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用“趣、实、活”的课堂抓住学生注意力,通过加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开展灵活多样的教法及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快乐,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趣、实、活,实验教学,新颖教法,主体作用,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化学、发展化学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当前,在我们的课堂改革中,仍然存在着“四重”“四轻”现象,即重“教”轻“学”、重“结构”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创造”。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有待更新和改进。就此,笔者想就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用“趣、实、活”的课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牵住他们的每一根神经
用有趣的课激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用化学的眼光去理解外界事物,热心于解决现实中的化学问题。
课要上得有趣。学生在教学一开始就有了兴趣,才有继续探索下去的欲望。例如:上序言课时,老师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没有一个学生会对他感兴趣,都认为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老师提出:能不能用一根玻璃棒点燃酒精灯呢?学生的兴趣就来了。这实在太新鲜了!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课堂嘈杂一片。老师唱一句《霍元甲》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歌词“张开眼吧,小心看吧”,课堂“刷”声停下来。一根玻璃棒(事先蘸上浓硫酸和高锰酸钾混合物)伸向酒精灯灯芯,一碰上,呼的一声点燃了,课堂上“哇”的一声炸开了。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通过扎实的课堂,让学生学到知识,增长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课要上的“实实在在”。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点落到实处,这样学生才有探索创新的基础。在《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学习中,老师点燃四支蜡烛,找四个同学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然后按课本的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推断的结论记录在课本的表格内,横向对比,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物质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有可燃物、跟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也就总结出灭火的办法。这样实在的课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和推断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体验探究规律的科学历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把课上“活”,让学生跃跃欲试。课要上得“活”。课堂气氛要活,学生思维也要活。创设一些身边的化学情景,提出一些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如:铁钉生锈了,在家里,你是如何将锈除去的呢?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各自的方案,他们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人用砂纸擦,有人用煤油泡,也有人用酸醋浸,还有人要把它泡在可口可乐里。把铁钉泡在可口可乐除锈还真新鲜,有人窃笑,有人摇头,有人蒙头转向,又有人觉得有趣,要试试。结果是,用可口可乐泡还真行。
“趣、实、活”互相联系,相辅相成,有趣才能做到实在,才能激活思维学生获得知识,取得成功,反过来又能对学习化学产兴趣。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切的化学结论都要有可以模拟重复的实验支撑。初中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两部分。
演示实验真切、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每次演示实验前都要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给学生一个范例。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有些老师喜欢把演示实验交给学生,代替老师在讲台上演示,本人不是很赞同。因为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展示实验现象的角度、时间,指导同学观察等等都远不如老师来得老到。课本中有些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更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便于更贴近细致地观察,对座位远离讲台的学生有更是好处多多。
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可设计下列实验: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烧铜丝,红色铜丝被氧化变黑,然后用氢气还原,又变为原来的红色。通过这个实验事实能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理解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把反应具体化,学生亲自观察到这个反应的发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就深刻。例如,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做下面的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先滴入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红色褪去后再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实验后,再讲反应原理,学生就易于掌握。
化学实验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而且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如果说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生动有趣,那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但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首先,要制订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可将学生的分组实验课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目标确定后,师生双方要围绕目标,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其次,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对实验内容要反复预试,掌握与实验成功有关的条件和关键,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拟订出上课时向学生交待的实验注意事项,做好巡回指导计划,准备好仪器、药品和器材,并将其放置有序。另外,要让学生事先预习,对整个实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为能独立地进行实验打好基础。再次,要加强课堂上的组织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实验进程,坚持重点深入与普遍照顾相结合的方式巡视指导。 最后,实验结束,教师一定要做好小结。通过实验小结,指出问题所在,表扬鼓励好的同学。事实证明,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动手能力很强,化学实验做得很好。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倍增。
3.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模式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策划者、组织者。教师需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乐学”。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模式特别要注意: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字上下功夫。要树立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善于引导,使学生能自觉进行探究学习。
让学生动起来。能让学生动口的地方一定让学生去说,能让学生动手的地方一定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动笔之处一定要让学生去写,能让学生动脑的地方教师决不包办代替。
逐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坚持不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意见,给每个学生表达意见的机会。
4.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稳定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有声有色、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老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教元素化合价后,把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编成歌,让学生唱一唱,歌声一起乏味难记的化合价就变得有滋有味了,一下子全都记好了。又如要记忆物质的溶解性难度是很大的。但是打开课本后面的物质溶解性表,让学生寻到其共性: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全溶解于水,其他的几种不溶的物质强记一下,编成口诀就OK: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再如酸碱盐之間的化学反应关系,用几个圈圈几个箭头组成一幅图表,让人一目了然。
使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效果比死记硬背和搞题海战术好得多。比如学完一章,教师事先做好课件,把题目做成演示文稿,布置学生课下准备,课上或组与组之间或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对抗赛,教师打出投影片之后,看谁答得又快又准确。参与激烈的竞赛和角逐,学生的那股兴奋劲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反复做题、讲题所无法达到的。其他的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这些方法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知识掌握得就牢固,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课堂学习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参与意识强烈。如在学习《我们的水资源》和《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时,课后可利用课余或周末时间,分多个小组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工厂企业“三废”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对水体的污染时,闻闻受污染河沟的臭气,搞一份河沟臭气排行榜,听老人讲讲今昔河沟鱼虾的故事;调查农业生产滥施农药、化肥产生的不良后果后,回家炒一盆施用尿素的空心菜和一盆施用农家肥的空心菜尝尝,比较一下;到网上查一查:为何日本要进口我国东北的森林腐叶而中国不准出口。考察水泥厂、造纸厂,了解化工生产原理,体会知识从实验室走向工厂车间,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要求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应用化学知识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开展化学社会实践活动,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 《中学化学教学》.
[2] CCTV教育频道部分节目.
【关键词】趣、实、活,实验教学,新颖教法,主体作用,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化学、发展化学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当前,在我们的课堂改革中,仍然存在着“四重”“四轻”现象,即重“教”轻“学”、重“结构”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创造”。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有待更新和改进。就此,笔者想就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用“趣、实、活”的课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牵住他们的每一根神经
用有趣的课激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用化学的眼光去理解外界事物,热心于解决现实中的化学问题。
课要上得有趣。学生在教学一开始就有了兴趣,才有继续探索下去的欲望。例如:上序言课时,老师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没有一个学生会对他感兴趣,都认为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老师提出:能不能用一根玻璃棒点燃酒精灯呢?学生的兴趣就来了。这实在太新鲜了!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课堂嘈杂一片。老师唱一句《霍元甲》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歌词“张开眼吧,小心看吧”,课堂“刷”声停下来。一根玻璃棒(事先蘸上浓硫酸和高锰酸钾混合物)伸向酒精灯灯芯,一碰上,呼的一声点燃了,课堂上“哇”的一声炸开了。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通过扎实的课堂,让学生学到知识,增长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课要上的“实实在在”。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点落到实处,这样学生才有探索创新的基础。在《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学习中,老师点燃四支蜡烛,找四个同学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然后按课本的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推断的结论记录在课本的表格内,横向对比,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物质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有可燃物、跟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也就总结出灭火的办法。这样实在的课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和推断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体验探究规律的科学历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把课上“活”,让学生跃跃欲试。课要上得“活”。课堂气氛要活,学生思维也要活。创设一些身边的化学情景,提出一些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如:铁钉生锈了,在家里,你是如何将锈除去的呢?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各自的方案,他们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人用砂纸擦,有人用煤油泡,也有人用酸醋浸,还有人要把它泡在可口可乐里。把铁钉泡在可口可乐除锈还真新鲜,有人窃笑,有人摇头,有人蒙头转向,又有人觉得有趣,要试试。结果是,用可口可乐泡还真行。
“趣、实、活”互相联系,相辅相成,有趣才能做到实在,才能激活思维学生获得知识,取得成功,反过来又能对学习化学产兴趣。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切的化学结论都要有可以模拟重复的实验支撑。初中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两部分。
演示实验真切、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每次演示实验前都要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给学生一个范例。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有些老师喜欢把演示实验交给学生,代替老师在讲台上演示,本人不是很赞同。因为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展示实验现象的角度、时间,指导同学观察等等都远不如老师来得老到。课本中有些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更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便于更贴近细致地观察,对座位远离讲台的学生有更是好处多多。
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可设计下列实验: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烧铜丝,红色铜丝被氧化变黑,然后用氢气还原,又变为原来的红色。通过这个实验事实能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理解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把反应具体化,学生亲自观察到这个反应的发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就深刻。例如,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做下面的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先滴入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红色褪去后再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实验后,再讲反应原理,学生就易于掌握。
化学实验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而且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如果说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生动有趣,那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但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首先,要制订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可将学生的分组实验课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目标确定后,师生双方要围绕目标,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其次,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对实验内容要反复预试,掌握与实验成功有关的条件和关键,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拟订出上课时向学生交待的实验注意事项,做好巡回指导计划,准备好仪器、药品和器材,并将其放置有序。另外,要让学生事先预习,对整个实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为能独立地进行实验打好基础。再次,要加强课堂上的组织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实验进程,坚持重点深入与普遍照顾相结合的方式巡视指导。 最后,实验结束,教师一定要做好小结。通过实验小结,指出问题所在,表扬鼓励好的同学。事实证明,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动手能力很强,化学实验做得很好。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倍增。
3.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模式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策划者、组织者。教师需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乐学”。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模式特别要注意: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字上下功夫。要树立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善于引导,使学生能自觉进行探究学习。
让学生动起来。能让学生动口的地方一定让学生去说,能让学生动手的地方一定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动笔之处一定要让学生去写,能让学生动脑的地方教师决不包办代替。
逐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坚持不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意见,给每个学生表达意见的机会。
4.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稳定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有声有色、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老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教元素化合价后,把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编成歌,让学生唱一唱,歌声一起乏味难记的化合价就变得有滋有味了,一下子全都记好了。又如要记忆物质的溶解性难度是很大的。但是打开课本后面的物质溶解性表,让学生寻到其共性: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全溶解于水,其他的几种不溶的物质强记一下,编成口诀就OK: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再如酸碱盐之間的化学反应关系,用几个圈圈几个箭头组成一幅图表,让人一目了然。
使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效果比死记硬背和搞题海战术好得多。比如学完一章,教师事先做好课件,把题目做成演示文稿,布置学生课下准备,课上或组与组之间或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对抗赛,教师打出投影片之后,看谁答得又快又准确。参与激烈的竞赛和角逐,学生的那股兴奋劲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反复做题、讲题所无法达到的。其他的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这些方法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知识掌握得就牢固,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课堂学习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参与意识强烈。如在学习《我们的水资源》和《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时,课后可利用课余或周末时间,分多个小组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工厂企业“三废”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对水体的污染时,闻闻受污染河沟的臭气,搞一份河沟臭气排行榜,听老人讲讲今昔河沟鱼虾的故事;调查农业生产滥施农药、化肥产生的不良后果后,回家炒一盆施用尿素的空心菜和一盆施用农家肥的空心菜尝尝,比较一下;到网上查一查:为何日本要进口我国东北的森林腐叶而中国不准出口。考察水泥厂、造纸厂,了解化工生产原理,体会知识从实验室走向工厂车间,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要求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应用化学知识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开展化学社会实践活动,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 《中学化学教学》.
[2] CCTV教育频道部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