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她背药箱翻越村里的每座山

来源 :福建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an2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人聊天的间隙,廖正花不声不响地走向了门外,回来时手里捧着一大堆零食,那是她刚刚从村里小店买来的。她将零食一一拆包倒出,一个劲招呼着“吃,吃啊,”说时满脸歉意,“都没有什么好的给你们吃。”
  贴本行医,尝百草
  廖正花所在的南平浦城县忠信镇坑尾村,位于福建省最北端,四周高山环绕,平均海拔700米,全村600多位村民分散居住在方圆50多公里的7个自然村。64岁的廖正花是村里土生土长的乡村医生,44年来,她背药箱、采草药,挽起裤脚穿梭于险恶荒寂的山路间为村民看病。
  廖正花那由旧庙改造成的卫生所,是村里唯一的医疗点。74岁的张如莲刚刚打完吊瓶,因为身体不好,她经常到廖正花这里看病。站在窗外的一位村民喃喃念叨:“廖医生真是好啊,给我们看病都是仔仔细细的。”
  “多亏有她。”说到廖正花,张如莲的语气变得畅快,“村民们一有病痛就往廖正花这里跑,实在治不了才转去镇上或县里的医院。”
  认识廖正花的人都感叹她“做得很辛苦”。40多年的老友谢兴全经常为她忧虑:“收入低,而且风险高。”一到夏天,村民们都蜂拥到卫生所拔火罐,廖正花象征性地收收费,一次两块钱。谢兴全为她算得精细,除去酒精棉花这些材料成本,次次都得倒贴。
  谢兴全与廖正花都是上世纪70年代镇里“出道”较早的那拨乡村医生,当时两人的卫生所只隔一个村。现在谢兴全已被调到镇里的卫生院管后勤,但过去几十年开卫生所、走家串户的行医经历,还是让他对乡医的辛酸刻骨难忘。谢兴全摇摇头:“真的是没办法,原本不该这么说,但是实话。”他表情复杂,他觉得这样想未免狭隘,但出于对老朋友的关切,仍然不吐不快:“她真的是心地太善良了。”
  廖正花对草药情有独钟,这不仅来自儿时父亲的言传身教,也缘于草药疗伤治病的功效。坑尾村村民常年干农活,一些风湿类的病去医院打针吃药并不管用,只好用草药,廖正花分文不取将采来的草药送给村民。草药难采,几乎都长在海拔几百米的高山险峰中,清晨5点多,她便翻身起床,出门采药,在山中寻找十几个小时,直到晚上才到家。“草药越来越少”,她常常空手而归。
  草药的使用存在一定风险性,为避免意外,那些采来的草药,廖正花通常都要自己先煮了试吃一次,才能放心给村民服用,颇有当年李时珍尝百草的意味。
  “自己采来的药,也不好意思向村民要钱,平时也是贴本,她真的没钱赚。”谢兴全摊了摊手,向廖正花那边努了努嘴。
  “是不容易,真的不容易。”廖正花一只手撑着脑袋,憨憨地报以一笑:“就是不想赚大家的钱,不然我现在也可以有很多钱。”廖正花的卫生所自负盈亏,而且每天都有不少人过来看病,如果按正常方式去经营,即使盈利不多,也不至于收不抵支。但现在她常常要用自己的钱贴补卫生所。
  廖正花家里养着1头猪、20多只母鸡,平常她就用卖猪和卖蛋的钱去填补亏损。对她来说,只要能让卫生所撑下去,就是莫大安慰。“那时候村里培养我当上赤脚医生,现在我不能忘恩负义,要对得起村民。”她觉得她的付出天经地义。
  不叫“医生”,叫“姑姑”
  廖正花的身上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
  “赤脚医生”为“乡村医生”前身,后来“赤脚医生”这一称呼被停用,遂改称“乡村医生”。
  “赤脚医生”是我国一个特殊产物,出现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尔后,全国掀起群众性办医办药的高潮,数以万计的“赤脚医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村医疗卫生网逐步形成。廖正花的乡村医生之路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始的。
  1970年,坑尾村计划推选一名农村青年接受县里的“赤脚医生”培训,通知一下达,报名者踊跃,廖正花成为30多名申请者中唯一的获选者。当时,廖正花家境贫困,培训期间统一住在培训点,她买不起随身用品,村里出钱为她准备了崭新的被褥。廖正花当下决定,要将一生都奉献给村里的卫生事业。
  坑尾村地处偏远山区,尽管近几年通了公路,但道路仍以羊肠小道为主。而村里的常住人口又以留守老人居多,他们中除少数能自己到卫生所就医外,其余都得靠廖正花上门出诊。
  采访当天廖正花就接到三四个预约出诊的电话。在村里,她的电话是被拨打次数最多的,也是最难接通的。村里信号不好,她又经常在大山间寻药、出诊,手机经常接收不到信号,村民们只好另辟蹊径,托人带口信:“你帮我跟姑姑说一声,让她明天到我这儿来帮我看一下病。”
  “姑姑”是村民们给廖正花起的昵称,相比于“医生”,他们更喜欢“姑姑”这一称呼传达出的亲密:“就觉得跟一家人一样。”村民们尊重廖正花,在谢兴全看来是实至名归。
  廖正花的“好心肠”在村里是公认的。有一年,村里一位产妇临盆,让廖正花去接生,不料产妇生产不顺,历经艰难孩子终于降生却已全身发紫,产妇一家悲痛难忍以为救治无望。廖正花摸摸孩子胸脯,尚有余温,当机立断嘴对嘴给孩子做起了人工呼吸。足足花了两个多小时,她终于把孩子从鬼门关给拉了回来。
  同所有乡村医生一样,廖正花本也有一个药箱,但在出诊路上因山路太险,药箱跌至山底的情况屡有发生,她就把药箱换成一个简易布袋。每有出诊,她都将所有常用药各装上一点,以备不时之需,但偶尔也有不齐全的时候。
  一次,她应约去给村里的小孩注射疫苗,突闻一位村民急性阑尾炎病发,廖正花在药袋中慌忙翻找,不巧偏偏没有治阑尾炎的药。情急之下她赶紧跑回卫生所,抓了药就往村民家里奔。原本来回6个小时的路程,那一天她愣是用3个小时就跑了个往返。事后说起,她只能用“连滚带爬”形容当天的“惨状”。
  廖正花家里有条狗,每当狗一叫,廖正花就知道有人来找她看病了。有时三更半夜村民来敲门,寒冬腊月天她等不及披上厚外套就急忙去开门,三言两语挑重点将症状一一问个明白。
  村里的冬天冷,有时下雪天廖正花也一样得出诊。极端天气往往代表着更高的出行风险,山里海拔高,下雪天路上积雪不易融化,山路又狭窄,为避免滑落谷底,廖正花必须将鞋袜脱去,赤脚行走。天寒地冻中,雪水浸透脚掌,她只能咬牙挨着。而一到汛期,她又得做好撩高裤脚趟水过河的准备。   “几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廖正花拍了拍右脚,长久的艰苦让这只脚落下了风湿的病根,走路已不像过去那么利索,但她也看得平常,自己独自在家用药慢慢医治。
  不合格的主妇
  68岁的老伴郑友旺经常站在院子里呆呆地望着远处的丛山出神,他知道在其中的某座山里必定有正艰险跋涉的廖正花。
  郑有旺和廖正花相识于小学,在婚后的40多年里,他始终站在妻子身后默默支持着她的乡医事业。
  话头转到家庭,廖正花难免不好意思,在家里她经常扮演“甩手掌柜”的角色,顾不上孩子,更无暇理会家务。
  村里有个习俗,每逢节日,挨家挨户都要炸制油豆腐。有一年腊月,廖正花正在厨房里忙活,豆腐刚要下锅,一位村民心急火燎地跑了进来,说村里有人得了急病,廖正花二话没说,撂下手里的豆腐追在村民身后风风火火地就往外赶。
  廖正花常常觉得对家庭亏欠,别人家里顿顿都有新鲜饭菜,而她家每天都是早上做好一整天的分量,待到吃时再稍微热一下应付了事。
  孩子还很小的时候,黏她,她拉来嫂子:“我要去出诊,你帮我照顾一下。”说完狠下心,头也不回匆匆忙忙就往外走。
  回忆起这些,廖正花不无怅惘,而站在一旁的老伴只是默默地看着她,静静听她说完。在家里,农活几乎都由郑友旺担负,很多时候他还得匀出时间陪廖正花赶路。
  廖正花害怕走夜路,但山高路远,出诊一天至少得走三四户人家,这些人家多分散在不同的自然村中,夜路也就成为家常便饭。一次出诊时,廖正花走在荒僻的山路间,半天碰不到一个人影,她胆战心惊,好不容易将那段路走完,才发现身上的衣服已经全部汗湿。
  刚当上村医那会,市面上还没有手电筒出售,一到晚上,廖正花就举着个火把,心慌慌地走在山路上。每次廖正花出诊,许久未归,郑友旺都很焦虑,放心不下:“山里路旁都是岩壁。”后来他便主动承担起了接送任务。
  出诊回来后,廖正花并不直接回家,她还要到卫生所守上几个小时,生怕错过来求诊的村民,耽误了病情。廖正花在卫生所里放了一张小床,那是她的临时就寝处。有时不知不觉忙到夜深人静,她索性就在卫生所里住下。
  在廖正花看来,晚上的时间十分宝贵,“可以用来做档案,整理资料”。只是现在视力越来越差,“一到晚上,书上的字都看不清”。她扶了扶架在鼻梁上的老花镜说:“戴眼镜也不管用了。”
  不过还好,现在这些事都可以交给儿媳刘春梅打理了。1999年,廖正花将在外务工的刘春梅叫回家,安排她去县里学医。在行医时,廖正花也常让刘春梅站在一旁观察,并为她详细指点其中医理,有意培养她成为村里的下一位乡村医生。
  现在,刘春梅已经成为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年轻乡医,但廖正花还是常常担忧后继无人。她认为一名医术和责任心兼备的医生在村里必不可少,为此她不断向村委请求好好培养刘春梅。
其他文献
近傍晚的时候,来到福建超越俱乐部的训练场,一眼就看到了张玉宁。  远远看去,时光似乎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痕迹,混在一群正在练习传球和射门的年轻球员中,他依然是绿茵场上那个夺目的焦点。待训练接近尾声,我们上前说明来意,张玉宁淡淡地回复道:“哦,好。”走近了,才发现他有些发福,但依然英气逼人。  所谓气场,不过如此。  定好的专访时间一到,张玉宁穿着黑色的俱乐部训练服和人字拖出现。看到摄影师的相机,他愣
期刊
历六月初六这天,罗常自然村的妇女主任连建芳凌晨5点就起床,通知村里的13名妇女到小礼堂集合。随后,她们与其他男性村民一道,在罗常至玉山4公里的村道沿线,参加锄草清沟的“开路”行动。  坐落在大山深处的福建南平顺昌县岚下乡黄墩村罗常自然村,有81户336人,5条村道、山路共16公里的路段需要养护。往年参加“开路”的青壮年男子有100多人,近年来他们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劳动力不足,于是村里开始动员20~
期刊
7月中旬,多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出现在福州街头,为市民提供自助办证、借书、续借、还书、书目查询等服务。据了解,福州市五城区首批共布设24个自助图书馆,7月投入试运营,8月全面建成投用。(张嘉奇/摄)
期刊
年,国足破天荒地打进世界杯决赛圈,然而,呼声很高的张玉宁却没能搭上米卢开往世界杯的这班车。不少球迷调侃,这只能怪张玉宁太帅,主帅米卢担心风头全被他抢走。  “帅”已经成为张玉宁的一个标签,光是听“酷盖”“玉面杀手”这些绰号就知道,令许多球迷印象深刻的,除了他的球技,还有那张俊俏的脸。  2011年,《东方体育日报》和《上海热线》联合发起“谁是申花史上最帅球员”的网络调查,张玉宁以2150票和高达2
期刊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是黄慎在扬州的最后一年。69岁的他将入古稀安享之年,心里的感伤却远远多过平静。在双松堂寄住5个年头后,由于馆主杨开鼎被调职,他又一次面临着去留的尴尬选择。  扬州是黄慎创作的福地,却无法成为他安度晚年的第二故乡。他辗转于扬州的刻竹草堂、法海寺,还踏上过如皋、江阴的土地,一切都只是为了寻找最后一点留下的可能。在老友汪璞庄的“文园”住了一段日子后,他终于生出了回家的念头。暮
期刊
恐怕连张纪中都不能一下子数清楚,他制作的电视剧里有多少是在福建拍摄的。《神雕侠侣》里的归云庄在永定土楼,《空姐日记》在厦门取景,《西游记》更是把福建的美景拍了个遍。  《西游记》中白骨精老巢、虎口洞、九曲盘桓洞、竹节山场景、悟空斗黄狮精、悟空降九头狮这些戏都是在将乐玉华洞拍的。连张纪中都有些意外:“一个玉华洞就拍成10不同风格的洞穴,满足了《西游记》不同情节的需要。”  福建的美景,吸引着张纪中不
期刊
年巴西世界杯,正如火如荼进行。没有中国队的身影,国人的热情依旧高涨,福建的许多城市同样掀起了足球浪潮。  酒吧、学校、餐馆,随处可见一群人围观世界杯的场景;商场、闹市、商业街,漫天的广告充斥着震撼人们视觉的足球因子……仿佛一夜之间,身边的人都变成了球迷。  是激情一时,还是福建的足球氛围向来如此?  来自英国的Kenny,在福州生活了多年。在业余足球赛场上小有名气的他,一直觉得福建就是个足球荒漠:
期刊
建中部沿海的湄洲湾南岸,是泉州的泉港区,肖厝边检站驻扎于此。保卫出入境安全是他们的职责,执法严谨是他们的面孔,而在驻地村民的心中,他们则是亲近的一家人。  我的绿军装哥哥  炎夏的白天总是苏醒得格外早,才7点多,天就亮得透彻,风夹着海水的腥味和湿意,吹得人精神恹恹,忍不住想犯懒。站在厨房门口的连愈聪却看起来精神十足。“奶奶,今天有哥哥要来咱家。”  连愈聪的爸妈都在外地打工,他一直住在泉州市泉港区
期刊
为在美国教育界造成轰动的华人母亲,恐怕没有人比蔡美儿更能引起争议。  2011年,一本名为《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出版,它引发的家庭教育话题迅速发酵,不到半年就升级为关于教育方式的全球性讨论。《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纽约客》等全球知名媒体大量报道,网上的议论更是铺天盖地。  身份、国籍、观念,不管从哪一角度切入,都可以直接分出阵营。已经出过两本畅销书的蔡美儿,显然能够精准地抓住读者的敏感神经
期刊
觉得中国足球和中国教育,哪个更有希望?”几年前,易中天在北大百年讲堂问了陈丹青这么一个问题。此话一出,台下哄堂大笑。  时刻不忘“黑”中国教育,对易中天稍有关注的人都知道他这个特点。更多时候,他是直接开骂:“中国教育很坏。客气点说叫‘毁人不倦’,还有不客气的,就不说了。最大的毁坏就是使得学生不会思维,根本不会思维,不会想问题,你说这样的教育还行吗?一个民族不会思考到最后只能任人宰割。”  “成王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