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肯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严格控制教师的讲授时间,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不讲,学生不会的教师不直接讲解结论,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探究,自己得出结论。
一、导在认知的偏差处——点拨指导,返回正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发挥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活动单导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张扬个性,自主探究。但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不一致的,自主探究时难免会有理解偏差,这时,教师就必须及时给予矫正,指明方向,让学生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去探究,从而促进互动,不断发展。
二、导在思维的误区处——突破思维,拨云见日
所谓思维误区,就是定势思维引起的思维空白区、思维惯性区。是针对每个思维盲区,学生只要进了误区就会百思不得一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思维的定势,往往会对某个问题产生单一的思考,不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如在教学“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这一段时,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肖邦既然爱国,又舍不得自己的老师和同学,为什么又疾驰而去?”学生沉思半晌,终究是无人回答。教师解读出肖邦对祖国、对老师、对同学是眷念不舍的,表现出的是一种不忍和痛苦,但更是无奈。忧与愁,悲与愤,交通融合铸就了这一独特的矛盾体。这看似不合情理的“疾驰”告诉我们的应该是肖邦想尽快投入到为国家解放而斗争的新的战斗中去,一刻也不能耽搁,表达的是为国而战的志向和决心,因此“疾驰而去”。教师通过引领、点拨,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症结,走出思维的误区。学生的思维结构将会随着老师的纠正、修复、锻炼而趋于合理化、科学化。
三、导在学习的疑难处——开窍思维,柳暗花明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沉默不语或各持一端,打乱了学习秩序,中断了学习过程。这时,教师的导会让学生有柳暗花明的感觉。
如某教师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当初还要选择离开呢?”
生1:当时波兰的领土十分之九被俄国占领,人民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
师: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俄国侵占了波兰,知道肖邦是一个天才音乐家,就要求肖邦成为沙皇的首席钢琴演奏师呀!
生1:肖邦不想做沙皇的首席钢琴演奏师,他要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来鼓舞波兰人的士气和斗志。
生2:肖邦不想做亡国奴,所以选择离开。
师:是呀!肖邦如果不答应沙皇的要求,就不能在波兰从事他的音乐创作,一个天才的音乐家怎么能用心爱的音乐来为侵略者服务呢?因此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离开自己的祖国!
可见在活动单导学课堂中,当小组的合作交流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及时、适时地加以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导在思维的延伸处——开拓思路,深化认知
拓宽阅读能够扩大读者的视野,便于沟通课内、课外知识,可以在知识的相互比较、补充、融合和重新建构中,开拓学生思路,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教师就应该进行拓展延伸,提供与本文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并让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什么时候该正面抗争?什么时候该适时退让?”。学生阅读了这些材料,稍加思考就能领会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他去做吴王的奴隶,就是“弯曲”一下,然后伺机灭掉吴国。韩信胯下受辱,能屈能伸,不因小失大,终成常胜将军,功成名就。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蔺相如、司马迁……他们在压力面前都表现了一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优秀品质,作出暂时的退让,最终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可见,在倡导自主学习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背景下,教师“导”的作用何其重要。只要适时而“导”,且“导”之得法,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黄岱小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严格控制教师的讲授时间,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不讲,学生不会的教师不直接讲解结论,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探究,自己得出结论。
一、导在认知的偏差处——点拨指导,返回正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发挥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活动单导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张扬个性,自主探究。但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不一致的,自主探究时难免会有理解偏差,这时,教师就必须及时给予矫正,指明方向,让学生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去探究,从而促进互动,不断发展。
二、导在思维的误区处——突破思维,拨云见日
所谓思维误区,就是定势思维引起的思维空白区、思维惯性区。是针对每个思维盲区,学生只要进了误区就会百思不得一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思维的定势,往往会对某个问题产生单一的思考,不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如在教学“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这一段时,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肖邦既然爱国,又舍不得自己的老师和同学,为什么又疾驰而去?”学生沉思半晌,终究是无人回答。教师解读出肖邦对祖国、对老师、对同学是眷念不舍的,表现出的是一种不忍和痛苦,但更是无奈。忧与愁,悲与愤,交通融合铸就了这一独特的矛盾体。这看似不合情理的“疾驰”告诉我们的应该是肖邦想尽快投入到为国家解放而斗争的新的战斗中去,一刻也不能耽搁,表达的是为国而战的志向和决心,因此“疾驰而去”。教师通过引领、点拨,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症结,走出思维的误区。学生的思维结构将会随着老师的纠正、修复、锻炼而趋于合理化、科学化。
三、导在学习的疑难处——开窍思维,柳暗花明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沉默不语或各持一端,打乱了学习秩序,中断了学习过程。这时,教师的导会让学生有柳暗花明的感觉。
如某教师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当初还要选择离开呢?”
生1:当时波兰的领土十分之九被俄国占领,人民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
师: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俄国侵占了波兰,知道肖邦是一个天才音乐家,就要求肖邦成为沙皇的首席钢琴演奏师呀!
生1:肖邦不想做沙皇的首席钢琴演奏师,他要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来鼓舞波兰人的士气和斗志。
生2:肖邦不想做亡国奴,所以选择离开。
师:是呀!肖邦如果不答应沙皇的要求,就不能在波兰从事他的音乐创作,一个天才的音乐家怎么能用心爱的音乐来为侵略者服务呢?因此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离开自己的祖国!
可见在活动单导学课堂中,当小组的合作交流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及时、适时地加以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导在思维的延伸处——开拓思路,深化认知
拓宽阅读能够扩大读者的视野,便于沟通课内、课外知识,可以在知识的相互比较、补充、融合和重新建构中,开拓学生思路,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教师就应该进行拓展延伸,提供与本文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并让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什么时候该正面抗争?什么时候该适时退让?”。学生阅读了这些材料,稍加思考就能领会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他去做吴王的奴隶,就是“弯曲”一下,然后伺机灭掉吴国。韩信胯下受辱,能屈能伸,不因小失大,终成常胜将军,功成名就。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蔺相如、司马迁……他们在压力面前都表现了一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优秀品质,作出暂时的退让,最终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可见,在倡导自主学习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背景下,教师“导”的作用何其重要。只要适时而“导”,且“导”之得法,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黄岱小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