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能始终做到耐心细致、循循善诱,这是一种理想境界。然因性格、修养、学识等方面的差异性,教师个人所表现的教育方式与风格也各有千秋。不管怎样,出于教育的规范、引导、保护等方面的目的,教师批评学生总是在所难免。犹如园丁常需给小树修剪一般,很有必要。但批评只是一种制止事态发展的非常规“刹车”措施,使用不当,极易导致学生心理失衡,甚至隔膜、逆反。如何及时有效地平衡学生的心理,释放其心理压力以“化干戈为玉帛”,既十分必要也需要掌握一定的诀窍。
一要 “忍”为先。学生犯了错,首先应尽量保持克制,避免当众批评学生,可采用眼神、手势等辅助语言以暗示及时制止。非当众批评不可时,也应是以及时制止事态的发展为目的,并做到“点到为止”,绝不可为逞一时口舌之快而如长江大河汹涌澎湃、滔滔不绝。批评过后,不要忘记所发生的事,必要时应及时记在工作笔记本上:批评的学生属于哪个层次,因为什么批评,在什么环境下,学生的反应如何等。并视错误性质的严重性,决定采取及时或暂缓引导谈话。一般情况下,先不急于找他谈话。尤其是对个别“难以调教”的学生,有时为了规范其行为而让其心理暂时“失衡”,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有利于其及时反省,也有助于心理干预效果的强化。过些时候,再找他单独谈谈,或在走廊,或在操场,也可在办公室进行。从学生这方面来看,挨了老师批评,自然惴惴不安,担心老师有成见,同学中失面子。但同时也会伴随一种情况:老师找他谈话,一般都能乐意接受,也会有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因为学生都存有想得到老师亲近的愿望。
二要 “和”为重。与“犯错”学生谈话,切记语气要亲切和缓。温和勉励的谈话永远是为学生所乐意接受且效果最明显的方式之一。谈话引导时,尽量使眼睛正对着学生的视线,跟学生的视线保持同一高度,不要给学生压迫感,以使“同理心”效应得到最佳发挥。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很好的并且很有效的谈话方式。同时,还可以亲切地摸摸他的后脑勺或点一下脑门或拉拉学生的手,这种必要的肢体语言可以快速有效地消除隔膜,营造亲切和谐氛围。
三要 “诚”为贵。批评过后的谈话,无论语气、态度还是内容,都要以“诚”贯穿始终,语气诚恳,态度真诚,内容中肯。谈话内容当简洁明了,既点中要害,又不伤学生自尊,还要能引导、暗示学生上进。千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拣条鱼儿夹只虾”,将引导谈话变性为专找缺点的“批判”,误导学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谈话内容大概可规划如下:①为什么批评你;②在某些方面你还是很不错的,老师也很喜欢并欣赏你;③有错误、缺点不可怕,关键是要有认识并加以改正与改进。老师相信你;④老师当时说得有点过火,还请你谅解;⑤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可以和老师、同学交流;⑥希望你支持班组、老师的工作,多出好点子,帮助老师、班干部,共同把咱们班搞上去。
四要 “勉”为促。批判、引导谈话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循环往复,不断强化。谈话结束后,学生只是暂时得到心理上的平衡,还需要在多种场合进行巩固与强化。因为在老师和同学之间,学生更重视在同学中的面子。为此,教师尚应利用课堂、班会、活动、作业批改等机会,适时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给以表扬,肯定他某方面的优点。使他觉得,老师并没有因为批评他而嫌弃他。这个过程,就好比是“熨衣服”,只要勤下功夫去熨抚,学生心灵上的“褶皱”,是一定能够被“熨平”的。
五要“恒”为基。花木的培植,需长期的修剪。学生错误、缺点的改正,也需要长期不断地批评、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仅同样的错误会重复发生,而且还会不断发生新的错误。对此,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认识和足够的耐力、毅力,充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千万不能因一时半会未见成效而放弃,甚至“以暴抗暴”或“把人看死”“打入冷宫”,那将会把学生“逼反”而“贻害无穷”。大量的心理学试验表明,长期的失望和失败往往导致叛逆、暴戾性格的形成。这是为人师者最需切记并引以为戒的。
对一些学生重复犯错误或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时,我们的批评往往言词可能很激烈,情绪可能很激烈,这会影响学生的认真反省。有的人认为对学生批评了,学生就会由此改正,一方面教师可能因此会形成对批评的依赖,另一方面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但并不知道该如何改正,有可能还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使得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在批评后,一定要再和学生在无他人的情况下谈谈心,充满真情地把关怀送给学生,促进学生反省,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给学生指明发展的方向。
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吧,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宽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心理学知识,他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我想关心学生,只有从心开始,才能使工作事半功倍。◆(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
一要 “忍”为先。学生犯了错,首先应尽量保持克制,避免当众批评学生,可采用眼神、手势等辅助语言以暗示及时制止。非当众批评不可时,也应是以及时制止事态的发展为目的,并做到“点到为止”,绝不可为逞一时口舌之快而如长江大河汹涌澎湃、滔滔不绝。批评过后,不要忘记所发生的事,必要时应及时记在工作笔记本上:批评的学生属于哪个层次,因为什么批评,在什么环境下,学生的反应如何等。并视错误性质的严重性,决定采取及时或暂缓引导谈话。一般情况下,先不急于找他谈话。尤其是对个别“难以调教”的学生,有时为了规范其行为而让其心理暂时“失衡”,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有利于其及时反省,也有助于心理干预效果的强化。过些时候,再找他单独谈谈,或在走廊,或在操场,也可在办公室进行。从学生这方面来看,挨了老师批评,自然惴惴不安,担心老师有成见,同学中失面子。但同时也会伴随一种情况:老师找他谈话,一般都能乐意接受,也会有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因为学生都存有想得到老师亲近的愿望。
二要 “和”为重。与“犯错”学生谈话,切记语气要亲切和缓。温和勉励的谈话永远是为学生所乐意接受且效果最明显的方式之一。谈话引导时,尽量使眼睛正对着学生的视线,跟学生的视线保持同一高度,不要给学生压迫感,以使“同理心”效应得到最佳发挥。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很好的并且很有效的谈话方式。同时,还可以亲切地摸摸他的后脑勺或点一下脑门或拉拉学生的手,这种必要的肢体语言可以快速有效地消除隔膜,营造亲切和谐氛围。
三要 “诚”为贵。批评过后的谈话,无论语气、态度还是内容,都要以“诚”贯穿始终,语气诚恳,态度真诚,内容中肯。谈话内容当简洁明了,既点中要害,又不伤学生自尊,还要能引导、暗示学生上进。千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拣条鱼儿夹只虾”,将引导谈话变性为专找缺点的“批判”,误导学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谈话内容大概可规划如下:①为什么批评你;②在某些方面你还是很不错的,老师也很喜欢并欣赏你;③有错误、缺点不可怕,关键是要有认识并加以改正与改进。老师相信你;④老师当时说得有点过火,还请你谅解;⑤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可以和老师、同学交流;⑥希望你支持班组、老师的工作,多出好点子,帮助老师、班干部,共同把咱们班搞上去。
四要 “勉”为促。批判、引导谈话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循环往复,不断强化。谈话结束后,学生只是暂时得到心理上的平衡,还需要在多种场合进行巩固与强化。因为在老师和同学之间,学生更重视在同学中的面子。为此,教师尚应利用课堂、班会、活动、作业批改等机会,适时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给以表扬,肯定他某方面的优点。使他觉得,老师并没有因为批评他而嫌弃他。这个过程,就好比是“熨衣服”,只要勤下功夫去熨抚,学生心灵上的“褶皱”,是一定能够被“熨平”的。
五要“恒”为基。花木的培植,需长期的修剪。学生错误、缺点的改正,也需要长期不断地批评、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仅同样的错误会重复发生,而且还会不断发生新的错误。对此,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认识和足够的耐力、毅力,充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千万不能因一时半会未见成效而放弃,甚至“以暴抗暴”或“把人看死”“打入冷宫”,那将会把学生“逼反”而“贻害无穷”。大量的心理学试验表明,长期的失望和失败往往导致叛逆、暴戾性格的形成。这是为人师者最需切记并引以为戒的。
对一些学生重复犯错误或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时,我们的批评往往言词可能很激烈,情绪可能很激烈,这会影响学生的认真反省。有的人认为对学生批评了,学生就会由此改正,一方面教师可能因此会形成对批评的依赖,另一方面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但并不知道该如何改正,有可能还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使得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在批评后,一定要再和学生在无他人的情况下谈谈心,充满真情地把关怀送给学生,促进学生反省,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给学生指明发展的方向。
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吧,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宽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心理学知识,他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我想关心学生,只有从心开始,才能使工作事半功倍。◆(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