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27年,美国作家埃德加·艾伦·坡创作了小说《汉斯·普法尔的奇特冒险》。小说的主人公汉斯·普法尔是一个生活在荷兰鹿特丹的风匣修理工人。为了逃避债主逼债,他让债主同意他试制一个新气球来抵债。气球制成后,汉斯独自登上气球,并一下子飞上月球。艾伦·坡对这个“宇航气球”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气球的吊舱里装有大气凝缩器、气压表、望远镜、寒暑表、电位表、指南针、磁针、秒表、钟、扩音器。此外,汉斯还携带了作为生活物资的蜡烛、生石灰、水、粮食以及作为宠物的猫和鸽子等。小说中还煞有介事地描写了“宇航气球”脱离地球引力圈,进入月球引力圈的过程。
随着对外层空间的认识不断深化,人们意识到,地球以外的太空是一片真空,不可能乘坐热气球这种只能在大气层内飞行的航空器抵达。1865年,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发表长篇小说《从地球到月球》,给了世人一个崭新的“去月球”的方案。小说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摩城大炮俱乐部主席巴比康提议用超级大炮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飞船”,建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法国冒险家米歇尔·阿尔当获悉这一消息后,自告奋勇要乘这颗“炮弹飞船”到月球去探险。最后,巴比康、米歇尔和尼却尔船长等人在12月1日乘这颗“炮弹飞船”出发了。但由于在中途受到了火流星的干扰,“炮弹飞船”并没有在月球上著陆,而是在离月球4500多千米外的地方绕月运行。
在续集《环绕月球》中,三位主人公将生死置之度外,仔细地观测月球的面貌,并做了笔记。由于“炮弹飞船”的速度足够快,得以飞往月球和地球引力相等的死寂点的另一边,向地球降落,最终坠入太平洋。最后,三位旅行家被一艘军舰救起,并受到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不过,现实中“炮弹飞船”最大的问题是初速度太快,很可能让坐在飞船里的人在发射的一瞬间就被压成“馅饼”。所以,火箭成为人类飞向太空的首选。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走入黄金时代。美国科幻作家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于1959年出版了小说《星船伞兵》。出身海军学院的海因莱因,在这部小说中描写了他心中用于太空战——满载着身着动力装甲服的太空伞兵的巨型登陆舰突破敌人的防线,向对手的星球急速冲去的场景。当到达适宜高度时,登陆舰打开舱门,太空伞兵们蜂拥而出,靠着动力装甲服内的小型喷射引擎降落到地面,与蜂拥而至的虫形外星人展开殊死战斗。
这一时期,科幻影视剧《星际迷航》中出现的企业号星舰更令人印象深刻。企业号前端巨大碟形舱的设计灵感主要来自当时流行的各种“飞碟”目击报告,而尾部的两个“大圆筒”则是参照当时刚刚出现的喷气式飞机引擎设计。而在影视剧中,这两个“大圆筒”恰恰就是企业号的超光速引擎。
相比之下,同时期其他影视作品中的太空飞船驾驶室就显得非常“寒酸”,基本靠各种管路和电路操纵飞船运行。其实,这是因为当时科幻作品里的宇宙飞船驾驶室都是按照现实中潜水艇驾驶室来设计的,有些宇宙飞船的驾驶室里甚至还安装了潜望镜。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宇宙飞行在驾驶体验上,更接近于在大海中潜航。
本期刊出的中国科幻作家江波创作的《3018太空漫游》,在名称上致敬了科幻大师阿瑟·C.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但内容上则展现了作者自己对于进入宇宙时代的人类所面对的生存困局的独特思考。而《2370年的朋友》展现了作者对未来基于智能交通工具的崭新生活方式的畅想。
迄今为止的演化历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人类之所以能够从亿万生灵中脱颖而出,成为万物灵长,不仅是因为我们可以在大脑中创造出这个世界上没有的事物,更因为我们能够用灵巧的双手将这些奇思妙想变为现实。由此可见,在人类已经踏进繁星领域的今天,要让人类成为能畅游星辰大海的“星际物种”,既要坐而思,更要起而行。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让人类继续迈向新的旅程。
随着对外层空间的认识不断深化,人们意识到,地球以外的太空是一片真空,不可能乘坐热气球这种只能在大气层内飞行的航空器抵达。1865年,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发表长篇小说《从地球到月球》,给了世人一个崭新的“去月球”的方案。小说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摩城大炮俱乐部主席巴比康提议用超级大炮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飞船”,建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法国冒险家米歇尔·阿尔当获悉这一消息后,自告奋勇要乘这颗“炮弹飞船”到月球去探险。最后,巴比康、米歇尔和尼却尔船长等人在12月1日乘这颗“炮弹飞船”出发了。但由于在中途受到了火流星的干扰,“炮弹飞船”并没有在月球上著陆,而是在离月球4500多千米外的地方绕月运行。
在续集《环绕月球》中,三位主人公将生死置之度外,仔细地观测月球的面貌,并做了笔记。由于“炮弹飞船”的速度足够快,得以飞往月球和地球引力相等的死寂点的另一边,向地球降落,最终坠入太平洋。最后,三位旅行家被一艘军舰救起,并受到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不过,现实中“炮弹飞船”最大的问题是初速度太快,很可能让坐在飞船里的人在发射的一瞬间就被压成“馅饼”。所以,火箭成为人类飞向太空的首选。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走入黄金时代。美国科幻作家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于1959年出版了小说《星船伞兵》。出身海军学院的海因莱因,在这部小说中描写了他心中用于太空战——满载着身着动力装甲服的太空伞兵的巨型登陆舰突破敌人的防线,向对手的星球急速冲去的场景。当到达适宜高度时,登陆舰打开舱门,太空伞兵们蜂拥而出,靠着动力装甲服内的小型喷射引擎降落到地面,与蜂拥而至的虫形外星人展开殊死战斗。
这一时期,科幻影视剧《星际迷航》中出现的企业号星舰更令人印象深刻。企业号前端巨大碟形舱的设计灵感主要来自当时流行的各种“飞碟”目击报告,而尾部的两个“大圆筒”则是参照当时刚刚出现的喷气式飞机引擎设计。而在影视剧中,这两个“大圆筒”恰恰就是企业号的超光速引擎。
相比之下,同时期其他影视作品中的太空飞船驾驶室就显得非常“寒酸”,基本靠各种管路和电路操纵飞船运行。其实,这是因为当时科幻作品里的宇宙飞船驾驶室都是按照现实中潜水艇驾驶室来设计的,有些宇宙飞船的驾驶室里甚至还安装了潜望镜。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宇宙飞行在驾驶体验上,更接近于在大海中潜航。
本期刊出的中国科幻作家江波创作的《3018太空漫游》,在名称上致敬了科幻大师阿瑟·C.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但内容上则展现了作者自己对于进入宇宙时代的人类所面对的生存困局的独特思考。而《2370年的朋友》展现了作者对未来基于智能交通工具的崭新生活方式的畅想。
迄今为止的演化历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人类之所以能够从亿万生灵中脱颖而出,成为万物灵长,不仅是因为我们可以在大脑中创造出这个世界上没有的事物,更因为我们能够用灵巧的双手将这些奇思妙想变为现实。由此可见,在人类已经踏进繁星领域的今天,要让人类成为能畅游星辰大海的“星际物种”,既要坐而思,更要起而行。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让人类继续迈向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