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素质教育着眼于未来社会的需求,是21世纪学校教育的方向。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有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因此,学校必须确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教育目标,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授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 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实验课越来越显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和最具自然科学学科的重要性,下面就在小学自然教学中,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初步的探讨。
一、设疑——启发——创新
(一)引疑导析
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在未知或已知领域有所突破。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启发学生通过实验等方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勇于发现,勇于思考,勇于实践,勇于探索才会有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小电珠》一课时,一開始可简单介绍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设景质疑
教师创设问题和探索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大胆让学生求异质疑,鼓励创新求异的行为。例如:教学《不倒翁》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探索,可以设下如下教学:教师一上课向学生出示一个不倒翁玩具和另一个玩具,其他同学扳自己桌上的东西和不倒翁,学生左扳右扳,不倒翁也不倒,而其他东西却倒,此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对于这一现象既有兴趣而又惊奇,纷纷提出了自己想问的问题:为什么其他玩具等东西会倒,只有不倒翁怎样扳也扳不倒?不倒翁究竟里面有什么秘密才不倒?此时,学生想探索的兴趣便油然而生。
二、尽量让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让学生借助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某些材料去发现和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不仅能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还可学到科学的解决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尽量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让学生在探索中求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善于设计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在引导学生自行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大小和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先提出启发性问题,再从验证入手,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会巩固应用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学习能力的人,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自然时要善于点拔,启发学生学会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发现规律,实现知识迁移,达到巩固应用,融会贯通的境界。例如:《小电珠》一课,教师引导了学生设计了最简单的“电路”后,继续启发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试试看有无别的连法?并提出:怎样连线都行,只要能让电珠发光就行。同学们积极思考,连接出各种各样的电路。
三、加强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新颖、独创、奇特是创造性想象的本质特征,丰富的想象力是人们漫游科学天空的强劲翅膀。因此,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落实素质教育,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例如:上《叶子》一课时,重点是认识叶子的各种形态,在教学时,是由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到抽想思维再到具体思维,都是联系生活中某些具体形象的事物去鉴别树叶的形态象什么而定义的。特别是卵形叶,当讲到象什么物体时,有的学生说像鱼的身体,有的说像鸭子的身体,这时教师也不应全盘否定学生的想象力,抑制他们的想法,可以鼓励他们想象的好,象这样的叶子叫做卵形叶,为后面制作叶形标本,发展学生的想象奠定基础,使他们根据叶形的各种不同形状制成一条象鱼的标本或者是乌龟等的叶形标本。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所以,从某种角度讲,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造,有时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重点,而自然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自然实验在自然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只有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站在21世纪的高度,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培育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才能为教育开拓一片更美好的新天地,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678700云南省陇川县清平小学)
一、设疑——启发——创新
(一)引疑导析
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在未知或已知领域有所突破。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启发学生通过实验等方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勇于发现,勇于思考,勇于实践,勇于探索才会有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小电珠》一课时,一開始可简单介绍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设景质疑
教师创设问题和探索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大胆让学生求异质疑,鼓励创新求异的行为。例如:教学《不倒翁》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探索,可以设下如下教学:教师一上课向学生出示一个不倒翁玩具和另一个玩具,其他同学扳自己桌上的东西和不倒翁,学生左扳右扳,不倒翁也不倒,而其他东西却倒,此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对于这一现象既有兴趣而又惊奇,纷纷提出了自己想问的问题:为什么其他玩具等东西会倒,只有不倒翁怎样扳也扳不倒?不倒翁究竟里面有什么秘密才不倒?此时,学生想探索的兴趣便油然而生。
二、尽量让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让学生借助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某些材料去发现和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不仅能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还可学到科学的解决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尽量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让学生在探索中求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善于设计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在引导学生自行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大小和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先提出启发性问题,再从验证入手,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会巩固应用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学习能力的人,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自然时要善于点拔,启发学生学会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发现规律,实现知识迁移,达到巩固应用,融会贯通的境界。例如:《小电珠》一课,教师引导了学生设计了最简单的“电路”后,继续启发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试试看有无别的连法?并提出:怎样连线都行,只要能让电珠发光就行。同学们积极思考,连接出各种各样的电路。
三、加强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新颖、独创、奇特是创造性想象的本质特征,丰富的想象力是人们漫游科学天空的强劲翅膀。因此,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落实素质教育,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例如:上《叶子》一课时,重点是认识叶子的各种形态,在教学时,是由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到抽想思维再到具体思维,都是联系生活中某些具体形象的事物去鉴别树叶的形态象什么而定义的。特别是卵形叶,当讲到象什么物体时,有的学生说像鱼的身体,有的说像鸭子的身体,这时教师也不应全盘否定学生的想象力,抑制他们的想法,可以鼓励他们想象的好,象这样的叶子叫做卵形叶,为后面制作叶形标本,发展学生的想象奠定基础,使他们根据叶形的各种不同形状制成一条象鱼的标本或者是乌龟等的叶形标本。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所以,从某种角度讲,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造,有时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重点,而自然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自然实验在自然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只有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站在21世纪的高度,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培育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才能为教育开拓一片更美好的新天地,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678700云南省陇川县清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