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有效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条件和客观条件限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普遍不高。本文通过二十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有效性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转变观念;解读教材;充满激情;发挥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一、转变教学观念,确保教學的发展性
教学是一个活动变化的过程,师生在此过程中共同建构自己的世界。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教材、预定的教学设计为主。要注重教学的情意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
在教学优化考虑的基础上,还应确保教学的发展性。再优化的教学也应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知识教学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不犯低级重复的错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不仅意味着不能高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也说明不能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有基本认识,并以这种认识为基础,设计教学目标,挖掘课程中与学生身心水平相当或高一级的认识水平,促进学生认识水平成阶梯式发展。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二、透彻解读教材,确保胸有成竹
教师的作用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做到与课本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根本上的影响。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课本,“课本中走几个来回”,了解目标,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课本没有吃透,不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确,重难点不详,至南辕北辙,很难做到以课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就无法成为工具,‘人’也就无所依附。我虽然执教了二十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从而达到对书本的深度理解,先从自身把问题解决,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夯实基础。
三、课堂充满激情,确保良好的课堂效果
教师的肢体动作,富于智慧幽默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富有启发性的创造性的提问都能决定课堂的气氛,决定课堂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优越条件,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用各种辅助教学工具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活跃,快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双边合作融洽。只有这样积极活泼的氛围,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我先对文章的历史背景作简单介绍,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主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问。学贵有疑,读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学生阅读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应该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该让学生去讨论。 在此基础上来表演课本剧,让学生自由搭档,分组表演,观看的同学在表演结束后进行评价。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够将人物的各种感情表演出来,效果很好。
四、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确保对课文的理解充满个性化
文本作为知识的载体,承载着师生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上课之前应花大量的精力在对文本的认真研读上,将文本中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将知识融会贯通地吸纳,才会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灵活多样,运用自如。另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处理,应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材进行分类,并将这些类型文章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把握住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其次,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按顺序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步朗读,评读赏悟。教师应着力知道学生养成适当地提出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用笔在字里行间、文章的空白处圈点重要的词,划出重要的段落,或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笔记的形式记下来。让学生有适当的时间去阅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才能对课文的理解充满个性化,对课文的主题进行升华,对教材有独特的理解。
五、让德育教育充满课堂,确保一举多得
要想人敬我,我必先敬人。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思想感情,也同样有人格尊严。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一定要将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 、相互尊重的平台上。只有在平等的人格面前,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才会有要求被尊重的心理。教师的教育应建立在民主、平等、友善的基础上,以说理疏导、循循善诱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思想品德的提高。教师在教会学生去尊重别人的同时,还要让他们理解体会来自别人的特别是家人的关爱。语文教科书中的很多课文都是围绕人性的真、善、美展开的。我在语文课上特地讲一些如:“卧薪尝胆”“愚公移山”“凿壁偷光”之类的故事。讲一些如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等事例。让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既丰富了文化知识,又提升华了精神境界,从中汲取了思想营养,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可谓是一举多得。
总之,我们只要在语文课堂上倡导实践新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情况灵活的组织教学过程,努力创设宽松愉快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不断地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索的欲望,鼓励学生敢问、多思、主动创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就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培养情感、熏陶美感、增强素质的过程,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转变观念;解读教材;充满激情;发挥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一、转变教学观念,确保教學的发展性
教学是一个活动变化的过程,师生在此过程中共同建构自己的世界。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教材、预定的教学设计为主。要注重教学的情意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
在教学优化考虑的基础上,还应确保教学的发展性。再优化的教学也应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知识教学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不犯低级重复的错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不仅意味着不能高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也说明不能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有基本认识,并以这种认识为基础,设计教学目标,挖掘课程中与学生身心水平相当或高一级的认识水平,促进学生认识水平成阶梯式发展。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二、透彻解读教材,确保胸有成竹
教师的作用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做到与课本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根本上的影响。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课本,“课本中走几个来回”,了解目标,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课本没有吃透,不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确,重难点不详,至南辕北辙,很难做到以课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就无法成为工具,‘人’也就无所依附。我虽然执教了二十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从而达到对书本的深度理解,先从自身把问题解决,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夯实基础。
三、课堂充满激情,确保良好的课堂效果
教师的肢体动作,富于智慧幽默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富有启发性的创造性的提问都能决定课堂的气氛,决定课堂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优越条件,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用各种辅助教学工具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活跃,快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双边合作融洽。只有这样积极活泼的氛围,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我先对文章的历史背景作简单介绍,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主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问。学贵有疑,读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学生阅读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应该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该让学生去讨论。 在此基础上来表演课本剧,让学生自由搭档,分组表演,观看的同学在表演结束后进行评价。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够将人物的各种感情表演出来,效果很好。
四、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确保对课文的理解充满个性化
文本作为知识的载体,承载着师生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上课之前应花大量的精力在对文本的认真研读上,将文本中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将知识融会贯通地吸纳,才会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灵活多样,运用自如。另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处理,应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材进行分类,并将这些类型文章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把握住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其次,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按顺序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步朗读,评读赏悟。教师应着力知道学生养成适当地提出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用笔在字里行间、文章的空白处圈点重要的词,划出重要的段落,或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笔记的形式记下来。让学生有适当的时间去阅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才能对课文的理解充满个性化,对课文的主题进行升华,对教材有独特的理解。
五、让德育教育充满课堂,确保一举多得
要想人敬我,我必先敬人。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思想感情,也同样有人格尊严。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一定要将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 、相互尊重的平台上。只有在平等的人格面前,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才会有要求被尊重的心理。教师的教育应建立在民主、平等、友善的基础上,以说理疏导、循循善诱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思想品德的提高。教师在教会学生去尊重别人的同时,还要让他们理解体会来自别人的特别是家人的关爱。语文教科书中的很多课文都是围绕人性的真、善、美展开的。我在语文课上特地讲一些如:“卧薪尝胆”“愚公移山”“凿壁偷光”之类的故事。讲一些如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等事例。让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既丰富了文化知识,又提升华了精神境界,从中汲取了思想营养,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可谓是一举多得。
总之,我们只要在语文课堂上倡导实践新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情况灵活的组织教学过程,努力创设宽松愉快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不断地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索的欲望,鼓励学生敢问、多思、主动创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就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培养情感、熏陶美感、增强素质的过程,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