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于强调接受学习丶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及自学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预习,自主读书,独立思考,在课堂上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促进小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
一、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让学生自己“创造”新知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启发和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讨,让学生自己“创造”新知,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小数乘法简便运算一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问学生: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简便运算,那么小学乘法能不能简便运算呢?你们想不想研究一下?看着学生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然后我问他们:你们能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并用事实来证明。由于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新”,因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学生的学习氛围很浓,并很快地找出许多题型。
2.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
自己主动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探讨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和探索,才能真正对新知识有所领会,才能体会到遇到问题是“该怎样想”和“为什么这样想”,从而找出解决问题好办法。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先让学生自己编出几道小数加减法计算题,然后鼓励学生:同学们你们能试着做做这些题吗?学生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我接着说: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一下,做完后把你想法和做法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听,我还要从中选出几名学生汇报哟。学生在计算小数加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去做,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从而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对小数加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3.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倡导“合作交流”,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教学时,教师要在鼓励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通过讨论,能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节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小组合作交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总结出: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再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认识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借助你手中的学具,怎样找出长方形或正方形边、角的特点,小组合作探讨。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自尝试了,即比、量、折、裁、说的合作交流,通过共同探讨,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对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同时,要主动去“质疑解难”,想出“别出心裁”“与众不同”方法,这样会不但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会给学生留下及其深刻的印象。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编、一题多变”等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探求,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两个全等的梯形,然后在讲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想一想能不能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通过剪剪、拼拼,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想好以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很快就用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即: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你们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一会就想出了许多方法:有的同学用一个梯形沿着对角线剪开,变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有的同学用一个梯形沿着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着底边上高剪开,变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来推导……这样的教学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
三、因材施教,获得成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标》所强调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理念,教师就必须尊重所有的学生的个性和价值,并要学会赞赏每一位所取得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环境、教育因素不同,因而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各不相同,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就要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班级里的那些“弱势群体”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让学生在富有挑战的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索,合作研究,大胆创新,既开发了学生的认知潜能,又增强了学生参与意识,既焕发了数学课堂上的生机与活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为他们成功创设了有利条件,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一、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让学生自己“创造”新知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启发和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讨,让学生自己“创造”新知,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小数乘法简便运算一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问学生: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简便运算,那么小学乘法能不能简便运算呢?你们想不想研究一下?看着学生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然后我问他们:你们能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并用事实来证明。由于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新”,因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学生的学习氛围很浓,并很快地找出许多题型。
2.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
自己主动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探讨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和探索,才能真正对新知识有所领会,才能体会到遇到问题是“该怎样想”和“为什么这样想”,从而找出解决问题好办法。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先让学生自己编出几道小数加减法计算题,然后鼓励学生:同学们你们能试着做做这些题吗?学生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我接着说: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一下,做完后把你想法和做法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听,我还要从中选出几名学生汇报哟。学生在计算小数加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去做,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从而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对小数加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3.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倡导“合作交流”,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教学时,教师要在鼓励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通过讨论,能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节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小组合作交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总结出: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再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认识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借助你手中的学具,怎样找出长方形或正方形边、角的特点,小组合作探讨。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自尝试了,即比、量、折、裁、说的合作交流,通过共同探讨,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对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同时,要主动去“质疑解难”,想出“别出心裁”“与众不同”方法,这样会不但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会给学生留下及其深刻的印象。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编、一题多变”等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探求,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两个全等的梯形,然后在讲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想一想能不能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通过剪剪、拼拼,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想好以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很快就用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即: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你们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一会就想出了许多方法:有的同学用一个梯形沿着对角线剪开,变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有的同学用一个梯形沿着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着底边上高剪开,变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来推导……这样的教学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
三、因材施教,获得成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标》所强调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理念,教师就必须尊重所有的学生的个性和价值,并要学会赞赏每一位所取得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环境、教育因素不同,因而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各不相同,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就要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班级里的那些“弱势群体”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让学生在富有挑战的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索,合作研究,大胆创新,既开发了学生的认知潜能,又增强了学生参与意识,既焕发了数学课堂上的生机与活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为他们成功创设了有利条件,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有创新意识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