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款适合体验的袖珍胶片机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LONG1987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胶片摄影回潮,许多用惯了数码相机的影友纷纷购买胶片机,体验传统的魅力。其中,极少数人会购买大中画幅相机,大部分人会购买35毫米单反相机,也有少数人喜欢买一台小巧的袖珍胶片机,以便于随时拿出来拍照。下边给大家介绍几台适合体验的袖珍胶片机。

奥林巴斯XA


  1978年的Photokina上,由日本著名相机设计师米谷美久设计的一台小相机引起了轰动,这就是奥林巴斯XA,从1979年量产一直生产到1985年,并先后推出了系列姊妹机XA1~XA4。这台只有一盒香烟大小的袖珍相机巧妙地采用了横向滑动镜头盖,其中央椭圆形鼓起正好把镜头隐藏了起来。很小的ZUIKO 35mm镜头竟然采用了6片5组设计,最大光圈达到了F2.8。不仅如此,它还有光圈优先、Cds测光、手动调节感光度(ISO 25~ISO 800)、旁轴取景、黄斑对焦、自拍,甚至1.5级曝光补偿功能。虽然它的过片和倒片采用手动方式,但声音和震动极小,镜头素质非常高,适合随身攜带抓拍。目前,这台相机在二手市场上不难买到,九成新以上的只要几百元。它还配有可装在侧面的闪光灯,但个人以为没有也罢。至于它的同系列姊妹机,有的简化了镜头,有的改用了全自动曝光方式,都没有XA值得购买。

奥林巴斯μ1/μ2


  1970~1990年代,市场上各品牌的“傻瓜机”足有几百个型号。但对那时的国人而言,奥林巴斯1991年推出的Stylusμ1和1997年推出的μ2几乎没人不知道。这两台相机也是米谷美久设计,吸收了奥林巴斯xA的设计思路并加以发展,把胶囊式的外观改为了贝壳式,外观更加精致优美,手感更好。曝光方式改为程序自动,取消了外置闪光灯,改为内置闪光灯。μ1一推出就持续热销,销量超过了500万台。μ2与μ1差别不大,只是外观比μ1更精致,镜头规格也从35mm F3.5升级为35mm F2.8。
  这两台相机在国内市场保有量大,很容易买到,价格也不高,只要几百元。虽然镜头素质不如XA,也无法控制曝光,但物美价廉,体积小巧,体验胶片摄影还是不错的。

米诺克斯GT-E


  米诺克斯(Minox)这个德国品牌现在已被徕卡收购,成为历史。但米诺克斯自1960年代开始生产的袖珍相机还有不少拥趸。这一系列从1974年的Minox 35EL开始,一直生产到2000年以后。它们的共同特点,一是体积小、重量轻,基本都是100×61×33毫米,重200克左右,号称世界上最小的全画幅胶片相机;二是绝大部分机身采用玻璃纤维制成(少数部件为金属),轻而结实,耐用性很好;三是做工好,明显优于奥林巴斯XA;四是大部分采用光圈优先曝光方式(少数有程序曝光功能)、手动估焦对焦,镜头绝大部分是Minotar 35mm F2.8(只有个别采用35mmF4.0镜头)。
  1998年推出的GT-E很值得推荐。这款相机的快门按钮是鲜红色的方形,镜头前端有一圈红色,机身前面右侧有斜向上的红色Minox字样。它的设计比奥林巴斯XA更巧妙:机身正面是完全的平面,将中间的前盖翻下,就会露出取景器和伸出的镜头。扳动相机背后右上方的过片扳手两次,就可以拍摄了。它的镜头素质不逊于奥林巴斯XA,快门几乎无声。由于质量好,目前仍有很多完好的在售,价格与奥林巴斯XA相仿。
  米诺克斯(Minox)在中国还有个“远房亲戚”,就是中德合资、武汉生产的长江-巴尔达CE 35。其外观、结构与米诺克斯(Minox)类似,1992年左右卖800元左右,在当时是个很高的价格。另有一款镜头稍好的CE35A售价超过1000元。

LOMOL-CA


  提到LOMO,年轻人会想到粗颗粒、高反差、带有暗角的低清晰度照片,而岁数大的人会想到一台做工粗糙的黑色小相机。其实,这两种想法都没错。
  LOMO是苏联一个相机厂(Leningrad Optics and Mechanics Association,列宁格勒光学机械联盟的缩写)的名字。1984年,该厂仿制日本Cosina(确善能)的一台傻瓜机CX-2,生产出了一台体积小巧、带有滑动式镜头盖和32mm F2.8镜头的相机,过片、倒片、对焦全部手动操作,自动曝光,取景器中有4挡手动对焦距离显示(0.8、1.5、3米和无限远),型号是LOMO L-CA。与原型机相比,它取消了自拍功能,镜头从5片5组的35mm F2.8改成了5片4组的Minitar 32mm F2.8,同时也进行了一定改进,比如前面突出部分减小、滑动镜头盖可以同时遮住镜头和取景器。从工艺和成像质量上,它显然不如原型机,做工粗糙,拍出的照片清晰度不高、色彩发闷,还有明显暗角,到1995年就停产了。然而,这台便宜的傻瓜机在2000年以后竟然引发了一个新的摄影潮流,即LOMOGRAPHY,并在2005年以一个新的型号LOMO L-CA+重获新生,产地也移到了我国,后来又衍生出了L-CA 120等多种型号。如今,LOM0 L-CA+的价格已经是干元以上。对于喜欢追求新奇效果和艺术感觉的朋友,买一台LOMO L-CA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不建议买新生产的LOMOL-CA+,在二手网站上花几百元淘一台过去的L-CA更合适。
其他文献
丹尼尔·尼尔森  (Daniel Nelson)  现年18岁的荷兰青年丹尼尔·尼尔森(Daniel Nelson)对拍摄野生动物充满热情,年纪轻轻的他已踏上过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及南美洲的土地,用镜头捕获下小至纤纤飞虫,大到庞然猛兽,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尼尔森6岁开始接触相机,15岁时获得了施华洛世奇光学(Swarovski Optik)摄影奖,此后,他的摄影作品屡获嘉奖,包括20
期刊
这种老照片看似再普通不过,但左面未被遮住脸的是一位家佣,她并不是照片里原先的主角。这是香港摄影师唐景锋在他的项目《颜姐》里展示给观者的。打出生起,颜姐就在身边照顾他。颜姐在唐家工作了37年,77岁才退休。他们没有血缘关系,感情却胜似家人。  长大后的唐景锋,偶然发现颜姐其实是中国最后一代自梳女,她不结婚生子,年輕时反抗包办婚姻,从广东老家来香港做佣人,一做就是60年。于是,带着感恩的心情,他决定把
期刊
梅丽莎·泽克斯特(Melissa Zexter)  许多艺术家都喜欢尝试刺绣这种古老而有魅力的手工艺,美国女摄影师梅丽莎·泽克斯特(Melissa Zexter)就是其中之一。  光滑的针尖穿过照片表面,针线在缜密交织间加入了艺术家的奇思妙想,每一次的手眼合一都为最终的完美缝出下一步。杂乱的纤维被有意识地交织着,与照片中的形影融合在一起,泽克斯特将这种“祖母”级的手工艺,与摄影杂糅在一起,构建出一
期刊
雷斯·科齐拉  (Lasse Kurkela)  都说芬兰人对于野生动物摄影有着某种天生的、特殊的狂热,这可能与芬兰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不少芬兰摄影师很早就开启了自己的野生动物摄影生涯。本文要介绍的这位15岁的雷斯·科齐拉,就是一个例子。  科齐拉生活在芬兰的考尼艾宁镇,距离首都赫尔辛基约15公里。在父母的影响下,他5岁就开始“零距离”地接触大自然,7岁便开始拍摄。他先从拍摄难度较低的植物拍起,技
期刊
“我拿起手机给女儿打电话,有点不好意思但又抑制不住情绪地说:‘笑啊,这会儿太阳好温暖,妈妈这会儿好想谈恋爱……’”这是刘瑶给我讲的一段和女儿的对话。  刘瑶,一位普普通通的南京退休工人,50岁开始自拍,55岁在家办展,中间经历三次手术(曾患癌症和抑郁症),58岁在美术馆办展,被誉为中国版“塔莎奶奶”(塔莎·杜朵,一位在現代社会仍然坚持田园生活的美国女性——编者注)。在《这会儿的太阳好温暖》中,这位
期刊
你是否幻想过自己能拥有某種与众不同的超能力?如果是,并且你也正好喜欢拍摄照片,那么现在我们就试着利用照片来实现不同的超能力吧。穿越回到过去  如何说照片能够借助光线获取图像并反映时空,那么光、时间和空间便是照片的组成要素。随着各类图片后期软件愈加强大,我们只需要对照片中某个要素进行一些加工,便可得到一张神奇的“超能力”照片了。  首先介绍一种穿越回到过去,与小时候的自己同框的超能力。主要操作步骤如
期刊
虽然现代大都市的生活节奏普遍较快,但有些人依然过着惬意的慢生活,而这部分人中,有的甚至就居住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这些人的生活方式与时代变化并不同步,他们更喜欢过自己认可的小日子。  虽然人生来并无贵贱之分,但生活水平的差距还是存在的。有人追求锦衣美馔、天天有聚会的生活;也有人安于粗茶淡饭、悠闲自在的日子。这两种人,在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城市里,居住的距离往往并不远,有的甚至只隔几条街。一个有心的摄影师
期刊
天下牡丹出洛阳。洛阳是牡丹的故乡,牡丹是洛阳的市花,是洛阳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情结,是洛阳这座城市诗意的精神坐标和文化图腾,可以说更是凝聚着时代的价值取向和人民的审美喜爱。王昆峰生活、工作在洛阳,他说自己没有理由不喜爱牡丹。作为一个摄影人,牡丹也是他身边的题材,没有理由不去表现、赞美。  王昆峰第一次拍摄牡丹是在1978年4月,《解放军画报》的编辑到洛阳组织牡丹专题的稿件,他在当地某部队负责新闻报道工
期刊
尼古拉斯·沃尔穆尔  (Nicotas Wormull)  无论是探索内心世界还是外部世界,保持好奇心是摄影师必需的特质之一。在摄影师尼古拉斯·沃尔穆尔(Nicolas Wormull)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他试图努力通过摄影去理解过去、探索当下。在这个过程中,摄影成为一种介质,帮助他使用温和、朴实的语言与外界进行对话。沃尔穆尔的大部分作品都有清晰的主题:家庭和亲密关系。而采用私人纪实拍摄手法的家庭影
期刊
柯克·科里本(Kirk Crippens)  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字显示,美国人最大的开销是在住房方面,仅这一项就使许多家庭的预算捉襟见肘。80%的美国家庭住的是独栋楼房,每栋房屋是家庭的领地,但这些独立的私人空间连起来又形成大的社区。美国社会是在殖民和移民历史中逐步形成的,因此,社区往往因族裔划分,各具特色,但每个社区内部的人员构成则相对整齐划一。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有钱人逐渐迁入,穷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