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论语》之《八佾》篇第九条的“文献”之“献”可以从金石学和考古学的范畴去理解。
关键词 论语 文献 献
一、立论
张燕婴译注的《论语》(中华书局 2006年9月北京第1版)《八佾》篇第九条原文、注释和译文分别为:1.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2.注释,文献:文指典籍;献指贤才,即通晓历史掌故的人。3.译文,孔子说:“夏代的礼,我能说得出,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为证;殷代的礼,我能说得出,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为证。这是因为两国的文籍和贤才不够用的缘故,如果够用,那么我就能引以为证了。”
自汉郑玄以来,文献学著作都训“献”为“贤才”、“秉礼之贤士大夫。”这样的解释也是可通的。但是,这段文字是有歧义的。此“献”字也可以解释为能见到的或出土的可证明前代礼仪的器物资料,“献,见也,现也”,可以从金石学和考古学的范畴去理解。
二、外部条件论证
(一)逻辑学论证。
1.《论语》“吾能言之”的“能”,是“可能”的意思。
据史学界,夏商周分别始于约公元前21、16、11世纪,孔子生于公元前6世纪,虽然“周监于二代,”但已有所“损益”,夏商之礼之原貌已无法完全彻底通晓。
文献学著作《王欣夫说文献学》(王欣夫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1版)云:可以推知,《八佾》和《礼运》所载孔子之言,是在修《春秋》时有感而发的。周代的“文献”都备,不能不感叹到夏殷“文献”的不足了。既然当时夏商之礼文献不足,怎么可能彻底知晓呢?
2.作为回答的末句的“提问句有歧义”。
作为回答的末句“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的问句可以有两种,一是,“研究夏商之礼,为什么杞国和宋国不足为证呢?”二是“研究夏商之礼很困难,连它们的后代杞国和宋国都不足为征,为什么呢?” 答案是“(全国即周代的)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二)金石学和考古学常识论证。
据《史记•五帝本纪》(岳麓书社 1988年10月第1版)载:获宝鼎,迎日推策。
《史记•孔子世家》载: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後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
据《礼记•礼运》(陈戌国点校 1989年7月第1版)载: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其中“山出器车”,应是金石器物出土的论述。
(三)语言文字训诂学论证。
1.《尔雅》“献”字注解来源。
郑玄把“献”解释为“贤”是根据《尔雅》注解。《王欣夫说文献学》云:(郑玄)用贤才二字解释“献”字,是根据《尔雅•释言》:“献,圣也”。圣之与贤,是同一意义。
现在古汉语字典,把“献”解为“贤才”,引用的只有此《论语•八佾》第九条。那么,《尔雅》释“献,圣也”必应有多种所本。但是《尔雅》是根据什么呢?如果只根据此《论语•八佾》第九条之孤证,那么《尔雅》的注解可能是编者的主观延伸理解。进而推理,“献”字还可能有别的解释。
2.“献”“现”可能有假借的含意。
前文说过,孔子时代已经有金石学和考古学的萌芽。但是,當时人用什么表示“出土古代器物资料”的概念和行为呢?用“出”吗?恐怕“出”的外延还窄些。可能“献”字是表示这一概念和行为的词汇之一。
三、 内部条件的论证
(一)孔子爱好金石考古,是当时的一位金石考古专家,擅长古器物的考证。
《论语•述而》第20条,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史记•孔子世家》载: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问仲尼云“得狗”。仲尼曰:“以丘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坟羊。”又:有隼集于陈廷而死,楛矢贯之,石砮,矢长尺有咫。陈泯公使使问仲尼。仲尼曰:“隼来远矣,此肃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贡楛矢石砮,长尺有咫。
联系前文“吴伐越,堕会稽”条,在当时,大家发现出土的古器物都要请孔子解释和鉴定,证明了孔子在出土金石器物上知识渊博,擅长金石器物的考古。
(二)孔子有金石考古家重实践的作风。
《韩诗外传》(岳麓书社 1994年4月第1版)载: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座之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而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试看,守庙者知道欹器特征,天天守着,但并未去实践。而孔子却一定去实践一下,以验证传闻和记载。
(三)孔子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王欣夫说文献学》载:孔子对于古书的残阙,倘没有确信的证据,宁可保留原状,决不凭私意窜改。
四 、结 论
综上所述,根据外部客观条件,《论语》此条从逻辑上上下文存在歧义,当时已存在金石考古的实践,一定产生金石考古的概念,也必定要表示于词语,“献”字可能是其中之一。
从自身内部条件,孔子爱好并擅长金石考古工作,而又注重实践,治学极其谨慎,研究“夏商之礼”,除去参考流传的典籍,访问知礼的仁者,孔子更可能相信所见的和出土器物资料,来引以为证。
所以说,《论语》此处,“献”字从金石考古学范畴去理解,是合理的。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译注.论语[M].中华书局,2006,(9).
[2]王欣夫著.王欣夫说文献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
[3]史记•五帝本纪[M],岳麓书社, 1988,(10).
[4]陈戌国点校.礼记•礼运[M],1989,(7).
[5]曹大中译注.韩诗外传[M].岳麓书社,1994,(4).
关键词 论语 文献 献
一、立论
张燕婴译注的《论语》(中华书局 2006年9月北京第1版)《八佾》篇第九条原文、注释和译文分别为:1.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2.注释,文献:文指典籍;献指贤才,即通晓历史掌故的人。3.译文,孔子说:“夏代的礼,我能说得出,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为证;殷代的礼,我能说得出,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为证。这是因为两国的文籍和贤才不够用的缘故,如果够用,那么我就能引以为证了。”
自汉郑玄以来,文献学著作都训“献”为“贤才”、“秉礼之贤士大夫。”这样的解释也是可通的。但是,这段文字是有歧义的。此“献”字也可以解释为能见到的或出土的可证明前代礼仪的器物资料,“献,见也,现也”,可以从金石学和考古学的范畴去理解。
二、外部条件论证
(一)逻辑学论证。
1.《论语》“吾能言之”的“能”,是“可能”的意思。
据史学界,夏商周分别始于约公元前21、16、11世纪,孔子生于公元前6世纪,虽然“周监于二代,”但已有所“损益”,夏商之礼之原貌已无法完全彻底通晓。
文献学著作《王欣夫说文献学》(王欣夫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1版)云:可以推知,《八佾》和《礼运》所载孔子之言,是在修《春秋》时有感而发的。周代的“文献”都备,不能不感叹到夏殷“文献”的不足了。既然当时夏商之礼文献不足,怎么可能彻底知晓呢?
2.作为回答的末句的“提问句有歧义”。
作为回答的末句“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的问句可以有两种,一是,“研究夏商之礼,为什么杞国和宋国不足为证呢?”二是“研究夏商之礼很困难,连它们的后代杞国和宋国都不足为征,为什么呢?” 答案是“(全国即周代的)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二)金石学和考古学常识论证。
据《史记•五帝本纪》(岳麓书社 1988年10月第1版)载:获宝鼎,迎日推策。
《史记•孔子世家》载: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後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
据《礼记•礼运》(陈戌国点校 1989年7月第1版)载: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其中“山出器车”,应是金石器物出土的论述。
(三)语言文字训诂学论证。
1.《尔雅》“献”字注解来源。
郑玄把“献”解释为“贤”是根据《尔雅》注解。《王欣夫说文献学》云:(郑玄)用贤才二字解释“献”字,是根据《尔雅•释言》:“献,圣也”。圣之与贤,是同一意义。
现在古汉语字典,把“献”解为“贤才”,引用的只有此《论语•八佾》第九条。那么,《尔雅》释“献,圣也”必应有多种所本。但是《尔雅》是根据什么呢?如果只根据此《论语•八佾》第九条之孤证,那么《尔雅》的注解可能是编者的主观延伸理解。进而推理,“献”字还可能有别的解释。
2.“献”“现”可能有假借的含意。
前文说过,孔子时代已经有金石学和考古学的萌芽。但是,當时人用什么表示“出土古代器物资料”的概念和行为呢?用“出”吗?恐怕“出”的外延还窄些。可能“献”字是表示这一概念和行为的词汇之一。
三、 内部条件的论证
(一)孔子爱好金石考古,是当时的一位金石考古专家,擅长古器物的考证。
《论语•述而》第20条,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史记•孔子世家》载: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问仲尼云“得狗”。仲尼曰:“以丘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坟羊。”又:有隼集于陈廷而死,楛矢贯之,石砮,矢长尺有咫。陈泯公使使问仲尼。仲尼曰:“隼来远矣,此肃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贡楛矢石砮,长尺有咫。
联系前文“吴伐越,堕会稽”条,在当时,大家发现出土的古器物都要请孔子解释和鉴定,证明了孔子在出土金石器物上知识渊博,擅长金石器物的考古。
(二)孔子有金石考古家重实践的作风。
《韩诗外传》(岳麓书社 1994年4月第1版)载: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座之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而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试看,守庙者知道欹器特征,天天守着,但并未去实践。而孔子却一定去实践一下,以验证传闻和记载。
(三)孔子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王欣夫说文献学》载:孔子对于古书的残阙,倘没有确信的证据,宁可保留原状,决不凭私意窜改。
四 、结 论
综上所述,根据外部客观条件,《论语》此条从逻辑上上下文存在歧义,当时已存在金石考古的实践,一定产生金石考古的概念,也必定要表示于词语,“献”字可能是其中之一。
从自身内部条件,孔子爱好并擅长金石考古工作,而又注重实践,治学极其谨慎,研究“夏商之礼”,除去参考流传的典籍,访问知礼的仁者,孔子更可能相信所见的和出土器物资料,来引以为证。
所以说,《论语》此处,“献”字从金石考古学范畴去理解,是合理的。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译注.论语[M].中华书局,2006,(9).
[2]王欣夫著.王欣夫说文献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
[3]史记•五帝本纪[M],岳麓书社, 1988,(10).
[4]陈戌国点校.礼记•礼运[M],1989,(7).
[5]曹大中译注.韩诗外传[M].岳麓书社,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