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q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肯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严格控制教师的讲授时间,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不讲,学生不会的教师不直接讲解结论,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探究,自己得出结论。
  一、导在认知的偏差处——点拨指导,返回正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发挥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活动单导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张扬个性,自主探究。但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不一致的,自主探究时难免会有理解偏差,这时,教师就必须及时给予矫正,指明方向,让学生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去探究,从而促进互动,不断发展。
  二、导在思维的误区处——突破思维,拨云见日
  所谓思维误区,就是定势思维引起的思维空白区、思维惯性区。是针对每个思维盲区,学生只要进了误区就会百思不得一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思维的定势,往往会对某个问题产生单一的思考,不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如在教学“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这一段时,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肖邦既然爱国,又舍不得自己的老师和同学,为什么又疾驰而去?”学生沉思半晌,终究是无人回答。教师解读出肖邦对祖国、对老师、对同学是眷念不舍的,表现出的是一种不忍和痛苦,但更是无奈。忧与愁,悲与愤,交通融合铸就了这一独特的矛盾体。这看似不合情理的“疾驰”告诉我们的应该是肖邦想尽快投入到为国家解放而斗争的新的战斗中去,一刻也不能耽搁,表达的是为国而战的志向和决心,因此“疾驰而去”。教师通过引领、点拨,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症结,走出思维的误区。学生的思维结构将会随着老师的纠正、修复、锻炼而趋于合理化、科学化。
  三、导在学习的疑难处——开窍思维,柳暗花明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沉默不语或各持一端,打乱了学习秩序,中断了学习过程。这时,教师的导会让学生有柳暗花明的感觉。
  如某教师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当初还要选择离开呢?”
  生1:当时波兰的领土十分之九被俄国占领,人民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
  师: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俄国侵占了波兰,知道肖邦是一个天才音乐家,就要求肖邦成为沙皇的首席钢琴演奏师呀!
  生1:肖邦不想做沙皇的首席钢琴演奏师,他要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来鼓舞波兰人的士气和斗志。
  生2:肖邦不想做亡国奴,所以选择离开。
  师:是呀!肖邦如果不答应沙皇的要求,就不能在波兰从事他的音乐创作,一个天才的音乐家怎么能用心爱的音乐来为侵略者服务呢?因此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离开自己的祖国!
  可见在活动单导学课堂中,当小组的合作交流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及时、适时地加以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导在思维的延伸处——开拓思路,深化认知
  拓宽阅读能够扩大读者的视野,便于沟通课内、课外知识,可以在知识的相互比较、补充、融合和重新建构中,开拓学生思路,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教师就应该进行拓展延伸,提供与本文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并让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什么时候该正面抗争?什么时候该适时退让?”。学生阅读了这些材料,稍加思考就能领会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他去做吴王的奴隶,就是“弯曲”一下,然后伺机灭掉吴国。韩信胯下受辱,能屈能伸,不因小失大,终成常胜将军,功成名就。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蔺相如、司马迁……他们在压力面前都表现了一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优秀品质,作出暂时的退让,最终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可见,在倡导自主学习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背景下,教师“导”的作用何其重要。只要适时而“导”,且“导”之得法,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黄岱小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其他文献
在2018年习总书记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抓手。”人本课程践行“知行合一”理念,探究、实验、实践、劳动、体验、创造等活动交相呼应,极大地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的需求点,让学生学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
期刊
按照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部署,2007年秋季,陕西省所有高中启动了新课程改革,到今天,课改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间,课改从摸索到成熟,从形式到内容,从理念到行动,影响了千千万万的教师与学生。作为一名课改的亲历者,我的感受颇深。其中,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充实自我,才能拥有教学的源头活水,满足学生与时代的需求。  这次课改,是我国的第八次课改。前七次课改都是在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传统教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我市2013年下学期启动的一项研究课题。迄今,这项实验工作已历时三个年头,尽管我们的做法还很幼稚,我们的经验和认识还很肤浅,但在几年的探索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语文主题学习”的确是一项奠基未来的教育工程,是一项造福莘莘学子的积德行善工程,也是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必建工程。现将我们的粗浅做法总结如下:  一、实验缘起  我市“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发起人,不是教育局长,也不是
期刊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样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小学生学习和吟诵古诗词,可以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美化心灵,对他们的心智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词都堪称经典,但无论表现形式还是书写情境,都与现代语境和现代生活相去甚远,如何引导小学生亲近经典,喜欢古诗词,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期刊
综合性学习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它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跨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实践活动的形式统整起来,实现了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性知识与跨学科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  那么,应如何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呢?近几年来,我在教学中进行探讨研究,并总结经验,下面谈谈自己的的具体做法:  一、挖掘课程资
期刊
一、各类经典案例  (一)监管不严,病从口入  2012年3月份,贵州织金县八步镇中心小学学生在食用早餐后,出现约70名学生类食物中毒现象,经调查是牛奶和面包出现问题。同年4月,云南镇雄县塘房镇顶拉小学、猫猫爪树小学、椅子山小学等部分学生在食用标配的营养午餐后,发生高达百人的食物中毒症状,368人食用午餐后出现呕吐、发烧、头晕等不良症状。据报道,从今年3月份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率便明显上升,全国各
期刊
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重点。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要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主战场,那么课堂外的作业就是后方战线。作业是学生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手段,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把知识的落实与技能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看到老师很注重作业的布置,常常担心作业量够不够,学生掌握好了没有。但是事与愿违,目前在作业布置与完成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1.作
期刊
叶圣陶老先生在《教育与人生》中提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相对稳定的学习倾向,是一笔丰厚的积累,英语学习从培养好的习惯开始。《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影随形,有着滴水穿石般的力量,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先入为
期刊
新课标明确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自主学习应该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更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追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呢?结合我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积累,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如果不想法使
期刊
“小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县教研室根据课改要求在全县实施 “预学—交流—拓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课前朗读  实践这一教学模式时,首先应保证充足的早读,教师应指导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课文的朗读,单凭课堂上的一两遍朗读根本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