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和其他活动如角色游戏等结合起来设置设计,而中大班中、大班科学区的创建则应该突出活动的可操作性、趣味性和游戏性,要为幼儿孩子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和空间进行科学探索,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幼儿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下是笔者根据实践经验进行的若干思考。
期刊
记得有人说过,开始是我们创造习惯,后来是习惯造就了我们。习惯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延续和继承下来的一种文化,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行为习惯 、礼仪习惯等教育内容。今天我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把传统文化与教育相契合,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乐趣,用好习惯造就好学生。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当中,知识点多而广,题型变化多样,再加上现代社会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很多学生
期刊
在电视转播的球类比赛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不少球队都请有外援。外援,就是技术支持,有了外援来助阵,球队的实力必定大增,取胜的把握也就更大。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写作文时,如果感觉自己的语言“单薄无力”,就可以适量地引入“外援”,为文章增色。下面,就让我来介绍引入“外援”的方法。  一、善用俗语  俗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过日积月累,经年流传,约定俗成,得到广泛应用且生动形象精炼的语句。广义上来看,俗语包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为有了这种喜欢和愿望,可以让学习汉字变得更轻松、更主动。如何真正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成为识字的主人,主动积极地识字。 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良好习惯。  一、创设识字情境,激发识字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