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不懈追求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实现共同富裕是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伟大目标。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需要充分认识到共同富裕是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的大方向和伟大目标。没有共同富裕这个目标,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和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应统一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之中,这样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只有实行科学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共同富裕;路径;战略思想;伟大目标
中文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4-0070-03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一次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深远;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社会主义不能动摇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体现了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实现共同富裕是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伟大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和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辩证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一、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科学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依据中国变化了的国情和我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的变化提出来的。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由原来缺乏物力、财力难以兼顾的解决一些积压问题的阶段进入到了一个物力、财力较为充裕能够解决一些长期积压问题的阶段;由刚开始粗放型发展方式进入到单靠粗放发展方式难以进一步推进我国纵深发展的阶段;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等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状况进入到社会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阶段。总之,我国已经进入了不解决非主要矛盾就难以继续解决主要矛盾的时候。因为一些非主要矛盾不解决,一旦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压倒主要矛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就是体现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体现,是追求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路径。具体来说,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当前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来展开,围绕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来展开。 因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都必须有物质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地指出:“这种异化(用哲学家易懂的话来说)当然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失。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另一方面,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而共同富裕“必须建基于高度发达是物质生产力基础上。否则,即使消灭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也只能是贫穷的普遍化——共同贫穷”[2]。我们要坚持的发展必须跟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发展,实行科学发展。因此,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央为此多次提出“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15。共同富裕就是要求全民共同致富,“在邓小平看来,共同富裕意味着中国人民都有追求富裕的权利和机会,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发展。追求富裕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应该是中国人民都有的权利;实现富裕,不能只是少数人有机会,而是中国人民都有机会;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少数人发展,而是共同发展。”[2]46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力量,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是实践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没有人民群众的关心和支持,共同富裕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以人为本是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追求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思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总体事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要求全面协调发展。事物普遍联系的,一个方面的建设跟不上,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阻碍另一方的发展,甚至破坏其发展。共同富裕的“共同”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共同富裕内涵,无论是从过程还是从结果上讲,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总之,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只有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即以人为本的发展,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二、实现共同富裕是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伟大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伟大目标,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时期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实施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这个目标和方向,否则就会失去“航行的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遇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年以来发生和存在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均分配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金融危机问题、房地产开发“泡沫”等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这些共同问题的产生,一方面说明了实行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等全球化条件下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同时必然带来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应该是与资本主义国家一样面对这些出现的问题无法也不可能从根本给予解决,而应该是能预见和正视这些矛盾和问题,而且能逐步的从根本上给予解决。这是因为这样的发展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西方市场经济符合社会化生产、符合市场规律的东西,毫无疑义,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这是共同点;但西方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搞的,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搞的,这是不同点,而我们创造性和特色就体现在这里。”[4]这里当然是针对市场经济来说的,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是跟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就是说,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而且能够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并且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名词”和空中楼阁。“社会主义的目的就在于它能够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人类社会自阶级出现以来的最大不公平——两极分化,使所有人都过上富裕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全面自由发展。”[2]47考察资本主义的发家史我们就很清楚,资本主义就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发展是付出高昂代价得来的;根本上是牺牲人的发展的代价换取发展,只是实现了部分人的富裕,而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它本身制度必然的。总之,资本主义的痼疾(基本矛盾)不解决,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只有结束资本主义制度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才是资本主义的唯一归宿。 “共同富裕是判断改革开放成败的根本标准。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动因,也是判断改革开放成败的最终标准。”[2]47 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仍然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两极分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单纯追求经济的发展,不重视社会的整体发展,不解决公平问题,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失业增加、社会腐败等等,是不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不解决或者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共同富裕是不可能实现的。共同富裕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社会财富占有。“我们认为小平同志当时确立的改革开放的‘战术目标’(作者注:财富数量)应该实现了,但其‘战略目标’(作者注:财富效用)远没有完成。简单地说就是从(财富)数量的角度讲,改革开放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是从(财富)效用的角度讲,实现这个目标仍然任重道远。”[6]当然,共同富裕不单单是在财富上的共同富裕,“让全国人民都发财”即经济上的共同富裕;而且政治上民主、文化上繁荣发展、社会建设上和谐社会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共同富裕的社会首先是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化的社会;是一个求真善美的发展的社会,“科学发展,一定是求真的发展,因为遵循客观规律是科学发展的前提;一定是趋善的发展,因为追求和拥有善是科学的核心;一定是审美意义的发展,因为审美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属性。”“离开了这三者(作者注:真善美)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算作科学的发展。”[7]
科学发展观的实施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这里需要弄清一个问题就是,共同富裕虽然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目标,但是不能作为现在社会具体措施。因为这样容易犯激进跃进的“左”的错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并不等于现在就开始采取直接的、激进的共同富裕的具体措施。这里涉及的是采取政策的问题,实质就是是否是真正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梁俊立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破”和“立”》中指出解决财富效用的两种思路:“一种是重新分配财富,另一种是通过‘权利的增长’解决问题。通过重新分配财富达到目标理论上可以的,但这是一个零和博弈,要剥夺另一方(富裕的一方),此外这种做法达到的结果只能是低档次的均衡(循环)。”[6]1其实,历史已经证明这种做法不可取。邓小平提到政策“一变就人心不安,人们就会说中央的政策变了。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邓小平还说:“像这一类的问题还有不少,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5]371怎么样正确理解实现共同富裕呢?梁俊立教授认为:“还有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增加权利的生产和供给,让富人更加安全,让穷人获得参与的权利,然后让富人和穷人通过‘权利的交易’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最终达到社会总效用(幸福感)的持续增长。”[6]1当然这后一种方法需要摸索,需要研究。邓小平已经说过:“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5]374 目前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问题,既体现了坚持了政策的坚定性,又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总之,共同富裕是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的大方向和伟大目标。
三、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和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应统一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之中
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解决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追求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就是积极扬弃那些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损害和谐的因素和问题的过程;通过更高深、更进一步的发展,发展得到改变或完善。党的十七大 报告强调:“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3]14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和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应二者辩证统一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之中。共同富裕和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都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指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其最终归宿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质就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和共同富裕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有实现科学发展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一个一个坚实的“脚印”。只有在以共同富裕为理性和目标的引导下,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
共同富裕既是一个理想和目标,也是一个过程。实现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是在一个较低的阶段上起步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是一个为目标不断奋斗的自觉和主动的过程;共同富裕和科学发展观共同体现了这个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正是这种自觉性和主动性,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从而在世界发展中越来越取得主动地位。科学发展和共同富裕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是一个扬弃不利于和谐、损害和谐、损害科学发展的过程,绝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二者辩证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之中,表现在没有共同富裕这个目标,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没有真正地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社会的发展就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共同富裕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和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应该而且必须统一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之中,这样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只有实行科学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2] 龚云.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47.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3-14.
[4]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02-203.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6] 梁俊立.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破”和“立” [J].理论视野, 2012,(2):1.
[7] 邱耕田.科学发展观与科学发展[J].理论视野,2011,(9):19.
责任编辑:周潞资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共同富裕;路径;战略思想;伟大目标
中文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4-0070-03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一次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深远;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社会主义不能动摇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体现了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实现共同富裕是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伟大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和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辩证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一、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科学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依据中国变化了的国情和我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的变化提出来的。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由原来缺乏物力、财力难以兼顾的解决一些积压问题的阶段进入到了一个物力、财力较为充裕能够解决一些长期积压问题的阶段;由刚开始粗放型发展方式进入到单靠粗放发展方式难以进一步推进我国纵深发展的阶段;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等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状况进入到社会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阶段。总之,我国已经进入了不解决非主要矛盾就难以继续解决主要矛盾的时候。因为一些非主要矛盾不解决,一旦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压倒主要矛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就是体现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体现,是追求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路径。具体来说,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当前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来展开,围绕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来展开。 因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都必须有物质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地指出:“这种异化(用哲学家易懂的话来说)当然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失。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另一方面,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而共同富裕“必须建基于高度发达是物质生产力基础上。否则,即使消灭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也只能是贫穷的普遍化——共同贫穷”[2]。我们要坚持的发展必须跟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发展,实行科学发展。因此,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央为此多次提出“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15。共同富裕就是要求全民共同致富,“在邓小平看来,共同富裕意味着中国人民都有追求富裕的权利和机会,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发展。追求富裕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应该是中国人民都有的权利;实现富裕,不能只是少数人有机会,而是中国人民都有机会;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少数人发展,而是共同发展。”[2]46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力量,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是实践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没有人民群众的关心和支持,共同富裕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以人为本是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追求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思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总体事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要求全面协调发展。事物普遍联系的,一个方面的建设跟不上,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阻碍另一方的发展,甚至破坏其发展。共同富裕的“共同”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共同富裕内涵,无论是从过程还是从结果上讲,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总之,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只有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即以人为本的发展,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二、实现共同富裕是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伟大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伟大目标,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时期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实施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这个目标和方向,否则就会失去“航行的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遇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年以来发生和存在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均分配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金融危机问题、房地产开发“泡沫”等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这些共同问题的产生,一方面说明了实行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等全球化条件下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同时必然带来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应该是与资本主义国家一样面对这些出现的问题无法也不可能从根本给予解决,而应该是能预见和正视这些矛盾和问题,而且能逐步的从根本上给予解决。这是因为这样的发展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西方市场经济符合社会化生产、符合市场规律的东西,毫无疑义,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这是共同点;但西方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搞的,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搞的,这是不同点,而我们创造性和特色就体现在这里。”[4]这里当然是针对市场经济来说的,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是跟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就是说,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而且能够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并且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名词”和空中楼阁。“社会主义的目的就在于它能够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人类社会自阶级出现以来的最大不公平——两极分化,使所有人都过上富裕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全面自由发展。”[2]47考察资本主义的发家史我们就很清楚,资本主义就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发展是付出高昂代价得来的;根本上是牺牲人的发展的代价换取发展,只是实现了部分人的富裕,而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它本身制度必然的。总之,资本主义的痼疾(基本矛盾)不解决,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只有结束资本主义制度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才是资本主义的唯一归宿。 “共同富裕是判断改革开放成败的根本标准。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动因,也是判断改革开放成败的最终标准。”[2]47 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仍然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两极分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单纯追求经济的发展,不重视社会的整体发展,不解决公平问题,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失业增加、社会腐败等等,是不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不解决或者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共同富裕是不可能实现的。共同富裕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社会财富占有。“我们认为小平同志当时确立的改革开放的‘战术目标’(作者注:财富数量)应该实现了,但其‘战略目标’(作者注:财富效用)远没有完成。简单地说就是从(财富)数量的角度讲,改革开放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是从(财富)效用的角度讲,实现这个目标仍然任重道远。”[6]当然,共同富裕不单单是在财富上的共同富裕,“让全国人民都发财”即经济上的共同富裕;而且政治上民主、文化上繁荣发展、社会建设上和谐社会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共同富裕的社会首先是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化的社会;是一个求真善美的发展的社会,“科学发展,一定是求真的发展,因为遵循客观规律是科学发展的前提;一定是趋善的发展,因为追求和拥有善是科学的核心;一定是审美意义的发展,因为审美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属性。”“离开了这三者(作者注:真善美)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算作科学的发展。”[7]
科学发展观的实施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这里需要弄清一个问题就是,共同富裕虽然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目标,但是不能作为现在社会具体措施。因为这样容易犯激进跃进的“左”的错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并不等于现在就开始采取直接的、激进的共同富裕的具体措施。这里涉及的是采取政策的问题,实质就是是否是真正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梁俊立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破”和“立”》中指出解决财富效用的两种思路:“一种是重新分配财富,另一种是通过‘权利的增长’解决问题。通过重新分配财富达到目标理论上可以的,但这是一个零和博弈,要剥夺另一方(富裕的一方),此外这种做法达到的结果只能是低档次的均衡(循环)。”[6]1其实,历史已经证明这种做法不可取。邓小平提到政策“一变就人心不安,人们就会说中央的政策变了。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邓小平还说:“像这一类的问题还有不少,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5]371怎么样正确理解实现共同富裕呢?梁俊立教授认为:“还有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增加权利的生产和供给,让富人更加安全,让穷人获得参与的权利,然后让富人和穷人通过‘权利的交易’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最终达到社会总效用(幸福感)的持续增长。”[6]1当然这后一种方法需要摸索,需要研究。邓小平已经说过:“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5]374 目前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问题,既体现了坚持了政策的坚定性,又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总之,共同富裕是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的大方向和伟大目标。
三、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和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应统一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之中
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解决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追求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就是积极扬弃那些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损害和谐的因素和问题的过程;通过更高深、更进一步的发展,发展得到改变或完善。党的十七大 报告强调:“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3]14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和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应二者辩证统一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之中。共同富裕和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都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指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其最终归宿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质就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和共同富裕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有实现科学发展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一个一个坚实的“脚印”。只有在以共同富裕为理性和目标的引导下,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
共同富裕既是一个理想和目标,也是一个过程。实现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是在一个较低的阶段上起步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是一个为目标不断奋斗的自觉和主动的过程;共同富裕和科学发展观共同体现了这个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正是这种自觉性和主动性,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从而在世界发展中越来越取得主动地位。科学发展和共同富裕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是一个扬弃不利于和谐、损害和谐、损害科学发展的过程,绝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二者辩证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之中,表现在没有共同富裕这个目标,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没有真正地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社会的发展就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共同富裕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和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应该而且必须统一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之中,这样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只有实行科学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2] 龚云.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47.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3-14.
[4]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02-203.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6] 梁俊立.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破”和“立” [J].理论视野, 2012,(2):1.
[7] 邱耕田.科学发展观与科学发展[J].理论视野,2011,(9):19.
责任编辑:周潞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